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释“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一句
打个比方,佛性好比一颗珍珠,如果没有染污,就是佛,如果外面被层层污物所包,就是凡夫。只有打破外面的层层污物,才能显露出本来的珍珠与光明,这就是佛。所以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怎么讲?烦恼来自私心,感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而生烦恼,这种情况又称为执着,就是执着这个东西是我的,因此才会有...
烦恼即菩提,一声云板响,一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
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即是凡夫,后一念头觉悟即是佛,前念执着在境上就是烦恼,后念不为境所束缚就是菩萨。凡夫与佛自性无差别,区别只在迷与悟之间,为境所转,则为凡夫,若能转境,本来是佛。此句出自《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如何理解
有句话说︰“宁与聪明人打架,不与无明人讲话。”一个人若不讲理时,好话、善言、佛法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就会有烦恼;反之,如能通情达理、明白因果道理,就能消除烦恼。三、烦恼由于看不开:世间上有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所谓“杞人忧天”,乃至担心“世界末日”等,烦恼了半天,却什么事也没发...
烦恼即菩提的出处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
一般凡夫的认识里,宇宙世间万法,森罗万象,无一不是对待法,是非、善恶、好坏、得失、染净,分得很清楚,但这是世间法;然而在真如的自性里面,却是「生死自家明」,没有分别。佛法讲的「不二」,是出世法,因此「烦恼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
“即心即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中的“即”都如何解?“非心非...
所以我们凡夫本来是佛,只因为迷惑于相,而成凡夫!即:就是的意思!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心中,即不是全心!但还是心!菩提是心,是全心!是全面角度!我们凡夫之所以看不懂佛经!就是因为:佛经是佛站在全面角度上说的!而我们凡夫确站在片面角度上去读,去理解!当然不得其法!如何学佛?佛在《...
禅宗最牛的一句话
禅宗最牛的一句话有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等。1、...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烦恼即菩提已成为佛教文化人中的口头禅,这大概与“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同样的意思。他们每遇自身友人有了心烦意乱之事,即以“想开点,烦恼即菩提吗”来化解。因每每奏效,随习而为“成语”。然而此话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简单化、庸俗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首先应当以正知正见...
坛经中“前念迷,则凡夫;后念觉,则佛”是什么意思?
坛经中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所以由此可知,坛经中的前念指的是“妄念”,人每天自己不由自主地生出来的各种念头;而后念则指的是“正念”,是自己察觉到妄念之后主动纠正的正念。就比如人看到喜爱的境界时本能就会生出贪爱的念头,这个本能...
天人合一禅宗
因此,禅宗强调“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即烦恼的体验也能转化为觉悟,凡人也能成为佛。达到真正的觉悟后,其状态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的道家理念。禅宗的教诲如是说:“无论是担柴挑水,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能领悟到至高的道理。”“禅的境界就像那头老牛,口渴时喝水,饥饿时吃草,生活中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