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

求10篇中考课外文言文,最好是带问题的,每一片文言文需要3个填空和一个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解释加点的词

春往而冬反( )

迷惑失道( )

遂得水( )

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赵襄主学御

全文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

全文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

(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

(3)、或失则易 _______________

(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

(2)、衣缁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

(3)、子亦犹是也

3、翻译句子。

(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请你写出两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译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一)、《学者有四失》

译文: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1、(1)、有的人 (2)、补救 (3)、把……看轻 (4)、发扬

2、C

3、(1)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

(2)(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

(3)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

二、《杨布打狗》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布,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他脱去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不知道,冲上来对他狂叫。杨布很生气,准备打狗。杨朱劝阻说:“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1、B

2、(1)、动词,穿;名词,衣服 (2)、同“返”,回来 (3)、这样

3、(1)、请不要打它啦,你也会像它这样。

(2)、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鸡鸣狗盗 鸡零狗碎

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译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一、《鲁人曹沫》

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1)、来 (2)、在 (3)、失去 (4)、通“背”,违背 (5)答应 2、(1)、你想干什么?

(2)、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1)、拜见 (2)、尊称对方,您 (3)、回头看 (4)、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屈而不信》①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能信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③,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④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⑤不知类⑥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上》。②信:同“伸”。③不远秦、楚之路:不以去秦国去楚国的路途为远。④恶:厌恶。⑤此之谓:这就叫做。⑥不知类:不知轻重主次。

1、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B.指不若人,则如恶之

C.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如有能信之者 (2)则不远秦、楚之路

3、翻译句子。

(1)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2)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4、“此之谓不知类也”“此”指代什么?“不知类”应该怎样理解?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两虎方且食牛 (2)卞庄子以为然

(3)馆竖子止之 (4)有顷,两虎果斗

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

(1)馆竖子止之 (2)从伤而刺之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从伤而刺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四)参考答案:

一、《屈而不信》

1、C(C项中的“则”当“竟然,却”讲;A.B.D.项中的“则”当“就”讲。) 2、①“信”是使动用法,使……伸直。 ②“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 3、(1)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 (2)(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4、“此”指代“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不知类”的意思是“不知轻重主次”。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并不疼痛碍事。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以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二、《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2、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3、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5、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六)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六)参考答案:

一、《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绩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一、1、正在,正当 2、承认 3、应当 4、于是,就

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

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 2、希望 3、同“否” 4、不久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十篇最短的文言文和文言文的译文
译文: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的品德说:“荀淑的见识高超,不能复加,钟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为老师。” 9.原文: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 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译文:陈太丘去拜访...

我需要10篇文言文,最好是初一的,还要有问题附加答案,谢谢了,动作快一点...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5.概括甲文的大意 第三文段〔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

外文言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初中课外文言文15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我要超短的 大哥大姐帮帮忙啊...
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

求至少10篇课外文言文
求至少10篇课外文言文 至少10篇课外文言文,要有重点字词解释(最好多一点)还要有全文解释。是初中的课外文言文。需要有原文,重点字词翻译(多一点)还要有全文翻译。... 至少10篇课外文言文 ,要有重点字词解释(最好多一点)还要有全文解释。是初中的课外文言文。需要有原文,重点字词翻译(多一点)还要有全文翻译...

短篇初中的课外文言文有注释(不少于十个)有翻译,有启示或人物性格有作...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以:凭借 15.阳:山之南水之北 16.阴:山之北水之南 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8.掘:挖 19.管仲...

求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
翻译精短初中课外文言文十篇[*字数越少越好*]... 65 2014-12-05 十篇课外文言文 6 2010-07-31 求10篇课外文言文 23 2011-03-18 求十篇初中课外文言文,每篇出3个选择题,50分悬赏,谢了。 10 2010-02-09 需要十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除人教版初中有的所有文言文) 190 2013-09-01 求10篇初一...

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有那些?
黑笔为重点。本来是有18篇的,但是我记得我们老师就说这几些篇目比较会考,像《口技》那种,也只有单单把知识点迁移到课外……16篇必考文言文七上:1、《三峡》七下:2、《黔之驴》八下:3、《马说》4、《送东阳马生序》5、《陋室铭》九上第五单元:6、《陈涉世家》7、《桃花源记》8、《与朱...

八下语文课外文言文
1.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外古诗文有哪十篇 请输入你的1.《赠从弟》(其二) 刘桢 汉末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初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至少的文言文
1. 求至少10篇课外文言文 不龟手之药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②,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píng pì kuàng...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