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以前中国士人阶层很多都能文能武,为什么至宋朝以后有很多只会纸上谈兵?

如题所述

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所以一般都是考取功名,而不是上阵杀敌。

虽然宋朝的灭亡主要原因就是“重文化轻武功”,但军事将领的地位却可以督查官的地位相提并论,这简直是可怕的。然而,以武力立国的宋朝并不一定具有长期的国力。纵观秦隋两代,都是以武力治国。国家王位的延续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过去,面对北方的威胁,中原王朝只是一个尚未文明的游牧民族群体,战斗力有限。

基本上,他们以抢劫的方式来到中原王朝,然后离开,宋代面对的是一批中国化的、有自己固定疆域的农业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战争机器,他们处理战争的方式,不再是抢夺后跑,而是攻占一座城市,把他们的资源全部夺来,人口全部同化到我们民族,不仅皇帝觉得五代十国容易灭亡,文人墨客、将军、百姓也认为文人觉得自己家的生活难以保障,全家治国的理想难以实现。

许多行军将军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岳飞和辛弃疾就是代表人物,但宋代重文化轻武功的民族意志,彻底改变了三种派人观。五代当兵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到了宋代,当兵是可耻的,靠名望是骄傲的,虽然宋朝因重文化轻武功而受到今天许多人的批评,但从当时五代十国重文化轻武功的背景来看。

如果宋朝不重文化轻武功的话,这将是又一个短暂的王朝,它无法结束五代十国的大混乱,也不知道五代十国何时会再次陷入混乱。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五代以前中国士人阶层很多都能文能武,为什么至宋朝以后有很多只会纸上谈兵?宋朝好不容易才对西夏有了优势,却坏在一个纸上谈兵的庸人手中宋与西夏两国的战争是一场永不止息的拉锯战,两国交战的高峰就是宋神宗发起的五路伐夏之战,这场战役最后以宋军的撤退而告终,但是宋军并没有完全失败,五路伐夏的战果让宋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远超昔日的战略优势。

五路伐夏之后宋军在付出大量士兵生命后夺下了西夏的大量领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东面的横山地区与西面的兰州古城。

兰州古城竖立在西夏首都兴庆府与河西走廊之间,这两个农业地区连接在一起是西夏国力可以继续对抗宋帝国的根本所在,更主要的是河西走廊带来的贸易线路是西夏少有的额外收入来源,借助对丝绸之路上贸易商旅征收税负使得西夏政府有了极大地财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西夏也因此被称为关税国家。

对西夏最为致命的种鄂提出的横山防线,西夏与宋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在南北这个刻度上的交锋,西夏借助宋夏两国间的荒漠造就一条宋军无法逾越的防线,依托后勤的宋军在荒漠不是西夏大军的对手。横山这座贯穿东西的山脉将荒漠隔绝在了他的南边,在横山北边就是西夏要地灵州,自灵州渡过黄河就是西夏的国都兴庆府。横山还有着物产丰富的农田草场,只要宋军在这里站稳脚跟,那么下一次宋军就可以组织大军从横山出发进攻兴庆府灭亡西夏政权。

一开战数量庞大的西夏军队轻易将宋军逼退,宋将面对如此危局,请求徐禧收兵扼守城池等待救援,但徐禧还没有看清局势,要求将领们固守防线不许退却。

很快西夏最后的冲击骑兵铁鹞子开始渡河,准备冲击宋军营垒,面对将领们半渡而击的建议徐禧是充耳不闻,大军就在铁鹞子的侧击之下溃散并大面积地溃败,在损失大量兵将之后宋军被围困在了永乐城中。

神宗命令周围将领上前救援,但是面对西夏大军的围困任何救援都是无用之功,宋军在永乐城中也因为无水而无力面对西夏大军的攻击,被真实战场击碎梦想的徐禧陷入了颓废之中,放弃了几乎一切的积极防御手段,率领大军在永乐城中消极防御,不过几日永乐城就被西夏攻破,两万余人的宋军完全战死沙场。

永乐城与其纵深的米脂寨都成了无兵之城,宋军的横山防线就此成为泡影,西夏军队可以再度控制荒漠,宋军在五路伐夏中得到的宽阔土地因为这两个要地的失去而丧失了继续防御的可能,宋神宗也被接连的失败搞的心力交瘁,只得命令废弃横山防线,全军撤回驻地。

第2个回答  2019-09-29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打打杀杀,宋朝喜欢以智取胜
第3个回答  2019-09-29
打打杀杀的事你是谁都喜欢的,宋朝当时人的智慧很高了
第4个回答  2019-09-29
时世造英雄,一个朝代热衷一件事宋朝的人多数喜欢文学方面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