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是如何抉择万法唯心的

为什么外境是心的显现?
心是有情法,外境是无情法,在世俗谛中怎么避免有情无情等同的过失?

不要长篇大论,不要东拼西凑,不要太多教证,以理证为主。
简明扼要。
.

唯识宗主“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变现。在原始佛教那里,“识”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身识构成。唯识学增设了“末那识”“阿赖耶识”展开为“八识”。阿赖耶识被看做为根本识,前七识均依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得以转起。 “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此外并无他物,故说“唯有识”易而言之,即华严经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圣教中,广说开阐之;而此语的另一半,“唯识”的部分,则在“相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故知,“性宗”的“唯心”与“相宗”的“唯识”,在真实的内涵上,实无差别,只是所对的根机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别,如是而已;是故当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而是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又,如“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只是广略开合不同,主伴有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26
心是有情法,外境是无情法,在世俗谛中怎么避免有情无情等同的过失?

答,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两种说,一种说无情是山河大地.出在楞严经.性觉妙明,妄为明觉,因明立暗,发于相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从这里看,山河...是出于自性.
另一说,出自西藏,这里的无情,是指破除了凡夫情执的阿罗汉.无凡夫之情,故称无情.
在世俗谛中怎么避免有情无情等同的过失?因心法,于色法,互相依靠存而有.不能相离,假如从这入手,那就可以避免这个过失了.
-----------------------------------------

心若无境.不能了别,境若无心,谁云是境,所以色,心二法,本是一体.次处之心,是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之心,非妄心.-----------------------------------
睡时五根识全部融入意识,若于梦中见山河大地,此山河大地是心是物--------------------------------------
境界虽然所见相同,但感受非一.同也共见也,也因造别业,而有别业妄见,如鬼见水是火云云
---------------------------------------
个人理解,不敢说对错,请老兄参考.
第2个回答  2007-06-26
为什么外境是心的显现?
心物一元 性相一如
汝所执之心非佛所说之心

心是有情法,外境是无情法,在世俗谛中怎么避免有情无情等同的过失?

有情无情同缘种智

请问怎样理解“有情无情同缘种智。”

回答:1、依字面来说,有情才有能缘的作用,因为有情他具有识体的作用。反之,无情则无有识体,又何来缘呢?
2、若依律学所说发戒境量(即所谓戒依境制,体从境发),此境即是所缘境,即法界众生依报、正报等法,所缘境虽多,但总摄有二:(1者)有情境:对有情造恶,易解;(2者)非情境:如何对非情境造恶。如三宝之法宝具有损坏毁谤义。又,酒等亦属非情。总之,依境得戒体,依戒得定,由定发无漏慧。又由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所摄而修六度万行,希求佛果。由此而说”有情无情同缘种智〃。或许这样的理智,会比较合理。(摘自 能海法师开示
第3个回答  2007-06-26
自我本位主义的大爆发,末那识占了主导地位,才会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第4个回答  2007-06-28
9不懂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