读车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感受

如题所述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典故想必大家均已熟知,笑料而已。然审视我们的教育,诸如此类学步、效颦者亦不乏其人,却令人笑之不得而颇感痛之。
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似乎一直处在改革的大潮中,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诸方面都在探索都在改革,教育论文已经不只是汗牛充栋,简直遮天蔽日甚至就是乌云压城而雪花漫天了,要说教育陷入论文的汪洋大海恐怕也不为过。教育改革看上去已经从趋势变为现实,连穷乡僻壤的乡村小学都刷出“教育要改革学校要发展”的标语,以示不落后于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与此同时,教改的榜样也在不断涌现,景山学校、洋思中学、黄冈学校、后六学校、求实学校、杜郎口中学……全国的或者地方的教改典型一个接一个,各有一套,各有特色,有的还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几乎每个教改典型被媒体反复报道之后,都会涌起一股学习观摩的热潮。首先是各地纷纷把报道内容当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经验”,一些地方明确要求老师们“学习”要做笔记,要写心得,要受启发,要写论文,似乎非要把“先进经验”变成自己的不可。这样就充分说明主管部门重视教改,重视先进经验,不仅反应快,而且反响大,有声有色有行动,越热闹越好,声势越大越能反映出本地教改的“优势”——走到前列了呀。在某些地方媒体上,这股热潮就已经起到“带头”或者“带动”作用了,当地没出个教改典型可真有点对不起领导的一片苦心。
  当然,仅仅把报道内容当学习资料远远不够,一定要组织考察团亲自去典型学校参观实地勘察现场观摩。那些教改典型学校在得到广泛宣传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简直如同旅游胜地,五湖四海的局长校长教师一队队,一团团,一批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有,刨根问底流连忘返的也有,估计当地校长以及教育局长差不多都像饭店大堂经理一样应接不暇。(当地旅游局大概不会把一所普通学校列入旅游指南,但当地统计第三产业收入可不该忘了这一笔。这些考察组观摩团对旅游业的贡献不止这一点,因为不少考察观摩团往往顺便也会到其他地方看几眼,比如去杜郎口中学参观的捎带着到趵突泉喝口水,去景山学校的爬一回长城充一次好汉,或者时间充足,来个南辕北辙也不是不可能。以考察的名义行公费旅游,也是中国特色。)
  考察观摩回来,雷厉风行地介绍学习内容,大张旗鼓地推广“先进经验”。(一有成绩就是先进,一经宣传就成榜样。)有的学校,干脆把人家典型学校的校长或者教师请到本地给老师们讲课,进行所谓的教改培训。只是典型有限,典型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有限,于是有的地方买典型学校的录像光盘供大家“观摩”。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也许还不算什么问题,学习他人经验有利于更快提高自己水平,是谁都清楚的道理。麻烦的是相当多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干脆实行拿来主义,亦步亦趋地搞克隆,要求教师讲课的方法、备课的步骤,连批改作业以及跟学生谈话都得学习最新“典型”的模式。某些地方的领导急于求成,甚至要求本地原来有一点特色有一定基础的、在当地比较具有示范价值的学校放弃自己的特色探索发展,而去带头学习“先进经验”,完全放弃自己的追求,而炮制出一个学先进标本(其他行业类似现象也时有所闻,各级媒体上都能找到,过去这样,现在也遗风犹存)。反正是不把典型经验移植过来,领导们大概心有不甘。
有些学校甚至连校园和教室的布置也要照搬典型的模式,不仅要把人家的校训顶在自己的头上,悬在教学楼上,还把人家的学风教风校风班风口号也刷在本地学校的墙上,制作标语宣传牌的材料都作了统一规定:要跟某某学校的一模一样!人家是一个数千人的学校,你这许多乡村小学都不过100多学生,一座教学楼还空荡荡的,你那东西摆哪儿啊?简直不伦不类,彻头彻尾的东施效颦,贻笑大方。有的校长看了别人的管理方法,不是全面的,科学的去学习,而是只学一些皮毛,为自己所用,把近代学校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学校制度丢在一边,把一些根本没有的理论支撑的方式方法,作为管理经验,补充自己管理的不足,有些皮毛没有实际操作可行,学校管理有其自身规律,任何简单的,耍小聪明的搞法都不能长久,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公开,公正,丢了是不行的,否则会让学校管理陷于混乱状态,真是邯郸学步,现代学校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都不知道了。
  本来每一个典型的经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探索与积累。其他地方要学习人家,也无法立竿见影。何况很多典型经验并不是出成绩的万能灵药,别人学习也只能是借鉴而不是模仿照搬。但某些教育主管领导不知是脑袋发热忘乎所以,也不知道是根本不懂得——这很有可能,某些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本来就不是教育专业出身,或者已经脱离教育行业十几年了,早把自己掌握的一点教育常识丢到爪洼国了,退一步说,就算他没忘那点专业知识,估计也用不上多少了,如果没过时,当地教育岂不落后得无可救药了?——只要人家的方法能出成绩,你就得学。是不是也能出成绩,领导们未必在乎,只要他能捞到“勇于改革”的名声或荣誉就行了。其实没等这教改有成绩,领导就该高升了。换了新领导,他很可能又发现教改新典型,一切从头再来。前年推行了这个,今年又学习那个,明年也许又要“改革”——改革本身就是动态的嘛。折腾来折腾去,一种经验还没吃透,新方法又出笼了,把老师们改得无所适从。谁受得了啊?旧的丢了,新的也没学会,不知所措,把自己搞丢了。不结合实际研究自身问题,没有个性——不是丧失个性,结果更难看,根本就是邯郸学步。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经验也好,理念也罢,非取其精髓不可用也;“拿来”主义非不可取,然须知,“扬弃”乃哲学思维,“循序渐进”乃教育原则,不可逆之。
故曰:典故之“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欺者自己,笑者众矣,无碍大局。然教育之学步、效颦者,害之乃事业,毁的是未来!岂能不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这两则寓言都表达了什么道理 邯郸学步的故事寓意和道...
《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这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一味模仿他人,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特色。想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原本是很好的事,但也要看适不适合自己,不要盲目模仿。《东施效颦》的故事 西施因胸口痛,所以皱着眉头走在村子中,村中的一个长得丑的人(东施)看见了,觉得她这样做很...

东施效颦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东施效颦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但是见到她的村民们却都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长相并不好看。她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心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

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读后感
。这说明一些企业对先进的运作模式和手段采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模仿而且初期模仿的“轰动”和“成功”也着实让模仿者尝到了一些甜头更坚定了企业“模仿”的信心只可惜很多企业在风光过后逐渐暴露出“东施效颦”甚至“邯郸学步”的缺陷。囫囵吞枣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就连模仿都没有模仿得好没有模仿到位那里能...

邯郸学步的道理
"邯郸学步"的故事主人公,试图完美复制他人的步态,结果却连自己的走路方式也忘得一干二净,陷入了困境。"东施效颦"同样表达了这个道理,它描绘了东施模仿西施皱眉的动作,结果适得其反,显得更加丑陋。这两个成语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揭示了模仿时应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特色的必要性,切忌机械地照搬他人,以...

邯郸学步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不可一味追求完美,以至于丢失了原有的优势。它与"鹦鹉学舌"、"东施效颦"等词有相似的寓意,都是批评盲目模仿,而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形成对比,意味着我们应该选择性地吸取他人精华,发展并提升自己。在写作或者其他领域,过度依赖模仿只会如同邯郸学步一般,限制创新和进步。

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是近义词吗?
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是近义词。两者都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或礼仪,但由于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和背景,结果适得其反,显得不伦不类,甚至有时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邯郸学步更多地用来形容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模仿,而东施效颦则更侧重于对他人的机械模仿。但二者在实际应用中都...

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的区别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个年轻人听说赵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势很好看,于是他去邯郸学习走路的方法。然而,尽管他努力模仿了一段时间,却没有成功。最后,他发现自己连原来的走路方法也忘记了,只能爬回燕国。2、东施效颦:东施效颦则强调的是生搬硬套地模仿他人。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的...

邯郸学步的故事寓意和道理
1. 邯郸学步的故事寓意着模仿他人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2. 故事中的寓意在于,盲目模仿可能导致人们忘记自己原本的能力。3. “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均揭示了胡乱模仿他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4. 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简单地模仿或追随他人,而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可能会自食其果。

邯郸学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下学钢琴,一下学围棋。结果,学到最后什么都只会一半是个半瓢水。5、只有缺乏自信的人,才会去一味的邯郸学步,我们可不能学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比如:班上有部分同学玩“超级追星”,模仿明星的一言一行,他们那邯郸学步的样子非常滑稽,只能惹人发笑。

邯郸学步与东施效颦有什么区别?
邯郸学步是以为某种行为是好的去故意模仿却适得其反。东施效颦是耳濡目染不知不觉的形成了习惯而忘了原本自己习惯和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