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0-12-12
清人厉鹗《论词绝句》云:“美人香草本离骚,俎豆青莲尚未遥。颇爱花间断肠句,夜船吹笛雨潇潇。”请结中国诗史 、词史谈谈对此诗的理解。
答:
论词绝句是作者通过近体诗句形式,表明自己词学观点一种文艺批评方式,流行于明清时期。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人,清代文学家,是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厉鹗的《论词绝句》共有十二首,评论上自五代《花间集》始,下至清朝万树等各个不同时期代表词人的写作特点和风格,在研究浙西词派词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花间集》由五代十国中后蜀人赵崇祚所编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词集,共收录了自晚唐至五代的十八位作者的作品,典型反映了我国早期词人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
这一首诗,是本组诗的第一首。首先开篇第一句“美人香草本离骚”,例举了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长诗——《离骚》作为全诗的发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美人香草,以喻君子”,《离骚》中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用纯洁美好的形象,象征作者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用怨妇弃妻的哀怨形象,来比喻自身不得公正对待的悲惨结果。这里所说的“美人香草本离骚”,实际上是指《花间集》中不少描写精美事物和男女之间纯洁爱情的内容,实际上运用了《离骚》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寄托着诗人本身喜怒哀乐。《花间集》序言中指出,词之本身,原先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以助娇娆之态”,自南朝宫体诗以来,渐渐沦为富家子弟宴游集会时娱乐之用,而《花间集》的编纂,则是为了让“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以“诗客曲子词”,一改当时单纯叙写风花雪月之类欢愉景象的颓丧之曲,正式将歌词的发展,纳入“士大夫之词”的轨道上来。故而《花间集》对于歌词向“雅词”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作者将《花间集》的写作风格与《离骚》相提并论,正是为了强调《花间集》作为“诗客曲子词”的发端,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观厉鹗其余的十一首论词绝句,都是单纯批评人物作品为主,再无一开始就追本溯源,例举文学史上重要写作方法的句子。可见,“美人香草本离骚”不仅是这首诗的开端,亦是表明作者对歌词起源的态度的一句诗。对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歌词这一文体,同诗歌一样,也是以比兴手法表现作者自身经历、思想为主,正是浙西词派所推崇备至的“雅正”之词。
“俎豆青莲尚未遥”,俎豆,是古代祭祀、宴客常用的一种器皿,《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常陈俎豆,设礼容”的句子,后来常引申为崇奉的意思。青莲,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别号。《花间集》极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和温庭筠,欧阳炯的序言中就提到“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歌词在唐代,也不过是伶工所作,为人们消遣之用的玩物,故而作者很少,就连白居易、刘禹锡这样的文坛巨匠,也不过浅尝辄止而已。但李白混成自然,超凡脱俗的诗篇,以及温庭筠“深美闳约”,端方大气的词句,无疑与一般“淫词艳科”划清了界限,可谓是“诗客曲子词”的鼻祖。这句诗的含义就是指《花间集》的士大夫之词,或说“雅正”之词的起源,不仅远承屈原,更能近尊李白,它的诞生有着充分的理论准备和现实基础。
“颇爱花间断肠句”,在这一句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花间集》中,还有一些庸俗消极的内容,有的单纯描写美人、有的描写游仙、有的描写男女间低级趣味的情感。而作者所欣赏的,正是《花间集》中感情真挚的、积极向上的那一部分。“断肠”,往往是怨悱缠绵的爱情故事的代表,而《离骚》正是善用这类形象,寄托个人思想意志。故而作者所推崇的那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解释为寄托作者思想,反映着高尚人格的那一部分。这正是厉鹗眼中的“雅正”之词。
最后“夜船吹笛雨萧萧”的诗句,完全摘自晚唐诗人皇甫松《望江南》中的名句,全词是“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这是一首描写梦境的词。像兰花一样摇动着烛光终于烧尽了,屏风上红红的美人蕉变得昏暗不明,作者又梦见江南梅子成熟的时候,静静地夜晚,有人在船上吹笛,有雨萧萧地下,有人在驿站边的桥上,说着离别的话儿。词人善于抓住特点,言简意赅,寥寥数笔将梦回江南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在描写房间精美的装饰,江桥上幽雅的景致,一笔一划生动形象,是早期歌词作品的代表作。厉鹗例举了皇甫松的“夜船吹笛雨萧萧”作为“花间断肠句”的代表不无道理。皇甫松此作虽然单纯抒写了一段梦境,事实上也寄托了个人的一些情感。首先“兰烬落,屏上暗红蕉”,不仅写出了夜深人静的景象,更写出了时光的流去、精美事物的凋零。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无法挽回,唯有记忆,可以在梦境中复现。然后作者梦回到了江南的梅雨时节,有夜船吹笛,细雨绵绵,但回想的却是人倚驿桥,牵衣话别的情景,这幽幽的笛声,萧萧的细雨,竟是为送别而来,永远留在了作者心中,挥之不去,令我们再读“夜船吹雨笛萧萧”这一句诗,不免感叹,真是“断肠句”呀!联系到作者的生平经历,一生宦游不利,虽有亲舅牛僧孺为相,却因避嫌不得任用,最后终身不仕,死后才追赠为进士。幽兰烬落、夜来梦回,雨夜闻笛、风雨萧萧,驿外桥边、飘摇不定,离人断肠、若即若离,这样一个幽深孤寂的背景,正是无论良辰好景,抑或风霜雪雨,都不能阻止无可奈何的事实。虽然在写作时,可能作者并无太多的意想,但是字里行间那种幽深寂寞的心情,我们还是得以体会,张惠言认为,词善于“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离骚》之遗意。
厉鹗选取皇甫松的名句代表“花间集断肠句”,试问何以不选择作品量更多、文学史上地位更高的如温庭筠、韦庄等人的作品呢?我认为,并非随意为之。在《花间集》十八位词人中,唯有温庭筠与皇甫松是晚唐诗人,在《花间集》目录排列上,也是温庭筠为首,皇甫松次之。历来研究《花间集》目录的排序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花间集》目录完全按照年代次序排列,二是认为目录是取词人优劣排定的。在《花间集》序中言道,作此集时,是“广会众宾,时延佳论”,乃是经过严肃的讨论得出的。故而极有可能,有评定优劣的做法。而厉鹗纵然不支持这种讲法,也很有可能专门选择晚唐的诗人代表《花间集》,以呼应“俎豆青莲尚未遥”。而之所以不选取温庭筠的词作,可能是因为序言中提到“近代温飞卿复有金荃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并不把温庭筠列入《花间集》的范围,而是作为前辈去学习,所以厉鹗可能因此而跳过“第一作者”,选取皇甫松。况且皇甫松在《花间集》的编纂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花间集》选取的十八位词人中只有皇甫松和阎选生前没有功名,但目录中对阎选称为“阎处士”,对皇甫松则称为“皇甫先辈”,当然“先辈”一词是唐时对进士的普遍称呼,皇甫松身后也的确被追赠为进士,而称温庭筠“助教”亦以生前官职名之,但温身后并无追赠,纂者原意恐亦不能详。但是以皇甫松此句代表《花间集》,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对于前人的观点,我们也要批判的吸收。厉鹗的论词观点,处处以寄托比兴设喻,多少有点先入为主的态度,如果据以此读词,恐怕不免“深文罗织”之讥。我们在分析作者寄托比兴的同时,也必须分清那些单纯抒发情感或描写事物的诗词,才不至于去钻古人的牛角尖。
综上所述,此诗不仅论述了《花间集》的特点,对词的主要写作方法,也作了追本溯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理论,是十二首论词绝句的总纲总则,对后人研究浙西派词学理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2个回答 2010-12-12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记着唐诗三百首这是第一首。就这首说事吧。我保证你按我说的讲,老师一定不认为你是抄的,哈哈。
首先呢,任何诗歌鉴赏都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张九龄是什么人啊?他不是一般人。。他不止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人家更大的成就上是在政治上!换句话说,和李白杜甫这些落魄才子不同,人家是仕途上的成功人士,虽然也有起有伏,但是人家老张有着一种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看淡起伏的淡定。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是有的,比如邓小平,三起三落。扯远了。反正呢,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这种能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男人,不管是张九龄邓小平还是范仲淹,都有着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写这首诗的时候,就是张九龄事业上比较低落的一段时间。咱们且来看看,老张是如何借着写草木,来抒发自己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淡定情怀的。
咱们来具体看看诗句。葳蕤:wei rui,枝叶繁茂的样子。全诗只要把这个词标注了,其他就是小学生都看得懂,诗歌大意就是:
兰花在春天格外繁茂,桂花在秋天绚丽绽放。这些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只是在顺应他们各自的时节。
哪知道那些在山林间居住的人,在风中闻到了花香,便自顾自的生出喜爱之意。要知道啊,草木的繁茂只是为了他们自己,哪里需要这些人来欣赏呢?
从文学角度来说,诗歌起句,是整齐的对偶。在古诗文中,春兰、秋菊经常是对举,而这里与兰叶对举的,是桂花,为什么呢?老张他是广东人嘛!
而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自尔两字其实是个伏笔。
谁知两字,用得几秒,写出了已经被拟人化的花草们,那种吃惊的神态。同时也在为下文铺垫。
最后两句,直揭全诗主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是写草木,更是在写诗人自己,与前文的自尔,谁知,遥相呼应,丝丝入扣。
唐诗,讲究的是写物言志,尤其像张九龄这样的事业型男人,他不会向李白一样,求仙问道,梦游天姥山,也不会向杜甫一样为屋顶的茅草就大发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牢骚。他是个低调的人,他的才华不是为了让人赏识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他抱定的想法是什么?是:我是金子,那迟早要发光!所以说,真正的自信者,不需要到处打广告!这是一种孤芳自赏,更是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和对自己政治抱负的坚定不移。
用句现代话来说,这就叫: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第3个回答 2019-03-10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蒙,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赏析:
前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最后两句抒发了我对云霞的喜爱之情,我边走边看,对它恋恋不舍。作者直抒胸臆,使得喜爱之情更加浓烈。
第4个回答 2010-12-11
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再根据所处的那个时代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