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于袁崇焕的争议那么大

如题所述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明朝的百姓十分厌恶袁崇焕有以下几种可能:

1、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任命的东江总兵,不论是军事素质,还是战略才能在当时都是一等一的大将,他防守明朝北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破坏后金的后方,使其无法安心作战。却因为袁崇焕的嫉才妒能,被袁崇焕杀了,从此明朝的北边防线毁于一旦,毛文龙死后,后金消除后顾之忧,第二年就率军深入京畿一带,酿成“己巳之变”。

2、自毁长城的袁崇焕

明朝晚期军队的三大主力分别是:袁崇焕的关宁军,毛文龙的军队,朝鲜军。毛文龙的军队和朝鲜军却毁在袁崇焕的手上。在崇祯七年,努尔哈赤攻打朝鲜军,袁崇焕没有及时救助,等到朝鲜军都投降了才发兵救助。之后更是以毛文龙不听指挥为借口,将其杀之。

3、老百姓受战乱之苦

第一次宁远战役时,清朝大军压境。袁崇焕虽然打退了清军,但是清军在北京周边仍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

拓展资料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袁崇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18
金老先生《碧》一书,贯通全文,透过了主人公更多的是向我们表达了一个背后的人物,虽然他无缘在小说中露面,但我们对他的理解更甚于主人公,那就是主人公他爹;袁大督师。读完全书,我们大概得到了关于袁崇焕以下三点;一他是冤死的。二他是个民族英雄。三他的死造成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到底袁崇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正如金老先生说的那样是个可与岳飞相提并论的英雄人物,如果盲从,那么就代表着愚味。到底是与不是?我们还得从历史上去找一下相关资料,我们还得从多方面入手去还原袁崇焕的一生,给予评价。从阎崇年正说明朝名将中我们得到了与金老先生差不多的结论,概括起来无非是说袁崇焕如何的英明神武,如何的赤胆忠心,如何的冤枉等等等,难道这些都是真的?难道说袁崇焕真的是个大英雄?让我们打开网页搜索一下,却得出了如下评价; 历史人物、将领、明。我们再搜索一下岳飞得出的评价;历史人物、军事家、南宋、民族英雄、将领。这就让我们纳闷了吧,照金老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与阎专家所给予的评价,袁崇焕明明是个民族的大英雄,为什么在这网页介绍上却与“英雄”沾不上边呢?让我们随着历史的步伐,可给予袁大督师最合适的评价。小的方面不说,最主要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点。1、通敌叛变,在这点上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证据来说明,这一大罪,可谓不清不楚,史料上记载着的是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让多疑的崇祯帝上当而自毁长城。这点是否真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我们从袁崇焕入狱到被杀却经历了长长的半年中可以看得出,崇祯帝杀他并不可能是因为一时之气而误杀他,这么一说,这个“罪”就更不好说了。再一个这段不清不白的案直到清乾隆帝才公示出来(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这就是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而杀了他。却有很多人怀疑是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来的谣言,众所周知,清朝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文字狱的大背景下,这才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这实难让人猜得出其中的真实性有几大了,这个争议也延至到了现在,但从很多史料上看,崇祯帝在杀袁崇焕时并没提到通敌叛变一款,这一情节我们只能从《明史》(众所周知一个朝代灭亡了,那么他就会给前朝修个史,最大的用处是总结,达到借鉴的目的)中看到。个人观点;含糊不清,事实不明,但从袁崇焕1630年死到乾隆帝1772年,这经历了142年后才布告天下,这其中的原因与奥秘也实让人摸不透。2、以粮资敌,翻开史料,让我们查看一下,其中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在《明史记事本末补遗》我们也可看到差异不大的记录,是否真实?估我们所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皇朝里,党派之争是极其严重的,因为我们从另一些史料里得到的却是袁崇焕此举完全是出于大局,用以来联合蒙古,达到打击后金的目的。各执一词,到底谁真?但我们可以看一下崇祯这个人为帝是什么样的,估史书记载;崇祯的身上可以找出古代“圣君”所拥有的几大优点,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他的节俭也是我们皇帝中罕见的,亲自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这点就连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再一个是他的果断,这点可以从他一上台就铲除了魏忠贤一干阉党就可得知。根据这几点,我们不妨再回到前面来看,你能相信崇祯帝关了袁崇焕半年后才杀他是误杀吗?这样的一个崇祯皇帝,会为那些莫须有的东西去杀掉袁崇焕吗?就算杀,犯得着用这如此残酷的刑法置于其死地吗?事实上,从《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也找不到袁崇焕被处死时所宣的罪名有关于片字“通敌叛变”的。反之,从以粮资敌里我们可以找出不少的记录,以下一段就是摘自明朝遗民在其史学巨著《国榷》,记录如下:“高台堡之粟转市塞外,为建虏玩弄于股掌。误国如此,督师之肉,其足食乎?”,可见对袁崇焕以粮资敌批评态度是如此严厉,个人观点;估我们所知,清朝与蒙古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这点从后宫中就可以看出,如孝庄,把持了两代皇帝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你可以说那都是往后的事情了,但我们再查一下史料所知,那时,恰恰就是后金与蒙古建立起联盟的时候(皇太极娶孝庄不久),虽然说他资助的粮食只是够万把人食之一月,还起不到一定乾坤的作用,但袁崇焕在这点上虽不能说罪名成立,但如此做法是不是愚蠢之极?3、私斩毛文龙,这是导致袁崇焕真正惨死的最大原因。毛文龙本身也拥有着皇帝赐给的尚方宝剑,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得出皇帝的意思分明就是为了防止兵变叛乱而达到两方相互节制的目的,你袁崇焕招呼也不打一下就砍了一方大将,这不是摆明了没把他崇祯这个皇帝看在眼里吗?所以我们可以判定,从毛文龙死的那刻起,袁崇焕就为他的日后惨死埋下了伏笔了。我们再看一下袁崇焕处死毛文龙的罪状,哈,还真不少,十二条之多,而当时的情形史书上也记载得很清楚,崇祯二年(西元一六二九)袁崇焕以阅兵为名,乘舟至双岛,邀请毛文龙入帅帐,当众拿下就祭出了尚方宝剑,随之宣布毛文龙十二条当斩之罪,然后将毛文龙拖出帐外砍杀。可见这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手段并不是那么见得了人。毛文龙当真是就那么罪不容诛?袁崇焕就当真如此英明神武吗?这点上实不能不让我们所要查证的了,先不说毛文龙的罪,我们说一下毛文龙于明朝的作用,毛文龙镇守的东江镇(也称皮岛,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鹿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地理位置居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之间。),正在后金的后方,就似一颗钉子般死死钉住了后金的尾巴,因为一旦没有了毛文龙颗钉子,后金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轻易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甚至直接挥师中原。再一个就是因为他的存在,朝鲜一直是大明的盟友(后金一出兵,朝鲜就进攻后金),他一死,朝鲜就完全向后金一边倒了,失去了牵制,再加上内患李自成,大明焉有不亡之理?所以,毛文龙对于后金来说就如此的可恨,针对他的威胁,努尔哈赤曾数次出动大军进犯,无奈那时的后金连水师也没有,想捣灭毛文毛又何曾谈起?因此毛每次见不妙就迅速退到了岛上去,后金也拿之没撤。可怜毛文龙不死于敌手,却倒在了我们袁大督师的手下,这与我们袁大督师日后惨死在崇祯帝手上也不知是否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呢还是因果循环?写到这,我在想袁大督师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说毛文龙通敌叛国(其它的都是些可大可小,军中司空见惯的“罪”),也不知从何说起,毛文龙镇守东江二十多年,这期间后金曾多次招降而无果,正所谓打打不下又招,招了不顺又打,毛文龙就这样度过了二十多年,要说叛国通敌,会轮到你袁大督师来拿个这脑袋?要么我们可以这么来说,叛国通敌的话早趁着你袁大督师上岛拿着你脑袋去领赏了。在前面我们说到崇祯多疑杀了袁崇焕,袁崇焕呢?三下两除二就为后金解决了心腹大患的毛文龙(毛文龙一死,手下随之就降了后金),这不只是多疑就可做出的决断了吧。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毛文龙的死造就了大清天下的原因之一。当时崇祯帝没处置袁崇焕也有着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袁这时大话不愧地向崇祯表示说,不出五年就收回全部失地(结果我们就不用说了),我想如果没有这点,袁崇焕一百个脑袋也不够让崇祯砍。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明末史料普遍认为杀毛文龙是与满清议和的条件之一,并将之比作秦桧杀岳飞。个人观点;过于自负,杀毛文龙纯属自残手足的行为,考虑也不周全,看,其手下反了吧,东江镇也送给皇太极了吧,从这点上来看,恐怕大局观与气度也好不到那去。综合以上所述,袁崇焕冤死,我们不得不给它打上一个问号了。努尔哈赤一生唯一败绩就是宁远之战,这也成了绪多史料及专家歌功颂德的最大原因所在,当时一战史书记载;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至宁远,努尔哈赤自称率军三十万,必破此城,令袁崇焕投降。袁崇焕答曰:“来兵称三十万虚也,约有十三万。吾修治宁远决守以死岂肯降耳”(《东华录》)。后金攻城,袁崇焕等宁远守军以火器拒之,宁远通判金启倧也因点炮自燃,为国捐躯。(《明熹宗实录》)。后金折兵五百(《清高祖实录》),宁远上献首级二百余(《熹宗实录》)。努尔哈赤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就砍了二百多颗脑袋,其它功绩我怎么翻,怎么找也看不着了,其它的除了筑城还是筑城,建立起了长长的宁锦防线,他却不知道,这一防线却耗尽了衰老的大明朝最后的一滴血,明末苛捐杂税之重是其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而袁崇焕所拉起的这条长长的防线,就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其作用与其付出的代价成正比了。抗清,抵御外辱是英雄所为,但付出的,却是他袁崇焕所料不及的吧。为什么一条前总督所要放弃的防线而袁大督师要重点建设?不知他想到老百姓肩膀负担得起吗?以那已年老体弱的大明朝,扛得起吗?以那时来说大明朝已是病入肓锋了,他一下就来了剂猛药,我看不但救活不了,反得其果吧。所以,他是个民族英雄吗?个人观点;不观时势,一意孤行,个人想法凌架于大局之上。没有拿得出救民于水火的大功绩反而加重国民负担。三、袁崇焕的死造成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从前面所述到这,其实我们基本已得出了结论,明朝的灭亡与袁崇焕之死是有关联的,不过反之,他早死,或许明朝还没灭亡得这么快。最后结论;袁崇焕凌迟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这其中把袁大督师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更没有乾隆为他翻案时的反间计 ,所以这个所谓的反间计,根本就不是袁崇焕惨死的原因。所以袁崇焕该死,这一点也不冤,许多人认为袁崇焕被剐割时北京市民的表现是明显的愚民反应(生啖其肉),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可想想看,以当时魏忠贤屈杀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时的残酷压迫形势下,都有着很多市民为其鸣冤叫屈,同样被冤杀的大将熊廷弼也受到百姓歌颂赞扬,为什么轮到他袁崇焕受刑时不但连个鸣冤的人没有也罢了,大伙还吃他的肉?不是大恨深仇会有如此举动?再一个从历史上看,明朝遗民史学巨著《国榷》被清政府认为是污蔑民族英雄,受到查禁,这就并非无因了。事实是历史上对袁崇焕评价最高的,不是别人,正是满清最高统帅努尔哈赤,是他一再对袁崇焕表示赞赏,康熙更是下令为其建祠供奉,清史稿中对他也是诸多煲扬之词。而大清朝为什么如此推崇袁崇焕?原因很简单,原来袁崇焕、毛文龙、朝鲜三足而成鼎立之势,斩了毛文龙而又失了朝鲜的援助了却大清后顾之忧,这无形中就只剩下他袁崇焕一股兵力与大清抗衡了,也正就这样,在袁大督师的努力推动下,才让明朝一步步渐渐落入了大清的手中。《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这四本书是描述明末最权威的史书,也是当时清朝所列入的禁书,为什么禁?原因还不是这些东西的存在不利于他大清的统治吗。因此,四本书相对照,我们就可以找出一个真正的袁崇焕。为什么清朝会在离他死去142年后如此不费余力去吹捧他,去神化他?原因也很简单,前面也有算提到,反清复明的组织在当时太多太多了,灭之不尽,除之不却,于是乾隆皇想到了这个法子,就推出了这种宣传,无非是想达到一个目的罢了,那就是诽谤崇祯皇帝,说他是如何如何的昏庸无能和多疑,这个明朝是如何的黑暗,这样的一个政权,值得你们去冒这个砍脑袋的险吗?弄到了最后,没人反了,他御用的文人们却承认了崇祯帝什么勤政啊,节俭啊,这不是自打自己的嘴巴吗?还是鲁迅说得好;“历史,只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罢了。”这个有能力打扮这个小姑娘的,除了统治者,还会有谁?真相,所要付出的代价,比我们想像要多得多……所谓《清史稿》里所记述的袁崇焕,从真实性上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只不过是满清御用文人用谎言与伪史构造起来的“民族英雄”罢了,虽袁崇焕不能与秦桧之流相并论,因为也没有事实去证明他通敌叛国,因此,其充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的武将罢了,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多是祸国怏民之举,这样一来,那冠于他顶上的什么劳把子的“冤枉”、“英雄”之类的光环就成飞灰了,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是对“中华民族英雄”一词最大的亵渎,是对整个民族尊严的一种残踏!金老先生写的《袁崇焕评传》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于《明史》,大家不信可相对阅一下,所以他说什么在这不提也罢,但在阎崇年正说明朝名将中我们看到了的,却是阎专家将袁崇焕是如此的推崇至极,在有争议的地方也处处为他辨护,与袁崇焕同时代的其他明将在他眼里都一个个成了草包,真是可笑之极,可悲之极,原因何在,恰恰因为他是“权威”。我想当他站在cctv的镜头面前耳不红,心不跳地对全国人民对袁崇焕歌功颂德时,那些御用的满清文人们在泉下有知一定对他感激涕零,因为他,让这个“英雄”的鬼话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ps:一晚的鸟气,终在清晨的明媚阳光照耀下一扫而空……未记:前些天本来在心里盘算着写岳飞pk袁崇焕的,原本以为袁是个大忠臣、大英雄,一生际遇与岳飞相差无几,这点因看了金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与看了百家讲坛阎专家评袁崇焕有关。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26
金老先生《碧》一书,贯通全文,透过了主人公更多的是向我们表达了一个背后的人物,虽然他无缘在小说中露面,但我们对他的理解更甚于主人公,那就是主人公他爹;袁大督师。读完全书,我们大概得到了关于袁崇焕以下三点;一他是冤死的。二他是个民族英雄。三他的死造成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到底袁崇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正如金老先生说的那样是个可与岳飞相提并论的英雄人物,如果盲从,那么就代表着愚味。到底是与不是?我们还得从历史上去找一下相关资料,我们还得从多方面入手去还原袁崇焕的一生,给予评价。从阎崇年正说明朝名将中我们得到了与金老先生差不多的结论,概括起来无非是说袁崇焕如何的英明神武,如何的赤胆忠心,如何的冤枉等等等,难道这些都是真的?难道说袁崇焕真的是个大英雄?
让我们打开网页搜索一下,却得出了如下评价; 历史人物、将领、明。我们再搜索一下岳飞得出的评价;历史人物、军事家、南宋、民族英雄、将领。这就让我们纳闷了吧,照金老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与阎专家所给予的评价,袁崇焕明明是个民族的大英雄,为什么在这网页介绍上却与“英雄”沾不上边呢?让我们随着历史的步伐,可给予袁大督师最合适的评价。小的方面不说,最主要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点。
1、通敌叛变,在这点上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证据来说明,这一大罪,可谓不清不楚,史料上记载着的是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让多疑的崇祯帝上当而自毁长城。这点是否真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我们从袁崇焕入狱到被杀却经历了长长的半年中可以看得出,崇祯帝杀他并不可能是因为一时之气而误杀他,这么一说,这个“罪”就更不好说了。再一个这段不清不白的案直到清乾隆帝才公示出来(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这就是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而杀了他。
却有很多人怀疑是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来的谣言,众所周知,清朝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文字狱的大背景下,这才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这实难让人猜得出其中的真实性有几大了,这个争议也延至到了现在,但从很多史料上看,崇祯帝在杀袁崇焕时并没提到通敌叛变一款,这一情节我们只能从《明史》(众所周知一个朝代灭亡了,那么他就会给前朝修个史,最大的用处是总结,达到借鉴的目的)中看到。个人观点;含糊不清,事实不明,但从袁崇焕1630年死到乾隆帝1772年,这经历了142年后才布告天下,这其中的原因与奥秘也实让人摸不透。
2、以粮资敌,翻开史料,让我们查看一下,其中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在《明史记事本末补遗》我们也可看到差异不大的记录,是否真实?估我们所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皇朝里,党派之争是极其严重的,因为我们从另一些史料里得到的却是袁崇焕此举完全是出于大局,用以来联合蒙古,达到打击后金的目的。各执一词,到底谁真?
但我们可以看一下崇祯这个人为帝是什么样的,估史书记载;崇祯的身上可以找出古代“圣君”所拥有的几大优点,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他的节俭也是我们皇帝中罕见的,亲自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这点就连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再一个是他的果断,这点可以从他一上台就铲除了魏忠贤一干阉党就可得知。根据这几点,我们不妨再回到前面来看,你能相信崇祯帝关了袁崇焕半年后才杀他是误杀吗?这样的一个崇祯皇帝,会为那些莫须有的东西去杀掉袁崇焕吗?就算杀,犯得着用这如此残酷的刑法置于其死地吗?
事实上,从《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也找不到袁崇焕被处死时所宣的罪名有关于片字“通敌叛变”的。反之,从以粮资敌里我们可以找出不少的记录,以下一段就是摘自明朝遗民在其史学巨著《国榷》,记录如下:“高台堡之粟转市塞外,为建虏玩弄于股掌。误国如此,督师之肉,其足食乎?”,可见对袁崇焕以粮资敌批评态度是如此严厉,个人观点;估我们所知,清朝与蒙古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这点从后宫中就可以看出,如孝庄,把持了两代皇帝的皇太后就是蒙古人。你可以说那都是往后的事情了,但我们再查一下史料所知,那时,恰恰就是后金与蒙古建立起联盟的时候(皇太极娶孝庄不久),虽然说他资助的粮食只是够万把人食之一月,还起不到一定乾坤的作用,但袁崇焕在这点上虽不能说罪名成立,但如此做法是不是愚蠢之极?
3、私斩毛文龙,这是导致袁崇焕真正惨死的最大原因。毛文龙本身也拥有着皇帝赐给的尚方宝剑,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得出皇帝的意思分明就是为了防止兵变叛乱而达到两方相互节制的目的,你袁崇焕招呼也不打一下就砍了一方大将,这不是摆明了没把他崇祯这个皇帝看在眼里吗?所以我们可以判定,从毛文龙死的那刻起,袁崇焕就为他的日后惨死埋下了伏笔了。我们再看一下袁崇焕处死毛文龙的罪状,哈,还真不少,十二条之多,而当时的情形史书上也记载得很清楚,崇祯二年(西元一六二九)袁崇焕以阅兵为名,乘舟至双岛,邀请毛文龙入帅帐,当众拿下就祭出了尚方宝剑,随之宣布毛文龙十二条当斩之罪,然后将毛文龙拖出帐外砍杀。可见这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手段并不是那么见得了人。
毛文龙当真是就那么罪不容诛?袁崇焕就当真如此英明神武吗?这点上实不能不让我们所要查证的了,先不说毛文龙的罪,我们说一下毛文龙于明朝的作用,毛文龙镇守的东江镇(也称皮岛,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鹿岛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地理位置居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之间。),正在后金的后方,就似一颗钉子般死死钉住了后金的尾巴,因为一旦没有了毛文龙颗钉子,后金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轻易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甚至直接挥师中原。再一个就是因为他的存在,朝鲜一直是大明的盟友(后金一出兵,朝鲜就进攻后金),他一死,朝鲜就完全向后金一边倒了,失去了牵制,再加上内患李自成,大明焉有不亡之理?所以,毛文龙对于后金来说就如此的可恨,针对他的威胁,努尔哈赤曾数次出动大军进犯,无奈那时的后金连水师也没有,想捣灭毛文毛又何曾谈起?因此毛每次见不妙就迅速退到了岛上去,后金也拿之没撤。可怜毛文龙不死于敌手,却倒在了我们袁大督师的手下,这与我们袁大督师日后惨死在崇祯帝手上也不知是否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呢还是因果循环?
写到这,我在想袁大督师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说毛文龙通敌叛国(其它的都是些可大可小,军中司空见惯的“罪”),也不知从何说起,毛文龙镇守东江二十多年,这期间后金曾多次招降而无果,正所谓打打不下又招,招了不顺又打,毛文龙就这样度过了二十多年,要说叛国通敌,会轮到你袁大督师来拿个这脑袋?要么我们可以这么来说,叛国通敌的话早趁着你袁大督师上岛拿着你脑袋去领赏了。在前面我们说到崇祯多疑杀了袁崇焕,袁崇焕呢?三下两除二就为后金解决了心腹大患的毛文龙(毛文龙一死,手下随之就降了后金),这不只是多疑就可做出的决断了吧。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毛文龙的死造就了大清天下的原因之一。当时崇祯帝没处置袁崇焕也有着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袁这时大话不愧地向崇祯表示说,不出五年就收回全部失地(结果我们就不用说了),我想如果没有这点,袁崇焕一百个脑袋也不够让崇祯砍。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明末史料普遍认为杀毛文龙是与满清议和的条件之一,并将之比作秦桧杀岳飞。个人观点;过于自负,杀毛文龙纯属自残手足的行为,考虑也不周全,看,其手下反了吧,东江镇也送给皇太极了吧,从这点上来看,恐怕大局观与气度也好不到那去。
综合以上所述,袁崇焕冤死,我们不得不给它打上一个问号了。
努尔哈赤一生唯一败绩就是宁远之战,这也成了绪多史料及专家歌功颂德的最大原因所在,当时一战史书记载;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后金军至宁远,努尔哈赤自称率军三十万,必破此城,令袁崇焕投降。袁崇焕答曰:“来兵称三十万虚也,约有十三万。吾修治宁远决守以死岂肯降耳”(《东华录》)。后金攻城,袁崇焕等宁远守军以火器拒之,宁远通判金启倧也因点炮自燃,为国捐躯。(《明熹宗实录》)。后金折兵五百(《清高祖实录》),宁远上献首级二百余(《熹宗实录》)。努尔哈赤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就砍了二百多颗脑袋,其它功绩我怎么翻,怎么找也看不着了,其它的除了筑城还是筑城,建立起了长长的宁锦防线,他却不知道,这一防线却耗尽了衰老的大明朝最后的一滴血,明末苛捐杂税之重是其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而袁崇焕所拉起的这条长长的防线,就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其作用与其付出的代价成正比了。抗清,抵御外辱是英雄所为,但付出的,却是他袁崇焕所料不及的吧。为什么一条前总督所要放弃的防线而袁大督师要重点建设?不知他想到老百姓肩膀负担得起吗?以那已年老体弱的大明朝,扛得起吗?以那时来说大明朝已是病入肓锋了,他一下就来了剂猛药,我看不但救活不了,反得其果吧。
所以,他是个民族英雄吗?个人观点;不观时势,一意孤行,个人想法凌架于大局之上。没有拿得出救民于水火的大功绩反而加重国民负担。
三、袁崇焕的死造成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从前面所述到这,其实我们基本已得出了结论,明朝的灭亡与袁崇焕之死是有关联的,不过反之,他早死,或许明朝还没灭亡得这么快。
最后结论;袁崇焕凌迟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这其中把袁大督师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更没有乾隆为他翻案时的反间计 ,所以这个所谓的反间计,根本就不是袁崇焕惨死的原因。
所以袁崇焕该死,这一点也不冤,许多人认为袁崇焕被剐割时北京市民的表现是明显的愚民反应(生啖其肉),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可想想看,以当时魏忠贤屈杀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时的残酷压迫形势下,都有着很多市民为其鸣冤叫屈,同样被冤杀的大将熊廷弼也受到百姓歌颂赞扬,为什么轮到他袁崇焕受刑时不但连个鸣冤的人没有也罢了,大伙还吃他的肉?不是大恨深仇会有如此举动?
再一个从历史上看,明朝遗民史学巨著《国榷》被清政府认为是污蔑民族英雄,受到查禁,这就并非无因了。事实是历史上对袁崇焕评价最高的,不是别人,正是满清最高统帅努尔哈赤,是他一再对袁崇焕表示赞赏,康熙更是下令为其建祠供奉,清史稿中对他也是诸多煲扬之词。而大清朝为什么如此推崇袁崇焕?原因很简单,原来袁崇焕、毛文龙、朝鲜三足而成鼎立之势,
斩了毛文龙而又失了朝鲜的援助了却大清后顾之忧,这无形中就只剩下他袁崇焕一股兵力与大清抗衡了,也正就这样,在袁大督师的努力推动下,才让明朝一步步渐渐落入了大清的手中。《国榷》、《崇祯实录》、《明季北略》、《明史纪事本末》,这四本书是描述明末最权威的史书,也是当时清朝所列入的禁书,为什么禁?原因还不是这些东西的存在不利于他大清的统治吗。因此,四本书相对照,我们就可以找出一个真正的袁崇焕。
为什么清朝会在离他死去142年后如此不费余力去吹捧他,去神化他?原因也很简单,前面也有算提到,反清复明的组织在当时太多太多了,灭之不尽,除之不却,于是乾隆皇想到了这个法子,就推出了这种宣传,无非是想达到一个目的罢了,那就是诽谤崇祯皇帝,说他是如何如何的昏庸无能和多疑,这个明朝是如何的黑暗,这样的一个政权,值得你们去冒这个砍脑袋的险吗?弄到了最后,没人反了,他御用的文人们却承认了崇祯帝什么勤政啊,节俭啊,这不是自打自己的嘴巴吗?还是鲁迅说得好;“历史,只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罢了。”这个有能力打扮这个小姑娘的,除了统治者,还会有谁?真相,所要付出的代价,比我们想像要多得多……
所谓《清史稿》里所记述的袁崇焕,从真实性上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只不过是满清御用文人用谎言与伪史构造起来的“民族英雄”罢了,虽袁崇焕不能与秦桧之流相并论,因为也没有事实去证明他通敌叛国,因此,其充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的武将罢了,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多是祸国怏民之举,这样一来,那冠于他顶上的什么劳把子的“冤枉”、“英雄”之类的光环就成飞灰了,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是对“中华民族英雄”一词最大的亵渎,是对整个民族尊严的一种残踏!
金老先生写的《袁崇焕评传》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于《明史》,大家不信可相对阅一下,所以他说什么在这不提也罢,但在阎崇年正说明朝名将中我们看到了的,却是阎专家将袁崇焕是如此的推崇至极,在有争议的地方也处处为他辨护,与袁崇焕同时代的其他明将在他眼里都一个个成了草包,真是可笑之极,可悲之极,原因何在,恰恰因为他是“权威”。我想当他站在cctv的镜头面前耳不红,心不跳地对全国人民对袁崇焕歌功颂德时,那些御用的满清文人们在泉下有知一定对他感激涕零,因为他,让这个“英雄”的鬼话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
ps:一晚的鸟气,终在清晨的明媚阳光照耀下一扫而空……
未记:前些天本来在心里盘算着写岳飞pk袁崇焕的,原本以为袁是个大忠臣、大英雄,一生际遇与岳飞相差无几,这点因看了金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与看了百家讲坛阎专家评袁崇焕有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9-10
呵呵。。呵呵。。。至于给魏忠贤立生祠之类的私人问题不说,必竟是官场出生,溜须拍马很正常。这些小节就不算。算下他为什么该死:
1. 袁崇焕在崇祯正式会晤他时,提出“五年平辽”的战略,明确告诉皇帝,只要后勤给他供应上,保证五年平定后金。私下里,有的大臣对他的战略很怀疑,这时又对别人说,是看皇帝年少火气重,才用这个谎言安他的心。这是什么行为??典型的欺君之罪,该夷三族。这是其一。
2. 袁在辽东时,崇祯勒紧裤腰带,他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军火给军火。宁愿让甘肃、陕西、河南、四川、湖北五省糜烂,也从不断辽饷。结果袁崇焕在辽东不光不敢出击,反而让皇太极压在宁锦防线一带,全战线处于守势,而且摇摇欲坠。此为第二罪:无作为!该罢官。
3. 袁崇焕在辽东,五年过后,不光后金未平,反而让皇太极三次入关,横扫河北、山东、山西。最后一次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而皇太极、多尔衮已率满清所有主力入关,辽东精兵反而不敢出宁锦防线一步主动进攻。此为第三罪:畏敌如虎。该斩!
4. 在第三次入关,后金军攻至北京城下时,袁崇焕应该说已逼到绝路。此时竟然不敢直接与清兵决战。反而要求崇祯放他入城躲避。(谁知道你是不是和后金勾结想要诈城或者是谋反??)崇祯肯定拒绝这种无理请求。被逼之下才与后金军在北京城下决战。虽然暂时性打退后金对北京城的进攻。但是竟然在战斗胜利的情况下不敢追击敌军,眼睁睁看着清兵带着抢来的财宝、人口从容退出关外。此为第四罪:谋反!该夷九族。(居然想带兵进首都,在任何朝代、包括现代社会都是绝不允许的,百分百谋反罪。)
5.为了节约粮草(其实是为了贪得更多一点),私自克扣前线军队饷银(东江镇皮岛军团)。此为第五罪:贪污。以明代法律,此条该斩。
6.擅杀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正三品)。虽然袁崇焕有尚方宝剑,有权斩正三品以下(不含正三品)的任何官员。但是杀毛文龙显然超出了他的权限。所以,只能算谋杀@@@!!!此为第六罪:谋杀(以议饷为谋,骗毛至辽东将其杀害。)犯此罪,该斩@@@!!毛文龙确实该死,但是绝对不是应该由袁崇焕动手。杀毛文龙后,造成后金无后顾之忧。反而为明王朝留下了严重隐患(衣食无着落的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大将等人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被迫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为吴桥兵变留下隐患)
如此欺君、无作为、畏敌如虎、谋反、贪污、谋杀五大罪于一身。此人不死,天理何在????
为什么争议大??基本是因为金大大的《碧血剑》一书,将袁崇焕说成是大大的忠臣。
虽然袁崇焕绝对该死,但是说他通敌卖国却是有些过份了。
第4个回答  2014-01-02
金人夺取明代江山的事迹,却没有掩盖彻底明代

的城池多是被内奸内应打开城门的,其中还有很多官员的行为

让人疑点重重……比如袁崇焕

袁崇焕是忠是奸,真相已经被掩

盖,但只要经过一番兵棋推演,就会看的清清楚楚21世纪美军

快速反应部队,依仗无数飞机坦克,以及无数的后勤人员,才

能做到24小时内“快速反应”。皇太极没有飞机,他是怎么做

到每当袁崇焕调动兵力,稍稍露出防御缺口,他的兵马总能在

数小时内,甚至是前后脚的出现在兵力缺口处?他又没有qq,

也没有手机,即使奸细当时就在兵力调动现场,等奸细打手机

通知皇太极,后者集结兵力然后用飞机运送也需要时间……



事实是:皇太极的反应时间居然被美军快速反应部队还要快…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次如此,次次如此……那么,既然清兵

能在十六世纪做到如此“快速反应”,为什么两百年后,科技

更先进了,面对寥寥数千八国联军,他们反而做不到了?

除非

明军指挥部里有清人奸细但这还不行,还不够快。

除非这些兵

力调动是双方“事先约定”的,所以准备好的、且等在附近的

清兵,才能适时出现

袁某杀了毛文龙在先,逼反三顺王在后,自己死了数年后,关

宁铁骑全军投清。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物、

一个民族英雄,他的手下居然全都是叛徒,真是出污泥而不染

啊!万绿丛中一点红啊!不知道岳鄂王、文丞相、史阁部的部

下是否也是如此表现!!
  此人为满清内奸,民族败类无疑

!!

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

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

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

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

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

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

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

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

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

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

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

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袁崇焕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观众对于袁崇焕的争议还可能与个人的价值观有关。有些人可能更关注袁崇焕对于明朝末年战争的贡献,认为他的英勇表现值得称赞,而有些人则更关注他的腐败和失误,认为他在关键时刻没有为国家民族利益考虑,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我认为电影《赤壁》的确在袁崇焕形象的塑造上存在一些扭曲,将袁崇焕...

为什么袁崇焕争议这么大?
原因一、袁崇焕争议大是因为资料足够多,多到足够找到某一种观点的间接佐证;同时又恰到好处的缺失了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袁崇焕案的卷宗。原因二、因为袁崇焕是被朱由检残忍杀害,导致很多人出于对朱由检这个历史罪人挽尊的心理,对袁崇焕进行恶毒的诋毁,甚至不惜洗地通敌叛国被诛的毛文龙向其泼脏水,并伪造...

为什么袁崇焕争议这么大
袁崇焕争议这么大的原因:历史的惯常性、给袁崇焕定下罪名的崇祯皇帝个人也存在着人物的争议、对袁崇焕个人的平反,其官方平反是在清朝之时发生。一、历史的惯常性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历史人物,都具有正反两种评价。就算是世所皆知的大忠臣岳飞,以及享誉内外的大贪官和珅的评价都存在着差异性。更不用说处...

为什么对于袁崇焕的争议那么大
3、老百姓受战乱之苦 第一次宁远战役时,清朝大军压境。袁崇焕虽然打退了清军,但是清军在北京周边仍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

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焕,死后为何会被百姓恨之入骨?
倚杖如此奸臣的权势,袁崇焕虽能得到一定的益处,但也决定了他会被卷入更大更深的漩涡中。也许对袁崇焕来说这只是形势所迫,但是他的态度和行动却已经不能称之为权宜之计。对权势妥协之深,究竟是否算审时度势,也成为日后袁崇焕人生的争议焦点。此时,后金已经占领沈阳并作为首都。但是在沈阳后方,大明部署了一支毛文龙...

袁崇焕本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也是民族英雄,为何他会饱受争议?
因为他刚愎自用 ,虽然有极高的军事才华,但是在背地里却背叛朝廷。

被过度高估的明末名将,自身实力非常有限,在历史上争议非常大
3:袁崇焕被杀的原因有很多,最核心的两点就是斩杀毛文龙,贩卖后金粮草 袁崇焕这个人有一定的能力,也是个忠臣。在国家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做好榜样。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斩杀毛文龙,原本是浙江人。 一次偶然机会上了皮岛,也就是东江和辽东对后金形成夹击之势。 毛文龙被杀后,后金得到了消息,才有了...

为什么老百姓恨袁崇焕?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老百姓恨这个袁崇焕的原因无非就是那几点: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但是这三点罪证前面两点是有争议的,并不能说就真正的有这样的,但是杀毛文龙这事是没办法洗的,所以当时明朝的百姓恨这个袁崇焕其实也情有可原。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之后,皇太极就无后顾之忧了,直接倾巢而出...

袁崇焕本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也是民族英雄,为何一直饱受争议?
袁崇焕作为明朝抗金将领,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在抵抗后金侵略战争中屡次获胜,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但另一方面,但是对于他是否存在对觉华岛上万军民见死不救、背叛朝廷勾结后金等行为,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因此对袁崇焕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袁崇焕有很强的忠君报国之心。他35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历史对袁崇焕的争议非常大,难道他真的是被冤枉的吗?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当时袁崇焕是在广西桂林丙午科参加乡试中,考中了举人。这一年的他23岁。在当时,对于全国的刻苦考生来说,考中举人是一件大事。举人的名额,不同的省地其数量也不同,能中举的人数不多,读书之人中举,既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件大喜事。当年袁崇焕是23岁中举虽然在现在来说在这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