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怎么做

面对历史选择题我无奈了,我的大题可以答的很好可是就被选择题拉了,帮帮我吧

(一)审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审清主题。有些高考卷的选择题采用的是主题式命题法(如2009年北京文综卷),即首先用一两句话表达一个主题,然后选择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点命题。因此,审题时要审清主题是什么,某一主题下包括哪几道题。

第二步:审题干。具体来说,要审清以下几点:要选择的是什么,主体知识(史实、观点)、限制性条件,材料的意思,某些概念或加引号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审备选项。从史实与观点是否正确、与题干(材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审读。

具体到做题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二、三步。

(二)审题的基本方法

1.细看试题

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

2.明确结构

一般选择题的题干由选择项、主体知识和条件限定语构成。选择项是指要求选择的内容,主体知识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史实或观点),条件限定语是对选择项在时间、程度、区域等方面的限定。审题时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的选择项、主体知识和条件限定语。

3.联系知识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

4.辨析备选项

现在的选择题,不仅难在对题干的理解与信息获取上,也难在备选项中的陷阱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特别是有的备选项,无论是史实还是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因而具有较强的干扰性。

辨析备选项,就是审清备选项中哪些是干扰项。备选项的干扰性主要表现在:史实或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时间不符;史实或观点正确,但与题干不是同类知识(如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经济方面的,但备选项是政治方面的);史实或观点错误(张冠李戴、不符合实际、以偏赅全、绝对化);前面正确后面错误(不看完题绝对出错);与题干基本符合,但不是最佳选项(需要进一步结合限制性条件并从多方面比较,确定最佳选项)。

5.运用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对立与统一、个性与共性等,做题时要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进行选择。

[思路分析]
一、标准法
所谓标准法指的是在解答选择题时,不以备选项所提供的具体史实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主要依据,而是以从题干要求中概括提炼出该题所要运用的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依据或标准,去衡量备选项的正误。从理论上讲,标准法可适用于各种知识类型和能力要求的选择题,从效果来看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选择题,尤以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为准。限于篇幅,本方法仅以生产力标准的应用举例说明。
二、抽象法。
抽象法是对题干或备选项所涉及的具体史实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抽象出各自的本质属性,而后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正确选项的确良方法。该法的实质是抛开表面现象,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该法的依据是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联系性。抽象法对解答历史概念类选择题和史论结合类选择题特别有效。
三、特征法
特征法是指运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诸方面所体现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的方法。因为第一,任何一个历史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特征;第二,分析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特征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相似历史现象产生不同结果的试题,历史现象的发生超出一般常识等类型试题。

[解题过程]
1.“三段式”选择题

“三段式”选择题是对题支与所列内容按题干要求归类和题支所列内容按时间或空间顺序一次选择。这种题型较之于“两段式”选择题来说,更简单,难度更小,更易得分。其理由:第一,无论题目所结内容有四项〔1、②、③、④〕或是六项,但它仅有A、B、C、D四种变化,而每一变化绝对超不出题支所列范围,其排列与组合极为有限。第二,无论按题目要求题支有几项正确,或顺序应为何种排列,但考生在题中总能知道四个或六个中的1——2项,那么解题就不难了。其方法如下:

(1)组合选择题

组合选择题是指选项有若干“部件”组合而成的选择题。下列就是一个组合选择题,经过分析,就可断定:选项只要含③就不合题意。

例:秦汉时期在秦岭以北修建的水利工程有:

①郑国渠 ②长城 ③灵渠 ④六辅渠 ⑤白渠

选项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

这个题目的第一行是题干,它提出的限制有秦汉时期,提出工程修建时间须在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之间,排斥掉郑国渠秦岭以北是指地点,排斥掉灵渠水利工程指属性,排除掉长城。做选择题首先要注意题干,对题干所提供的每一个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忽略一点就会造成错误。

解此类题时:①若在题支项中已能知其中某项(“×”为错误。因此,凡含X项的备选答案绝对错。不含X项的可能正确。

②若在题支中,同时知X为“×”、Y为,“√”。因此,知X为“×”的结论如前法;知Y为“ √”,则可知含Y可能是“√”,不含Y绝对是“×”。

掌握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第一,即能在只知1一2项时也可以找出正确答案,从而避免了一些学生对所给四项或六项中部分未掌握而失分。第二,即使在做题时一两步不能直接推出正确项,也可避免过题中最难判断的难项。

(2)排列选择题

例1:下列史实,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③日本“大化改新”开始

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例2:①利玛窦 ②汪大渊 ③马可波罗 ④空海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做这类题,可用“首定法”。只要确定最早的,即可选对答案。同时,还可用“首尾结合法”。如例2,只用首定法是不行的,因为②排在最前面的有两选项,那就再看看这两个选项的最后一个哪个是正确的,从而提出B是正确答案。

解这类题时:①若已知题支列项中X为先,所以凡X在先的选项可能是“√”,否则绝对是“×”。

②若已知题支列项中Y项为最后,故凡Y在后有可能是“√”,凡Y不在后绝对是“×”。

③若己知题支列项中X、Y相连而不可逆。故凡X、Y相连未逆的项可能是“√”,否则绝对是“×”。

当然,是具体做排列时,三法先采用哪种,或采用哪种最适合,要视你自己在已知题支项中的哪项或哪些项来决定,也可把三法中两法联用。

在考试中正确运用上述三法,第一,可在四项中只知1—2项时,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题目的难点,而利用已知知识来得分。第二,可以使做题达到准确,并为做后面的题目赢得时间。

2.“二段式”选择题

“二段式”题的特点是按题干要求直接选出备选答案,它包括单项选择题的一部分和全部的多项选择题。此类单项选择题,是以考察学生记忆和能力及掌握知识的准确与精确度为目的,所以在四个被选项中加入三个错项来迷惑考生。多项选择题对考生的考察则从准确度,精确度的掌握向运用知识能力的纵深度发展。

在考生中最常出现“记往了的有分,记不住的无分”,“记住了的不考,没记住的偏考”这种十分被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第二,基础知识虽能掌握,但没有正确的分析能力,第三,对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套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其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肯定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叫肯定法。另一种是间接通过对有关事件的回忆,否定掉不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选项,叫否定法。

① 引入法与排除法:因为题目已明确规定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项,即已知“一√三×”。其解题方法的第一种,用“引入法”,即清楚知到了题中的某项为“y”,就填出正确项;第二种,用排除法,即在不知何项为“√”,但能准确判断三“×”,余下一项就为“√”

例:清朝“湖广”指的是:

A.湖南、广东 B.湖南、广西 C.湖北、湖南 D.广东、广西

第一种解法:若已知“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就直接填出C

第二种解法:若不知C是“√”,但知广东,广西叫,“两广”,则凡含“两广”中之一者是“×”,即c是“√”

②逻辑推理法:对题干所要求的知识难以判断是非或己遗忘,第一,要仔细分析各项所述内容,寻找线索以唤起回忆;第二,要注意各项在语言表述、常识,逻辑以及立场观点上的错误与矛盾,从而得出正确认识。如上例中的第二种解法即是。

(2)多项选择题

①列举法与排除法:已完全清楚题干要求正确项,就用列举法直接填出正确项;若不知正确项但明确选项中的错误项,就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即知正确项。

例,西汉建立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有:

A.耧车播种

B.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C.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D.恰当处理土地的坚、松、燥、湿

做题时,可以根据题干“在西汉前”的限制,否定A和C.因为它们都是出现在汉代,那么B和D则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其实,关键的还是要正确地审

题,正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缩短解题时间,提高准确率。但这也只有在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逆向思维法:因为四选多项选择题的特点决定了各选项中只有0一2个错。若正向思维必须对1一4项正误都进行判断后才有100%的得分率,其每一判断只有25%的得分率;而采用逆向思维法,只要找到一错,即有75%一100%的得分率。

有一种选择题,备选答案本身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这类内容一定首先排除。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出下列属于康有为、梁启超的共同活动:

①公车上书

②组织保国会

③创办《中外纪闻》

④组织强学会

⑤拥载溥仪复辟

A.①①③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此题的重点记号语是“共同活动”,所以首先检查备选答案中的史实是否完全符合题意。拥载溥仪复辟是康有为的活动,所以包含第⑤项的备选答案AB两项应当排除,只考虑CD项。

但运用逆向思维时应注重:第一,当判断出两项绝对错时,就不要再去判断是否还有错误。第二,只找到一个错,找不出再有错项了,即得三项正确。第三,若找不出一项错,就四项皆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0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应试技巧

综观近十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考查情况,历史选择题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根据题目结构可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填充型选择题、连锁型选择题;根据题目考查内容可分为:排序型选择题、人物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史地型选择题;根据答题要求可分为:判断型选择题、是非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限制型选择题、归类型选择题;根据能力考查要求可分为:比较型选择题、分析型选择题、理论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考查有以下特点:一从考查内容的覆盖面来看,选择题的覆盖面广,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从考查的能力看,它能考查学生除文字表达能力以外的所有的学科能力;三是选择题总分值高,一般占全卷总分的50%。所以说,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对于广大考生而言,选择题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其总成绩的高低。

在高考中,要做好选择题的前提因素是基础知识要扎实,而关键因素则是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所以,在平常的学习中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掌握选择题的考查特点和解题方法,有利于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提高考试成绩。

选择题一般是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题干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方式提出问题。选项即试题中的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或几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则是干扰项。掌握选择题解题技巧主要从审题、解题两方面人手。审题要求审清题目类型、题干中的重要信息、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解题则是结合所学知识及题干要求分析选项,逐步排除干扰选项、选择正确答案的过程。以下就从这两方面谈谈历史选择题的应试技巧。

(一)认真审准题干,把握题干的重要信息和限制条件

审准题干是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关键的一步。选择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隐蔽,在题干中命题者设计一些“陷阱”即限制条件,如求答限制词、考查内容、解题要求等等。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全面抓住这些限制条件,才能明确解题思路,正确答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在审题中的失误主要有以下方面:

1.没有全面把握题干中的限制条件。

[例1]1937年,国民党军队英勇阻击侵略我国华北日军的主要战役发生在 ( )

A.平型关 B.太原 C.忻口 D.台儿庄

点评:此题题干中限制条件较多,有时间、抗战军队、战役特点、抗击对象、地域五个限制条件。如果忽视其中一个,就会选择错误。所以建议考生在做选择题时养成一个习惯,即在审题时将题干中、选项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条件做上记号,以提醒自己重点从这些方面分析判断。

2.对题干中隐蔽的限制条件熟视无睹

[例2] 1922年6月中共发表声明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还是联络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的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这表明中共当时已 ( )

A.把发动工人放在次要地位 B.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C. 受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D.初步明确民主革命的原则和策略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此题难度不大,但有些同学选择B项,主要错在对题干中的一个限制条件“1922年”没有注意到。这提示大家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要求。

3.思维定势和答题习惯影响审题的准确度,如审题粗心大意,凭经验直觉选择等

[例3]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有 ( )

A.控制北洋新军 B.立宪派的支持 C.帝国主义的扶植 D.革命党人的妥协

点评:这是1998年高考的一道多选题。此题难度并不大,然而有许多考生答错。平时对于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分析较多,此类的习题也做得不少,所以许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将四个选项全选,且信心十足,在检查时也跳过此题。此题命题的高明之处是在题干中设计的限制条件较隐蔽、选项中的错误选项干扰性强。它利用了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更换考查角度,使B、D两项的干扰性较强。另外,其多选要求也增强了学生选择时的干扰性。

(二)仔细审清选项,结合题干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排除干扰选项

为全面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命题者大多在选项中增加干扰因素,考生就要利用多种方法排除干扰选项。答题时排除干扰选项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全面把握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排除干扰项。如[例2]中通过时间这一信息可直接排除干扰性最强的B项。

2.仔细审查题干,把握选项要求及其含义,排除干扰项。在题干最后一般都提出选项要求,如要求选择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实质等等,把握这些要求,运用角度对应法可较快排除干扰项。

[例4]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痛心地说:“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一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临时约法》和国会被军阀践踏 B.资产阶级没有真正地掌握政权

C.北洋军阀打着共和的招牌行独裁之实 D.北洋军阀首脑都热衷于复辟帝制

点评:此题正确答案为B。D项明显错误可首先排除,再根据题干要求排除A、C两项。因为选项要求是结果出现的原固,而A、C两项是结果的表现。

3.结合题干要求,比较选项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

[例5] 近代前期(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是 ( )

A.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

B.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

C. 逐步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D.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全面勾结

点评:四个选项都是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趋势,判断哪一个才是根本趋势,就要认真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首先排除明显不正确的D项,再比较其余三项关系,可知A项对B、C两项起决定作用。因为在中国社会的日益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化起决定作用,它制约着政治思想文化的资本主义化,同时它又是革命发展的物质基础。由此,在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是符合题意的。

4.运用基本历史结论和政治原理排除干扰项。如运用阶级分析法做目的观点类选择题,运用内外因原理做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历史事件等等。

5.准确掌握历史概念,认真分析选项,排除干扰项。在如何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这一问题上,命题者常用的方法是在选项的语言表达上做文章。例如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21题中将半坡氏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主导作用”改成“妇女掌握统治权力”。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要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注意区别一些相似的历史概念。
第2个回答  2010-07-19
用不着这么麻烦,我历史还行,秘诀只有一个,看书。要很认真的看书。注意到每一个细节,你大题目答得好说明你重点掌握的都不错,如果你做到好好看书这一点的话,再做选择题时认真读题并且把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答,这样就没什么问题了。还有切忌盲目做题就算你还是没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做多少题照样解决不了问题
第3个回答  2010-07-19
平时边翻书边做,记下常做错的题,通过做题来看书,多做只做选择题,那么多了你就没问题了,规律也出来了,以往我基本上只错一个。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7-19
做题时总结 :问根本原因,最重要原因的 从经济 主观 内因方面分析
问不正确的是什么 你找正确的,里面有没有“最什么什么”语句的都是不正确的。
问题只给出一半,后面要选择的答案是另一半的题时 把答案读上,那个通顺选那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