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结构的结构变化

如题所述

鉴于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我们把政府职能简化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相应地,财政支出也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注重经济职能的实现,政府调动几乎全部资源,直接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推崇“生产性财政”,财政支出大量用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正在逐步减少资源配置的份额,退出一些适合民间部门从事的生产活动领域,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例已大大降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下表(表1)所示,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不足40%;相反,社会管理支出比重则大幅度提高,从40%左右上升到60%左右。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流动资金支出下降。从1983年7月开始,除了核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部属的少数国有企业外,其它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由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从而使流动资金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改革前的平均6.6%的水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0.5%。二是基本建设支出下降。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使得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迅速下降,从改革前的平均36%急剧下降到1996---1998年的不到12%。这两项支出比重就下降了30个百分点。在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减弱的同时,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社会管理支出比重必然提高。不过,在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中,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首先,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随着我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的提高,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投入。特别是 1981--1985年的“六五”时期,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比重增长速度很快,高达44%;1986--1995年该比重增长率平均也达17%。
其次,行政管理费的增长不尽合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行政管理支出增加有其必然性。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费增长速度过快,1981--1995年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增长率平均高达35%,成为中国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随着改革开放前期对过去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再加上政府机构的改革,行政管理费支出的这种增长势头已得到控制,比如,1996---1998年的行政管堙费支出比重比1990--1995年仅提高了5%,大大低于前期的增长速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