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动画越来越差

如题所述

早在1926年,“万氏四兄弟”万赖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经过艰辛努力,拍摄出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使中国的第一个卡通形象出现在1941年。而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始于1949年。动画片《大闹天宫》,即使今天看来也堪称绝对经典的片子,并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个孙悟空的形象。万氏四兄弟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影院片《铁扇公主》则为中国动画在国际上找到了位置。连被称为日本动画之父的动漫大师手冢治虫都感叹:“我搞动画片是看了《铁扇公主》才开始的。” 中国动画最初是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作为发展方向,因此产生了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木偶动画等。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诞生在1958年,之后的《渔童》(1959年)、《人参娃娃》(1961年)、《等待明天》(1962年)等动画片都沿袭这一道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也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素材,1960年拍摄的《小蝌蚪找妈妈》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山水水墨画在动画中“活”了起来,并赢得5项奖。在《聪明的小鸭》中,余震光借用了古代中国折纸工艺。从1950年到1964年之所以成为中国动画片的“黄金时期”,正是因为中国动画具有了引起世界关注的独一无二的技艺和故事情节。 70年代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和《鹿铃》等片都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草原英雄小姐妹》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从造型和场景上均采取写实的手法,是中国写实动画领域中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今天风靡日本动画的写实流派,在全世界范围内异军突起,而我国的写实动画,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遗憾的是水平高于同期日本动画的中国写实动画今天却已了无声息。 动漫行业里的人,普遍缺少观念、敬业精神和创新。这里从《宝莲灯》的制作水平就可以看出来。“动漫是儿童节目”的陈旧观念仍然束缚了这部本来可能一鸣惊人的作品,上面对此有专门论述,在此不再多舌。 至于敬业精神,实在是在耍花枪、走过场。中国动画好象从来不考虑什么严谨之类的。可能因为我们的动画片除了“大灰狼”就是“葫芦娃”吧,动物和神话是不需要严谨的。记得一部国产动画片,好象是叫什么什么车队的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一条全副武装的狼左手托着6发子弹,一拍就全装进了右手的左轮手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样做不过是为节省个几十桢的画面,这和《机动战舰》剧场版中天河明人装子弹要一发一发地按比起来,我不得不佩服中国动画人的偷懒工夫实在深不可测!相比之下,“刻板地拘泥”于真实动作的日本动画人实在“笨”得可怜! 说到“细节”这个词汇,在中国动画几乎是不存在的,几乎没有一个导演或者原画会费心加入“浪费资金”的细节描写。而在日本则完全相反:无论是《机动战士GUNDAM——08MS小队》的片头中,高达开枪时旁边的士兵捂住耳朵的镜头;还是《侧耳倾听》中月岛霞写字时的换行、按铅笔的动作,完全以写生作品制成的背景——这是GHIBLI一贯的风格,以及真实到了专家也完全挑不出破绽的天泽圣司拉小提琴的片段——监督为此专门研究了半年小提琴,这些都说明了日本动画人对于细节的注意。不要小看几分几秒的细节画面,有时这会影响整个作品的地位和生命!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中国动画行业是个非常封闭的行业,基本还是师傅传徒弟的手工作坊。但这个手工作坊却有着非常特殊一面:高收入,低年龄,低学历,封闭专业性强。 动画行业的人被称为“高级打工仔”:一个刚入行的孩子,在一年内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加工动画熟练工,收入月3000-7000元人民币,如果有悟性的话,三、五年就可以做到原画,月收入可达5000-10000元人民币,甚至更高。当然也很辛苦,因为是记件工资,如同捡钱一样,手慢的会被辞退,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拼命一般。 北京加动画的价格2元/张左右,南方分等级1.5-5元/张。原画北京是30元/秒,南方论“尺”,实际价格也差不多。可想而知一个孩子每天要伏案作画差不多100张。 如果你以为这些“高级打工仔”有着相当的学历,受过美术专业的培训,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相反,他们基本上没上过大学,实际上,十八岁以后入行的非常少。他们大多在初中毕业前后放弃学业,就成为中国动画行业的主力军。 动画行业的封闭是外人难以想象的。首先进入这个行业很难,倒不是动画公司不公开招聘,你可以在报纸分类中看到招聘的消息,但你考试无法通过,哪怕你是美院的毕业生。考动画职位,不一定要会画画,但要有行业中人指导你练习用自动铅笔流畅地画线条,至少要练一个月才有可能过第一关。作动画只是半机械劳动而已,许多孩子干了几年动画也干不出象样的作品。做原画一般是从动画中升级。做原画是动画家们的梦想,做了原画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做原画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需要作动画的经验,需要导演的提携,所以这样的人也就屈指可数了。 还有一点就是缺乏创新。多年以来,我国的动画片创作者一直非常讲究创作个性和独特的思想理念,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不少艺术类动画片都在国际上获过大奖,有着极高的声誉。但动画片在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娱乐片,孩子们喜欢它就是因为它能让孩子感到轻松。“中国一直讲求寓教于乐,其实乐就是乐,动画片就是给人尤其是给孩子们娱乐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会长傅铁铮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可惜在动画艺术与娱乐的结合方面,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探索与创新。 最后讲一讲行业结构问题。知识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业的投资比例过大是我们一些行业的通病,例如,计算机、VCD机、光盘生产线等产品的技术及配件甚至是成套设备都来自国外。其结果是用重复性劳动换取报酬,一拥而上重复建设,没有自己的品牌或有品牌但技术、原材料是人家的,这已给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增添了难度。生来就具有知识经济特性的动画业,今天在我国虽处于创建阶段但却有重蹈覆辙的征兆。 全国从事动画片生产的单位约有近百家,其中只有中央电视台等几家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具有独立创作能力,其它大部分单位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大都没有独立完成动画片的能力,其业务主要是承接加工动画片的绘制工作,属加工性业务。这类单位大部分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地区。 这些中国内地的动画制作公司一般都渴望承接来自国外的加工业务,因为我们的中期制作费用每分钟只有1万元人民币左右,可欧美国家的中期成本一分钟少则3千美金,多则8、9千美金。正是在这种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我国的动画加工业磨炼出了一支高水平的制作队伍,同时这些公司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确令人欣慰。但这种知识含量低、创作性少的职业却生息着数千人的制作大军。 动画业的中期加工业务易于在公司的组织形式下进行规模生产,且有市场需求,故在我国改革开放伊始,一些海内外人士出于商业目的开始成立动画制作公司,时至今日形成了这样的规模,这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年来,政府对影视业的管理主要放在了电影和电视剧上,对动画业的管理仅仅局限在对进口动画片的审查上,而近20年来成立了这么多的动画制作公司,最终导致我国目前还很孱弱的动画行业结构比例不对称,应该说,与我们政府部门多年来疏于管理是有关系的。 以上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动漫行业的特点与弊病,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将行业内部整改好了,想必动画片的质量也会跟着上去的。

麻烦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