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法改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如题所述

一、数学教学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应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法。以上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没有教师的主导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吗?显然不能。现在我们谈教改必谈“自主、合作、探究”,有些教师为达到这一效果,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一味追求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扮演各种角色,把自己仅仅当做旁观者,导致讨论交流肤浅化、表面化,成为“放羊式”上课模式。过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性,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难以真正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数学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点拨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启发性问题,或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或对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和理解上的偏差、认识上的模糊,巧妙点拨,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准确的轨道或促其顿悟。因此,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实施教改,固然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但并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要做到两者合理结合。
二、数学教学应重过程轻结论。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误区。
1.三年新课两年上完。
2.概念教学“赠与式”,定理教学“填鸭式”。
3.高三复习课用5分钟罗列知识点,用40分钟讲练题目,数学知识系统成为一系列的孤立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发展亲历数学知识发现、探索过程形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力,能有效开发大脑机能,获得体验“迷途知返”与创造性思维成功后对数学的自信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意识,全面培养数学素养,关键是课堂教学要不惜工本、浓墨重彩,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呼吁:“要让学生看到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数学的现成品。”
三、数学教学应强化“数学常识”教学。
部分教师解题教学过分追求模式化、程式化,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思维发展停滞。教师热衷于将各种题型、解法“讲深讲透”,却忽略了数学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结果把学生教“笨”。如在不等式教学中,教师讲了许多方法,反而淡化了比较法,比较是不等式中最基本的最实用的方法,这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常识问题。现代思维教育论认为,学生在数学教学结束后,学过的知识随时间的推移会加速遗忘。但若教学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通常也是最简单的较少一部分,比如通性通法等,学生则会达到想遗忘也难以遗忘的境界,这其中较少的一部分便是“数学常识”。在历年高考中,这类常识性的考题都占很大一部分,但学生失分往往较多,这就是我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喧宾夺主”,忽视数学常识教学的后果。
四、数学教学的根本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那么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有效教学的面很广,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但其核心应该是一种观念、一种改进、一种转变。教师要从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协作等能力转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面做足文章,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会”转变为主动地“会学”,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个性化教学模式,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变为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厌其师,弃其道”,这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都要铭记的道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