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人物介绍

如题所述

1、毛泽东: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诗词文章知识和思考方法,并立志成为一个以教育救国为理想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然而,过于峥嵘的个性与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使他一再触犯校规。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2、蔡和森: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下了友谊。

3、向警予:因共同的志趣与毛泽东等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和同学们一起组织并主导了一个读书会组织。这个读书会成了学生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

4、陶斯咏:长沙商会陶会长的女儿陶斯咏,在书店看中一本《达化斋读书录》,不料此书却同时也被一高个青年看中,青年因无钱买书悻悻离开,陶斯咏追上将书送给青年,青年追问斯咏的姓名地址,斯咏却不肯告诉他,青年只能追在后头喊:“那你来找我吧,我就住前面湘乡会馆,我叫毛泽东。”

5、萧子升:由于父亲突然生病,恪守孝道的萧家兄弟被迫放弃远赴北京,彷徨中,子升却看到了刊有一师招生广告的报纸。得知萧家兄弟准备报考不要学费还提供食宿的一师,同样没凑够考北大学费的毛泽东考虑再三,也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决定与他们一同报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4
蔡和森:1895年出生,与毛泽东和萧子升并称为“湘江三友”,是杨昌济最喜欢的三位学生之一。1919年赴勤工俭学,在法国与周恩来等中国学生创建了中国工共产党旅欧支部。1921年回国,1922年中共二大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以后是中共三大至六大的政治局委员,1931年在广州被捕,后在广州英勇就义,享年36岁。

萧子升:1894年出生,“湘江三友”之一,是杨昌济最喜欢的三位学生之一,又名萧瑜,是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发起人之一。不过由于他本人信奉无政府主义,与毛蔡两人信奉马克思主义相左,最后三人不得不分开,但是三人也仅仅是信仰不同,并没有影响三人之间的友谊。萧子升后来曾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任农矿部次长。三十年代离职赴法从事文学研究,1976年逝世于国外。

萧三:1896年出生,现代诗人,萧子升之弟,原名萧子嶂,1921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回国参加革命运动,1930年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赴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后一直旅居苏联,1939年回国,在延安鲁迅艺术学校任翻译部主任,解放后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1993年逝世。

何叔衡:1876年出生,1918年与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1920年加入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到中央苏区根据地,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在福建长汀战斗中壮烈牺牲,享年59岁。
何叔衡当初是三十多岁考上湖南四师的,后来四师与一师合并,与毛蔡等人为同一届同学。

从民国长沙中学中师毕业的一帮人物:

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
国家总理:朱镕基
中共领导人:任弼时、李维汉、李立三、李富春
革命先烈:蔡和森、何叔衡、向警予、夏明翰、郭亮、罗学瓒
著名军事将领:陈赓、肖劲光、许光达、段德昌、袁国平、甘泗淇、杨勇、王震、陈明仁、陶峙岳
著名文学家:丁玲、周立波、廖沫沙、钱歌川、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康濯、萧三、白薇
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周谷城、蒋廷黻、陈旭麓、黄仁宇、黎澍、朱芳圃、李剑农、杨东莼、向达
著名哲学家:李达、金岳霖、蔡仪、李泽厚
著名艺术家:田汉、欧阳予倩,王人美、贺绿汀、黎锦晖、吕骥、黄芝岗
著名学者:杨树达、厉以宁、杨端六、黎锦熙、刘佛年、张国基
著名科学家:张孝骞、沈其震、汤飞凡、肖元定、李振翩、李熏、李苏、李芬、黄国璋、孟少农、廖山涛、唐稚松、乐天宇、胡庶华、田奇、张伯毅、萧纪美、丁夏畦、唐稚松、韩祖康

这一切的背后,有一帮伟大的投身教育事业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31
这句原出自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