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
1、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2、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3、“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形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4、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扩展资料
中医养生之道的措施:
1、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调神养生即调养精神,其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有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等养神之法。
3、饮食养生提倡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和药膳保健等。
4、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
5、药物养生中医认为,肾中精气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诸多传统的益寿延年方药,如“八仙长寿丸”、“首乌延寿丹”、“延齿固本丹”、“延年茯苓饮”等多有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现代一些提高机能免疫能力的药物也属此类。
6、针灸推拿养生针刺养生通过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和调节机能平衡的功能来发挥其治疗与保健作用;灸法养生利用灸火的物理热效应,施于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祛邪止痛,补肾健脾,增强正气,从而发挥其防病保健强身作用;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与保健强身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医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参考资料 人民网-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人民网-四时养生: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一、养生之道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教人如何长寿,包括人几点睡几点吃都是有定点的。
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
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二、养生多指的的是形体,肌肉,筋骨。这些内容多涉及佛道医儒各家学说,侧重不同,后来有人将养生和养身结合了起来。
扩展资料:
养生不宜做的事有:
1、吃的太多睡觉不利于我们的脾胃消化,化湿成痰,大伤阳气。饥饿状态入睡总是睡不着难以入眠因为肠道空虑。
2、人进入睡眠后,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最易受风邪侵袭。所以睡觉前最好是关上窗口即使是炎热的季节,也不要贪图凉意,卧处当风,要避风而睡。
3、睡觉前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情志的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的紊乱,所以睡觉前的情绪过于波动会导致失眠,甚至疾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医养生之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 饮食、 宗教、 民俗、 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 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好牙口;头为精神之府,日梳五百健耳目;
脚为第二心脏,搓涌泉保健康;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禆神元;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常伸懒腰乃古训,消疲养血又养心。
参考资料:人民网-与世界分享中国养生之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养生之道的意思 词语养生之道的意思
1、养生之道,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2、出处:《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唐·成玄英疏:“遂悟养生之道也。”3、造句:养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欲,莫大醉,莫大忧怒,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庄子养生之道是什么
庄子“养生之道”是:“身体无疾病,灵魂无困扰”。“养生”一词最早即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道家养生思想,并且总结起来可称之为“八诀”。《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
养生之道的解释
养生之道的解释指 修养 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词语分解 养生的解释 保养身体养生之道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详细解释.保养 生命 ; 维持 生计。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 道的...
庖丁解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生之道
1、养生之道,就是:凡事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2、原文 庖丁解牛(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
养生之道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 【释义】: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读音】:yǎng shēng zhī dao 【例句】: 1.她有什么养生之道? 2.或者是你的养生之道? 3.要从这种养生之道里获利需要一点实验。 4.人可以活得更好中医文化与养生之道。 5.她每天早上都力行严格的运动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成语解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养生之道"这个成语经常被提及,它源自中国古代的智慧。在汉语中,我们将其拼音写作"yǎng shēng zhī dào",其字面意思是保养生命、维护健康的方法。这个概念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更深层次的是对身心全面调养,以期达到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之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
养生之道是什么意思
养生之道[ yǎngshēngzhīdào ]的意思是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出自《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唐·成玄英疏:“遂悟养生之道也。”谈起养生,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说好的心情,有人说坚持锻炼,有人说服食药饵,有人说跟着百岁老人,有人说看电视听专家的 养生之理...
养生之道什么意思?
词目 养生之道 发音 yǎng shēng zhī dào 释义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引用 《新唐书》卷九十九·列传第二十四·二李戴刘崔 ..."纲老矣,幸未就木,备位保傅,冀得效愚鄙。日殿下饮酒过量,非 养生之道 。凡为人子,务孝谨,以慰上心,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槊....
问什么是养生之道
一、养生之道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教人如何长寿,包括人几点睡几点吃都是有定点的。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
什么是养生之道啊!
一、养生之道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教人如何长寿,包括人几点睡几点吃都是有定点的。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