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贴春联挂灯笼流传于哪个朝代,你不一定知道

如题所述

据历史资料记载,贴春联的民俗流行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对联,经常鼓励臣下写对联。年前除夕他传旨:大臣们的门上必须要贴上一副对联,春节当天,当他微服私访看到各位大臣大门上的红彤彤的春联特别高兴。但是他到一户找不到人写春联发愁时,他当即挥笔写了一副春联,推动春联在民间的盛行。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春节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6
据历史资料记载,贴春联的民俗流行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对联,经常鼓励臣下写对联。年前除夕他传旨:大臣们的门上必须要贴上一副对联,春节当天,当他微服私访看到各位大臣大门上的红彤彤的春联特别高兴。但是他到一户找不到人写春联发愁时,他当即挥笔写了一副春联,推动春联在民间的盛行。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第2个回答  2018-09-04
春联源于桃符,是我国古代人们在新年时挂在大门俩侧的桃木板子。上面画有神像,用以镇鬼躯邪,祈求安泰。
桃符兴起于南北朝,后来不画神像,只写《神荼》《郁垒》俩个门神的名字,或写上吉庆的话,这是春联的胚胎。
五代后蜀主在亡蜀前一年的除夕自题桃符板于寝门: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改书于纸。
到了宋代,春联广泛应用。王安石的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桃符换旧符就说明了这个事情。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第3个回答  2018-08-25
据历史资料记载,贴春联的民俗流行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对联,经常常鼓励臣下写对联。年前除夕他传旨:大臣们的门上必须要贴上一副对联,春节当天,当他微服私访看到各位大臣大门上的红彤彤的春联特别高兴。但是他到一户找不到人写春联发愁时,他当即挥笔写了一副春联,推动春联在民间的盛行。
第4个回答  2020-12-26

春联,起源于桃符。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