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一课中描写小丘时,使用渲染和勾勒的作用

如题所述

“渲染”“勾勒”两个词语,更体现出小丘颜色均匀,轮廓清晰,如诗如画,给人以美得意境。

原文选段: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此文出自现代·老舍《草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已选入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舒乙出生,1937年,在重庆产下第三个孩子,次女舒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2
渲染是指大面积涂抹,勾勒是用笔在上面勾,非常清晰在这里作用是突出小丘非常绿,美,纯无杂色
第2个回答  2020-01-16
因为颜色十分柔美,看不见小丘的线条,所以说"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正是因为颜色柔美,让人看起来好像小丘像在流动一样。”翠色欲流”表达着绿的动态。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15
  《草原》作者老舍。这篇文章被选进了人教版的五年级下册语文书。
  【文段】: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用】:“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渲染”“勾勒”两个词语,更体现出小丘颜色均匀,轮廓清晰,如诗如画,给人以美得意境。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423/16831593.htm
第4个回答  2011-06-26
突出草原而并不茫茫

草原一课中描写小丘时,使用渲染和勾勒的作用
“渲染”“勾勒”两个词语,更体现出小丘颜色均匀,轮廓清晰,如诗如画,给人以美得意境。原文选段: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草原课文 试分析作者在描写小丘时,使用“渲染”和“勾勒”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就是突出小丘线条的柔美。绿色渲染、墨线勾勒,这些是比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用线条描画出轮廓。这里的“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都...

《草原》描写小丘时,渲染和勾勒的作用是什么
在国画中,渲染就是只用颜色大面积涂抹,勾勒就是用笔在画边勾上边,使图画更清晰,小学5年级的那个草原里所说的是指小丘的绿非常纯,无杂色,一碧千里 (我是小学生,今年正好学这篇文章,回答不好,请见谅)

《草原》“渲染,勾勒”的做用是什么
作用就是突出小丘线条的柔美.绿色渲染、墨线勾勒,这些是比喻.《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

联系草原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渲染勾勒都与什么有关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用就是突出小丘线条的柔美。绿色渲染、墨线勾勒,这些是比喻。

草原 老舍“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到...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指草原上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副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画卷...

草原这一课什么表现小丘什么表现流水
因为颜色十分柔美,看不见小丘的线条,所以说"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正是因为颜色柔美,让人看起来好像小丘像在流动一样。”翠色欲流”表达着绿的动态。

《草原》中,作者为什么“惊叹”,“舒服”,“愿久立四望”?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

课文《草原》描写一幅怎样的草原风光?
答:“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

草原课文描绘了什么(草原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草原一课中勾勒的意思。4、草原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1.草原课文勾勒的意思是指用线条描画出轮廓。2.作用是为了突出小丘线条的柔美。3.用了“勾勒”这个词语更体现出了小丘的美丽和整个草原的美丽。4.小丘颜色均匀,轮廓清晰,如诗如画,给人以美得意境。5.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