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起源和发展,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如题所述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来源:广州视窗)

春联新议

中国人的大节——春节——快到了!

为了欢度春节,许多人按中国传统习俗,忙于办“年货”,除了传统的准备——衣食住行娱乐的准备、探亲访友的准备——之外,还有时尚的准备——制定在春节黄金周长假中的旅游计划。

传统的准备中,除了物质生活方面的准备外,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准备。精神生活方面
的准备,如今也与时俱进了,十分丰富多彩,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果,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体现出改革开放之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成果,体现出我国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和平崛起新面貌新姿态。这其中,最普遍的是不忘贴春联、贴年画的准备。

春节贴春联,是最普遍的大众文化生活。所贴春联,或购买,或自书,或单位团体亲朋好友赠送。自书的联语,有自撰的,也有参考传统春联编改成的,更多的是选取他人所撰的——联书中的,报刊杂志上的,见他人历年所贴春联抄录于自己本子上的。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成熟于唐朝律诗之兴,而“联”,则始于五代时过年悬挂桃符上的题词。真正的第一副“春联”,则是五代后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自题桃符词“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

春联既有悠久的历史,保存于文档、图书、报刊、杂志、网页中的春联词,自然不少;人们历年亲见张贴于门、窗、柱的,自然也不少。长期以来,不仅张贴春联形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而且,欣赏、品评春联也形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形成为中国人美学观的一种体现,形成为中国人人文意识的一种体现。

传统春联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要分类细说,几乎无法说清说尽;但主要是迎春接福,体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规律,表达人们在新一年的愿望、希望,甚至于包涵实现大理想的小目标或原则、策略。

新春即刻降临大地,人们都想有新的作为,获新的气象,得新的利益;贴上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希望,是无可非议的。春联促进社会进步,功劳不小!轻率随意说春联突出体现了人们爱听好话的劣根性,是不妥的。

我们可喜的看到,春联的形式和内容,大都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但有些春联,形式是更新了,却走向了豪华浪费,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公意不合拍;有些春联的内容,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与时背道。

有些春联的内容,用今天科学发展观来看,不合科学精神。有封建迷信成分的不齿说;错别字、随意简化字、废弃异体字、古僻已不用字,屡见不鲜,这样面向公众,影响不好,是显而易见的,是不言自明的,也不在此去多说;就说类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自以为壮志凌云、自诩超人的春联,写着妄语、诳语、呓语,也曾不罕看到。还有的春联,鼓吹“斗争哲学”过了头,表达“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词语用过了头,给人的感觉是杀气腾腾。等等。

贴春联,自然该遵纪守法,还该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其中包涵了科学精神要求,务实求真要求。大话、虚话、梦话不要说,要做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贴老实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比较好。

还有,贴春联,也有个门当户对问题,就是贴春联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环境。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异议,说我顽固保守,不合民主自由潮流。不是向来有行业春联吗?行业春联贴近行业性质特点,不仅起着广告的作用,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以特殊美的享受。既然是行业联,就要符合自己行业的性质特点,就要体现本行业的诚实诚信,绝不能说大话、说过头话,这事关行业(企业、单位)形象,事关人们对其行业(企业、单位)的信任程度。即使个人家门口贴的春联,也要注意避免言辞是巨人而行动是矮子的尴尬。曾有一户家门前的水沟被污染得臭气熏天,房子周围光秃秃的尽是乱石,没树没花草,门框上却贴着一副春联“门前绿水声声笑,屋后青山岁岁春”,不如贴一副“治山治水治家业,富国富民富精神”来得贴切些。

总而言之,撰写春联,书写春联,张贴春联,都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让科学发展观来率领大众习俗舆论阵地,让科学发展观来创造大节氛围,让科学发展观来贯穿所有人文活动;公意认识到:这是为避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穷折腾所该做的实事、这是为顺利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所必须做的实事、这是有益于大众的现在和将来所该做的实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8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社会民生
  各民族春节习俗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2-4 13:06 | 提问者:蛋花粥
  最佳答案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春联的各个阶段有什么改变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

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尤其在明清两代达到兴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春联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1.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在过年时,在大门两侧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

按时间顺序的春联的演变过程
春联起源于桃符,相传在上古的时候,神荼和郁垒两兄弟非常善于捉鬼,他们帮了很多人的忙。两兄弟的名声就开始流传起来,但是两兄弟不在的地方人们就没办法。所以人们开始想办法,为了能在除夕夜辟邪、驱鬼,人们就用桃木雕成神荼与郁垒的形象挂在门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桃木来雕人太浪费桃木材料。...

春联的文化起源是什么意思
春联是门联和对联的统称,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传统文化中,春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许。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起初是人们在庙宇或宫殿等场所用来祭祀神明和纪念历史事件的经文。

春联的寓意和由来
1.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它象征着告别旧年迎接新年,以及驱邪避凶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2. 虽然早期并没有“春联”这一称呼,人们将写有驱邪咒语的桃木板挂在门上,这种做法久远而具体起源已不可考。3. 春联,亦称为“春贴”、“对联”或“对子”,是春节期间贴在...

春联从哪个朝代
春联从明朝开始。一、起源背景 明朝时期,随着文人雅士对诗词歌赋的热爱,春联逐渐兴起并普及。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结合了诗词的对仗技巧和喜气的节日氛围,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传承下来。二、发展历程 在明朝时期,人们在春节期间张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习俗。这些对联多数为表达喜庆、吉祥的语句,挂在...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及其发展
到了宋代,受到诗歌韵律的影响,对联在对仗工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著名诗人陆游为自己的书房题写了这样的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明代,对联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在定都金陵后,曾下令“公卿士庶门第,必须挂春联一副”,并且他本人也身体力行,...

对联的来历
起源 春联(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读作chūn lián,也叫“春贴”、“对联”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

春联的来历和发展过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1. 春节,这一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每年都伴随着春联的诞生而到来。春联,这一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随着春节的脚步应运而生,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生活和习俗。2. 春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春联被刻在门前的木柱或石柱上,也有悬挂在门前的长幅竹片上。造纸术发明后,春联便被书写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