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题所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的课程理念是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一、加强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科学课上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好机会。如:《做一个生态瓶》是《生物与环境》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设计、建造生态瓶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研究。学生从学科学到做科学,实验是有效途径,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引导探究,启迪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重视启发诱导、设疑、激思,让学生通过参与、思考、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使知识内化。

三、发现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尽量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去发现、创新。教师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

例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寻访?为什么要访?到什么地方去访……一系列问题。在学习《蜗牛》一课后,有学生会问:蜗牛的身体外面为什么长有坚硬的壳?蜗牛的头上为什么会长两对触角?蜗牛的眼睛为什么长在长触角上……

由于小学生的创新发现不同于科学家,只要学生感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他本人来说是新鲜的,就算得上有创新。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在科学课上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由于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压力,思维自然也就十分活跃。

四、沟通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思维有很大盲目性和狭隘性,表现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对所学知识不能够纵横沟通、灵活运用。因此,在学生新知识形成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系统进行整理,优化学生的认识结构,使学生形成驾驭知识的能力,能够全方位思考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总之,科学课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