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题所述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需要人们以一种积极地姿态,主动参与到社会的竞争与发展中,没有参与意味着就没有成功。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意识,具有较强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我们教师所关注的课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必须从符合时代人才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必然需要。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无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和谐课堂,赢得学生信任是实现自主探究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学生学习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而,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学生观,确立服务意识。其次要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所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及时鼓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评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比如:我就经常使用一些简短的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来赞赏他们:“你真是一个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孩子。”“你说的真好!”“不要着急,慢慢说,相信你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因某一问题而展开激烈而较长时间的争论时,我就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等待学生的争辩,从不打断学生的争论。选择适当的时机,用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或者“老师也发表一点意见行吗?”这些尊重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而且还给了孩子们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从而激活了课堂氛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呵护。
二、体现扎实功底,适时有效讲解是实现自主探究的关键
教师的责任主要不是“教”,而是指导学生“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课堂上我十分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在课堂上努力做到“教”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激情导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的引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我采用创设不同情境引入课题。课中我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马上会想到“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整除。”接着才引导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由此引出不能按原来的经验去找规律了,必须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此时揭示课题,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适时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主动探究强调学生是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是不需要教师教,而是重视教师的“导”。课堂上我抓住时机,抓住关键,在学生的疑惑处、教材的精华处、深奥处等地方进行点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探究的积极性。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一课,我问学生:“这些分数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为什么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屡屡碰壁。当学生思维出现“中断”或“偏离”时。我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的争论。而是启发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句话,使学生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很快便找出了规律。接着,再出示7/35、9/18先让学生判断,再进行验证,学生心中不免产生疑惑: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母除了2、5以外含有其他质因数,却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在发现的规律前面不得补充个“最简分数”。课堂上,我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3、利用教材,形成自觉主动探究能力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使学生从教师的“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坚决问题、鼓励大胆提问,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内容浅显易懂,教学时,我采用自学的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汇报,你学会了什么?针对学生的回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判断一个数能被2、5整除,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可以了,组织学生讨论“0”是不是偶数,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看书、质疑、讨论,理解了新知识,培养其自觉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有效学习过程,充分到位训练是实现自主探究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都充分的发挥作用,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训练处处到位。
1、优化“说”的过程,表达到位。
“动口”是学生思维提炼的重要过程。我们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比较完整的叙述思考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开口说话的训练,说能加深理解,说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说能更好的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操作过程、说思考过程,说依据,说质疑,说独立见解。总之,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多说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说。例如:五年级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即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旅游方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它涉及了购票、住宿、乘车以及出行路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的一次考验。教学时,我除了给学生提供各种费用的价目表,其他均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通过看、想、议,最后正确完整的表述出,我设计的这个方案是什么?有哪些优势?等。总之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叙述这一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2、优化“看”的过程,观察到位。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直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观察能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惊醒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六年级,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我引导学生观察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首先用电脑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圆,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直径与周长的长度,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三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最后,再利用电脑演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此时,教师无需要更多的语言,便将不易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与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
我在教学中通过摆、拼、画、制作、演示、实验、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并鼓励学生不要被书中现在的结论所束缚,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来了,接着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以上数学活动,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通过自主参与,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品尝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氛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探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本课程是徐长青团队以先进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使课堂变得更为凝练深刻,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