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咄咄逼人,不给空间呢?

如题所述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家里,当你犯错误后,父母总是一个劲地批评你。
开始的时候,你还觉得自己真的不应该犯错,还感到愧疚,可是当父母没完没了地数落你时,你就开始厌烦了,到最后甚至故意跟父母对着干;
在单位,领导作报告的时候,开始你听得还挺有兴趣,但是当领导一再地反复强调那几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接着,如果领导还是在重复那几个问题,你就会产生反感,而且对领导的印象分也开始下降,最后可能讨厌这个领导。
心理学家指出,这就是生活中的“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2
一天,马克·吐温到教堂去,适逢一位牧师正在演讲来动员人们捐款,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一个小时后,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算是浪费时间的补偿。
一个人说话,如果总是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就会让人不耐烦。关于这个问题, 墨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一天,墨子的弟子问他:“老师,人是说话多好还是说话少好呢?”
墨子沉吟片刻后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恰当。田间的青蛙每天都叫个不停,但是人们都不予理睬,而雄鸡每天只是啼鸣两三声,人们就应声而起。”
可见,语言作用的大小,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平时生活中,与人交流或是做演讲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否则过犹不及。
比如,在演讲的时候,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在浪费听众宝贵时间的同时,却提供给听众们有限的信息,让人厌烦;而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敬佩。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3
曾经,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有一次曾经在百忙中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
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自己要讲话,但是既然大家热情相邀,又不能让大家扫兴。讲什么呢?多夸奖新郎几句吧,又显得是客套话;讲学问吧,显然不切时宜。
最后,他来了个一句话的演讲:“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联系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随后,人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婚礼也逐渐升到了高潮。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
第一、说话不要咄咄逼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5
他这种人一般都是强势的,而且喜欢去阻碍别人的意见的重要人的话往往就是太自私了,所以的话也不会用它去理会自己在乎自己就好了。
第2个回答  2019-12-16
这是他的性格导致的,他的性格让他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所以他会得理不饶人。
第3个回答  2020-09-25
人性使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