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几个自相矛盾的漏洞,看起来完美,实则不合逻辑吗?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自有它受欢迎的道理。不过,即使经典之作也难免有些不完美之处,比如书中有些地方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当然不是说它与史实的不符,若是这么看的话,那可以说出一大堆的问题来,毕竟它是在史实上进创作的小说,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仅仅是它本身在情节上呈现出的几个矛盾。



其一,火烧连营烧得有点牵强。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早已是一个身经百战的人,基本上什么样的战争场面都遇到过。其中亲身经历火攻的案例也不少,火烧博望坡和火烧赤壁就是典型的两个例子。从演义中我们可以得知,刘备虽然不是什么一流的军事指挥家,但是打仗的水准却也不差。有过几十年征战经历的他,怎会傻到在树林里联营七百余里?就算就被一时疏忽大意,安营在树林里,但是也不会傻到连营七百余里吧?恐怕就算刘备刚出道那会儿的水准,也不会做这样愚蠢的排兵布阵吧!



再者说,陆逊一把火烧过来,难不成刘备联营的七百里,将士们就坐在那里,眼巴巴的等着火来烧吗?这又是一个不合理逻辑的地方。老罗想要突出陆逊的能力这没有错,但如此不和逻辑的塑造就有点牵强矛盾了。



其二,诸葛亮的智谋尴尬得让人猝不及防。老罗在演义中,花费了很大的笔墨塑造诸葛亮,目的就是为了将他打造成一个“多智如妖”的大智者。像其中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凸显诸葛亮的情节,似乎他能算准一切,没有他搞不定的事。



可是上方谷一战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拯救了司马懿。可是诸葛亮前期可是神机妙算的,连东风什么时候来她都能精确算准。可是一场大雨他却丝毫没有推断出来,这不就是在说他根本不懂什么天文地理吗?他也是一个凡夫俗子嘛?



可是草船借箭的时候,他可是一个精通天文的天才。到了上方谷的时候,却连一场大雨都看不出半点迹象来,实在是有点尴尬。从演义中的描述可知,诸葛亮对这场大雨的来临,他是惊慌失措的,本是想通过大伙烧死司马懿,可是他却并没料到会下大雨。所以说,这样的情节安排看似很完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



其三,关羽对黄忠的态度有点矛盾。当关羽跟黄忠初次对战的时候,关羽被他的各方面所折服了,没想到自己能遇上这么旗鼓相当的对手。可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关羽却轻视黄忠了。要说二人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那还好说,最起码有一个原因。但是他们之间自始至总都没什么矛盾,可是怎么会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突然讨厌看不起黄忠了呢?所以说,这里前后也有矛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1
我认为是草船借箭,即使当时下雨海面上雾气很大,岸上的人看不清,但是海上人一直都没有发起进攻,岸上的人还一直往海里射箭。这很不符合逻辑。
第2个回答  2021-03-31
是的,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很多地方情节要兼顾艺术性,所以有些漏洞不合逻辑
第3个回答  2021-03-30
是的,因为把这些事情放在古代的时候,确实是不符合逻辑的。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漏洞?
不真实的地方当然会有,毕竟不是三国志,三国演义是小说,文学作品,而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的不真实的地方跟三国志比较下就会感觉得到差异。历史上,黄巾起义,各州郡都举义兵讨伐,刘关张也参加过,随从校尉邹靖讨贼有功,除安喜尉。又数战有功,除下密丞,后又领平原相。在小说了,罗贯中把这段...

关于三国
岂不是自相矛盾?如果说毛宗岗的点评是丘先生所言的原因,倒是比较有道理的,但对于罗贯中却不是如此。从《三国演义》分析,罗贯中对农民起义的确是肯定的,因此,把周仓写成一个黄巾余部出身不应该认为是劝说世人不要造反,而是要提醒读者:在农民起义的参加者中,到处都有象周仓这样的忠义之士,并通过对周仓这一人物形...

《三国演义》中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不真实的地方当然会有,毕竟不是三国志,三国演义是小说,文学作品,而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的不真实的地方跟三国志比较下就会感觉得到差异。1. 历史上,黄巾起义,各州郡都举义兵讨伐,刘关张也参加过,随从校尉邹靖讨贼有功,除安喜尉。又数战有功,除下密丞,后又领平原相。在小说了,罗贯中把...

有人说三国演义有一个矛盾点,有多么的漏洞百出?
从整个情节设计来看,这个故事看似精彩纷呈,其实却出现了诸多漏洞。首先,作为人物塑造而言,诸葛亮对皇帝的召见置之不理,将同僚拒之门外,这岂是臣子所为,岂不与作者煞费苦心的诸葛亮忠贞形象自相矛盾吗?其次,作为历史小说而言,这个故事中没有一处符合历史的真实。作者不惜让早已去世的马超死而复生...

魏延是不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如题 谢谢了
节选自《易中天品三国》 说起来魏延“谋反”这件事,不少人是相当的熟悉。因为《三国演义》的这段写得有声有色,从文学的角度看很是精采,因此深入人心。但如果以为那就是历史,就不但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诸葛亮。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不防先看史书上怎么讲。 据《三国志?魏延传》,事情是这样的:建兴十二年(公元...

为什么罗贯中要写三国演义?
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因魏晋政治黑暗,史料多招删改,对中央 *** 多加美化,秽史、疑史众多。三国志就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至魏晋以降历代不少史家认为影响《三国演义》极深的逸史轶闻才是被魏晋 *** 隐瞒抹...

正史中近乎完美的周瑜后人为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一般来说,我们看古人,看他们的事迹,看他们的人品,自然要在正史里找。虽然记录不一定准确,但相对公平。但是,三国历史是个例外。很多人把言情的内容当成正史,却把真实的正史放在一边,所以会对很多人和事产生偏见。比如正史上接近完美的周瑜,到了民间,为什么却被贬为无物?在史书《三国志》中,...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说益州疲弊呢?
其实只要看清楚以下几点,这诸葛亮前后矛盾的想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其一,时间境遇不同。其二,意味不同。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时间境遇不同,诸葛亮作《隆中对》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说的。《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益州险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有什么表现?完全不讲变通吗?
我们从《三国演义》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于那些违抗他的人员,处置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这让我们对于诸葛亮的处事方法有了一丝疑问。作为一个法家的代表,依法治国是对他的基本要求,诸葛亮为什么做事如此自相矛盾呢?其实,这中间正是体现了诸葛亮处事的智慧。这些人和事虽然看起来比较相似,但是由于内涵的不同,诸葛...

七年级语文语段改错题
如“《三国演义》这部电影出色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鲁达等人的英雄好汉事迹。”句中“塑造”与“事迹”不搭配,应把宾语“事迹”改为“形象”。③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④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⑤主宾搭配不当。 (二)不合事理的句子。这种病句叫逻辑病句,常见的形式有:①语序不当。如“几个学校的老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