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放现在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

如题所述

如果是喜欢看民国时期影视剧的读者朋友,对于经常出现的大洋感到不陌生,在明清时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欧洲殖民者对于美洲东南亚等殖民地银矿的开采,世界储银量急剧增高,而大量白银,也随着贸易进口流入了中国内地,而早在16世纪,西班牙银元便在福建沿海等地盛行,因为是洋人钱币,银元上又雕刻着象征卡洛斯王朝的老鹰,因此人们称之为“大洋”或者是“鹰洋”。

然而此时的中国,白银尽管成为了常见的货币,但是一直是银两制,通过计重来确定价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一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颁布《币制条例》,正式采用了七钱二分的银元作为货币发行,而在辛亥革命后,后续的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都采用了这样的模式,一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银本位制进行纸币改革,大洋的发行,在中国持续了整整25年。

尽管银本位制不利于工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但是在乱世,却有着很大的保值性,同时确定了外汇市场的稳定,而在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敌占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大洋作为稳定的货币依然充斥在民间的各个角落。

这也让人感到好奇,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放到现在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就让我们来好好分析分析,

学者李开周曾经在《晒一晒70年前工资单》中提到,1933年首都南京的物价如下:大米每斤大洋4分,牛肉每斤大洋3角,五花肉每斤大洋2角3分,菜油每斤大洋1角6分。至于在生活物品上面,一双男士短袜,每双在大洋7分左右。

这样我们一换算,就能得出结论,一块大洋大约能够买将近5斤五花肉,25斤大米,6斤菜油,以及14双左右的袜子。

从这个结果来看,那时的猪肉,相比于其他物资,并没有现在这么贵,至于一块大洋,差不离能够买120元到150元左右的商品。也就是说,一个工资三千左右的人,在过去一个月能够发大约20块大洋。

那么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在北京,一块大洋,就能够请好友吃一顿上好的羊肉火锅。而在民国初期,大洋的购买力要更上一层楼,5个银元,就能买下一头水牛。

至于当时的普通工人,均工资在5-10个大洋左右,能够勉强维持一家数口的生活,相比之下,相比之下,律师、教师、官员等高等收入群体的工资,显然要高上不少,民国初期,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教授,月薪是3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3-4万元,而他出手也不客气,在1919年买下一套四合院,花掉了3500大洋,方便自己和周作人一家居住,这花掉了他一年的工资。

著名的李宗仁,在抗战后的“本俸”,也就是基本工资,是800大洋,还有“年功俸”,即年终奖,810大洋,相比于鲁迅,又要高上一个层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民国初期大洋银的含量高,相当于现在100来块钱人民币,后期银元铸造采用九银一铜,价值估计就在100块钱人民币以内了。
第2个回答  2020-11-12
民国的一块大洋,跟一两银子差不多的价格,大概是200到300左右。
第3个回答  2020-11-11
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人民币,这是根据物价来综合评估的,当时普通职员一个月的收入也就两三块大洋。
第4个回答  2021-03-28
500到1000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