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我审题不清写了“语言的妙处”,的我觉得我

2016 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我审题不清写了“语言的妙处”,的我觉得我死定了😭

51选校老师:所谓“审题”,就是搞清楚话题(或命题)作文的各种限制条件。在高考作文中,审题是至关重要的。审题准了,文章写起来就紧扣话题,不枝不蔓;审题不准,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跑题”现象。每年的高考,总会出现一些“跑题”的作文,这是因为考生不重视审题的结果。
  在审题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读懂材料。高考作文题在提供话题之前,往往先给一段与话题有关的材料。2005年各地高考的16份试卷,除了辽宁、天津和江西只提供话题(或标题)外,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材料。弄明白这些材料的语言文字,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离“读懂”还有一些距离。了解这些材料的用意,这才是“读懂”的要求。如2005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材料里介绍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同别人的一段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秘诀是要露丑,不藏拙。引用这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你如果认为它是在探讨成功的奥秘,把着眼点放在对话的内容方面,那就没有“读懂”。其实,这里引用这则材料,并不看重它的对话内容,而是取其对话的形式,是作为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一个佐证的。了解了这一点,你在写这篇高考作文时,就应该尽量避开对话的内容,而把着眼点放在对话形式的探讨上。
  其次,要抓住重点。有的话题材料看起来比较长,但真正对写作有启发作用的只是一两句话。所谓抓住重点,就是要找出这关键的一两句话来。如2005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材料中引用了工厂角落里的几块锈铁锭之间关于位置与价值的对话之后,又加上了这一句:“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即所谓“重点”。写作时必须紧扣这一点。
  再次,要确定范围。有的高考作文题不仅提供话题,而且对写作的范围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因此,在审题时,必须借此把写作的范围确定下来。如2005年北京卷的作文题,要求以“说‘安’”为题材来写议论文,并且对“安”所涉及的范围作了提示(“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这也就告诉我们,“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都可以是本文写作涉及的范围。你可以兼写以上各个方面,也可以只写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第四,要弄清关系。对关系型的话题,要弄清楚组成话题的词或短语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既兼顾各方又突出重点。如2005年全国Ⅲ卷的作文话题是“铭记与忘记”。话题的两部分“铭记”与“忘记”的关系是对等的。因此,在写作中必须把它们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舍此取彼。又如2005年全国Ⅱ卷的作文话题是“位置与价值”。话题的两部分“位置”与“价值”的关系是因果的。因此要把写作的重心放在“果”即“价值”的探讨上,但同时又不能忘了“因”即“位置”,“果”由“因”来,“价值”由“位置”而来。要分出主次,但又不能取此舍彼。
  最后,要明确要求。每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都有关于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有些是立意方面的,有的是标题方面的,有的是文体方面的,有的是字数方面的。由于这些要求都是十分明确的,在此不举例阐述了。需要着重提出的一点是,必须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去操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19
我夜是围绕说话写得,2016江苏高考作文我跑题了吗?我的题目是:无话则长,也就是说我没把重点放在个性或创新上,我用的是有关个性以及创新的例子来论证:我们要说出别人没说或不敢说的话,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1.首段写的是要走出因袭的壳,即说出和世俗洪流不同的评见(我承认我没把题目解清楚)2.第一个分论点是说别人没说的话可以抒发真情,用了诗经中抒发无忌真意和个性的例子3.第二个分论点是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可以启人心智,用了《跪着读还是站着读》中写的五家评论杜诗歧见迭出的例子4.接着,说不能仅仅追求标新立异,还要站在历史的枝头看到他人的看法(即尊重别人已说过的话,但我好像没讲清楚)5.然后,用鲁迅站在历史的枝头说了世俗未说的话,颠覆了旧中国为例6.最后的结尾是:我们何必敛口?要以他人说过的作为人生底蕴,而要去开辟新的天地。7.最后以《碧岩录》中一句:在敲打所有门都无人应答的地方正有无尽风月和无穷的大地结尾(这句是不是有点不明觉历呢?)总之,我用在个性创新上的笔墨太少了,而有专家说本次作文就是围绕个性或创新,而我却写了话长话短的好处。
第2个回答  2016-06-08
我也围绕说话写的,不知道跑题没跑题啊,我好害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