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而外国恰好是二十四小时,十二的倍数,巧合?

???????????????

时辰,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时间和来历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zi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一说为0:00~2:00,以此类推)
丑:cho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yi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a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i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we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u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a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晚上7点-9点为一更,
9点-11点为二更,
11点到凌晨一点为三更,
一点到3点为四更,
3点-5点为五更.

时辰历史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6
与时间有关的单位基本上是12的倍数。知道为啥。

非常简单,因为一年有12个月。

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1周,也就是一年,是365.25天。

而月球绕地球公转1周,也就是农历的一个月,是29.5天。

365.25/29.5=12.38,也就是约等于12.(不过农历过几年就要设置一个闰月,否则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穿着短裤看春晚了)。

洋人觉得太麻烦,就放弃了把一个月和月亮绕地球公转相联系的努力。直接把1年分成12个月。

既然最大的两个时间单位年和月之间是12的倍数关系,那以此类推所有和时间有关的单位也就都取12的倍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3-16
中国的时辰是按十二地支分配的,十二时辰和二十四小时属于两个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只不过表达出来的方式不同罢了,在中国十二代表的含义很多,十二时辰只不过是拿出一种祥瑞的来引用.
第3个回答  2010-03-16
第一,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
第二,时间是基于天象,24小时是地球环绕太阳的时间5
第三,十二是天象中很常见的基数:黄道十二宫,十二月,十二天干
第4个回答  2010-03-16
天干地支。。。周易也都有关

为什么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而外国恰好是二十四小时,十二的倍数...
所以说,古代中国和外国的时间划分都是24小时,但它们的划分方式和命名体系不同。这种差异并非巧合,而是各自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为什么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而外国恰好是二十四小时,十二的倍数...
古代中国的“时辰”和外国的“时间”计量不一样,古代中国一个时辰等于外国两个小时,所以古代中国一天也是24个小时没有错。

为什么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而外国恰好是二十四小时,十二的倍数...
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

为什么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现代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正好两倍,难道又是...
总而言之,古代一天十二时辰,现代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因为人们对时间刻度和精度的需求逐渐提高所导致的。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都把1天分成12的倍数?(12时辰和24小时)-每年365天和...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大约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的12倍,因此12这个数对人类的计时和历法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都是百度百科上提供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此外,中国古代也曾采用过岁星(木星)纪年,木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2年。】为了标示太阳每个月在黄道上的位置,古巴比伦人把每个月太阳经过的天区...

为什么中国古人和西方人都把一天分成12的倍数份 是从外国传进来的吗
当然不是,中国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是对应天干地支,要比西方早很多年,而西方是根据天文观测中普遍把一周天划分成12等份,一日划分为24小时是古埃及人制定的。

...古代1天12个时辰,现代24小时,正好双倍。难道是巧合?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

在古代,为什么一天只有十二个时辰,古人怎么划分的?
古人通过北斗星的斗柄的指向来分辨季节。所以十二地支指代十二个方位,对应北斗星的斗柄的指向。在地支的基础上加上十天干,便又有了干支记月法。另外,十二律虽与十二地支无关,但因为与传统的五声七音有关,所以还是构成了十二个月的划分。从年月可以发现,古人习惯将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所以在记日,...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
1. 中国古代的时辰划分源于天文学,其中地支的概念与木星轨道的十二个等分有关。由于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古人便以木星为岁星,用它来纪年。2. 木星轨道被划分为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地支来命名,这些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种命名方式随着...

中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那么西欧呢?
中世纪欧洲人的计时工具较为原始的有日晷,特别是赤道式日晷的使用大大推广,这比原来的地平式日晷精度好得多。另外贵族们一般使用蜡烛作为室内计时方式,在蜡烛上用黑色颜料画上均匀的时刻线和符号,蜡烛点燃后观察燃烧的刻度(在中国人们用焚香的方式,不过要到明清时期才盛行)。有人试图用恒星作为夜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