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问题少年的教育问题

如题所述

父母教育的缺席导致了“问题少年”?
一个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积极健康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加重要,这时候孩子对于外界懵懂无知,对好恶的判断、对诱惑的抵抗力都比较弱,人生观、价值观也处于打基础的培育期。家庭的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

父母教育的缺席可能就是“问题少年”的制造者。“问题少年”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父母不严加管束。父母本着为孩子好,离开家庭“抛弃”孩子,去努力工作挣钱,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那么你挣那么多钱干嘛呢,孩子都变坏,还怎么对孩子好!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你想为孩子好,就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孩子将来考虑。多陪伴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家庭,在父母的陪伴下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父母更要给孩子上好第一堂课,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认清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请不要放弃我,我只是缺少关爱”
每所学校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问题少年”,总是让老师很头痛。对于“问题少年”,有些老师会悉心开导,一步一步解决他们的问题,把“问题少年”教育成“良好少年”。也有些老师,会严厉的打压、批评他们,“视恶如仇”,把他们当成班级的耻辱,甚至在班里公开说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假如你的孩子是“问题少年”,你希望如何处理?很显然是前者。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他们变坏,只是他们缺少了正确的教育。从来哪个孩子是彻头彻尾的“坏孩子”,从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校对于这些“问题少年”,不妨先冷静处理,不要给学生戴“问题少年”、“捣蛋鬼”等“头号”。首先和家长最好沟通,彻底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找到问题发生根源所在。老师不要直接去“解决问题”,一味的为孩子好,喊学生来谈心,有可能会引发他们的抵触心理。放下作为一个老师的地位,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主动和学生联系,摊开心扉,交互心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来说,“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都不能搞特殊化,区别对待。这样不光容易造成班级两极化,而且会造成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引发他们的仇恨心理和敌对心理,在叛逆心理的影响下,之后更加恶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是育人的基础。学校除了制定一些基本的教学纪律,还要为这些“问题少年”设计专门的方案。比如,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生活。每个年级配置1-2名心理辅导员,制定班主任责任制,负责观察所在班级学生的动向,学生出现问题,班主任不能放任不管,要对学生负责,要有担当意识,主动去联络学生,悉心与学生沟通,再和心里辅导员交流,由班主任牵头,家校密切联系,彻底解决学生问题。从发现学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班主任一人负责,一对一教育,绝不放弃一位学生。

坚定贯彻落实党的殷切嘱托,不落下一个学生,也不针对一个学生,全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