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是同一个定值,是如何被发现和证明的?

不同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是同一个定值,是如何被发现和证明的?

圆周率历史发展
实验时期
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 = 25/8 = 3.125。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圆周率了。 英国作家 John Taylor (1781–1864) 在其名著《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Why was it built, and who built it?》)中指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圆周率有关。例如,金字塔的周长和高度之比等于圆周率的两倍,正好等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比。公元前800至600年成文的古印度宗教巨著《百道梵书》(Satapatha Brahmana)显示了圆周率等于分数339/108,约等于3.139。

几何法时期
古希腊作为古代几何王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尤为突出。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接着,他对内接正六边形和外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加倍,将它们分别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再借助勾股定理改进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他逐步对内接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直到内接正96边形和外接正96边形为止。最后,他求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 和22/7, 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 为圆周率的近似值。阿基米德用到了迭代算法和两侧数值逼近的概念,称得上是“计算数学”的鼻祖。

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的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意即取。汉朝时,张衡得出,即(约为3.162)。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

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他先从圆内接正六边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包含了求极限的思想。刘徽给出π=3.141024的圆周率近似值,刘徽在得圆周率=3.14之后,将这个数值和晋武库中汉王莽时代制造的铜制体积度量衡标准嘉量斛的直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30
在我国首先是由祖冲之发现的,它得出的这个规律的定值就是现在称之为圆周率的“pai”(是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后来人们用如下的方法证明了这个规律:把圆周均分为n等份,把相邻的两点用直线依次连起来,那么这一段段的直线就是相应圆弧对应的弦,当n足够大时,那么弦长就无限接近于弧长,用这种办法求出这个规律下的定值——圆周率“pai”=3.14159265358979……。实际上它是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比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30
证明的方法是用无限正多边型计算论证的,正多边形边越多越接近圆
第3个回答  2019-06-30
所有的圆都是相似的,就和相似三角形是一样的,那么所有圆与自身的半径比不变,也就是一个常数
第4个回答  2019-06-30
是经过无数次测量发现和证明的,而且至今没有找到圆的周长和半径比值的函数公式。

不同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是同一个定值,是如何被发现和证明的
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 = 25\/8 = 3.125。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圆周率了。 英国作家 John Taylor (1781–1864) 在其名著《...

如何证明:任意圆的周长与半径之比为定值?
3、可以用微积分和极限来证明。如果不用微积分和极限,是无法严密地证明圆的周长和半径是定值。抛开极限立马会导致微积分体系的不完备,因为无穷小概念无法不通过极限而得到严格定义。4、圆的定义可:从空间一个点(不用怀疑什么是点吧)出发,沿直线(两点间最短的,测地线)走出一个距离,然后从开始...

...的,如何证明圆的周长(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是定值?
π=16arctan1\/5-4arctan1\/239 这个公式由英国天文学教授约翰·马青于1706年发现。他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到了100位的圆周率。马青公式每计算一项可以得到1.4位的十进制精度。因为它的计算过程中被乘数和被除数都不大于长整数,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还有很多类似于马青公式的反正切公式。在...

圆的周长与半径的比为什么是定值
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我们的先人发现了这么一个比例关系。人类一直运用至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特例。

为什么两个不同直径的圆,滚过的周长却是一样的?这是什么科学现象?
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一定有不同的周长。同心圆的滚动看似距离相同,实际上,当大圆滚动时,小圆被大圆带动,向前滚动,向前滑动,也就是说,小圆实际上是在 "滚动爬行"。因此,大圆的周长并不是小圆的真正周长。如果两半不一样,那就把两个不同花园的半径相加,也就是大花园转一次的半径,再旋转360度...

早期人们是如何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成简单的正比关系的
很早以前,人们观察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是一个不随圆大小变化的常数,这个常数后来被称为圆周率。大约在1600年,英国人威廉·奥托兰特首次用π来表示圆周率,因为π是“圆周”在希腊语中的首字母,而当直径d等于1时,圆周率就是π。1706年,英国人琼斯也开始使用π,而在1737年,欧拉在他的著作...

如何证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为一定值
因为只有上半部分,而圆是对称的,所以圆的周长等于 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到 带入上式并消去y的导函数,得到 (我们现在用C来代表圆周长)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式子,现在我们要让它更漂亮 换元,让 化简得到 或者让它更好看一点 你会发现 这是一个常数,而由我们所学到的 可以猜到的到 让我们算算 再算...

圆周率:人们是怎么证明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确定的,等于pi
晕,这个很简单啊!相似定理就可以了啊!相似图形,它们所对应的线条也成比例。面积成二次方比。

圆周率的由来是什么?
《The Great Pyramid: Why was it built, and who built it》)中指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圆周率有关。例如,金字塔的周长和高度之比等于圆周率的两倍,正好等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比。公元前800至600年成文的古印度宗教巨著《百道梵书》显示了圆周率等于分数339\/108,约等于3.139。

如何证明一个圆的周长和其半径成反比?
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判断依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来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来表示他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式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