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第2个回答  2018-05-29

    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动词
    如,好象.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察今》

第3个回答  2018-03-11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第4个回答  2018-02-03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1、用作名词,意思是:颊毛;胡须。出处:周·周公旦《周礼·考工记》:“作其鏻之而。”释义:刮掉他的胡须。2、用作代词、意思是:通“尔”你,你的。出处: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释义: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每...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字的基本意思是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二、“而”字的用法 1、表示对称或领有,相当于“你”、“你的”予岂不知而作。——《诗经·大雅·桑柔》余知而无罪也。——《左传》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2、表示指示,相当于“...

文言文中而的意思及用法
以下是“而”在文言文中的主要意思及用法:1、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而在此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就”。它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存在时间或逻辑上的顺承关系,表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解释: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有哪些
译文: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例句:清代文学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译文:从今以后,我要再生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例句:先秦《论语·子罕》:“岂...

怎样区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名词:而指胡子。代词:同“尔”,相当于“你”;这、此。助词:相当于“之”。动词:相当于好像、如同。语气词:相当于“耳”。除了这些义项外,基本上都是连词了。作连词时,"而"的用法和意义如下: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而”这个字(词),在文言文中具有连词、代词、助词、语气词等多个词性,意思和用法也多种多样。1、作连词,表示以下6种关系:(1)表并列。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2) 表递进。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 表承接。例如:余方...

文言文中“而”字有哪几种用法?
而 #ér 【释义】 ①又;并且:少而精|取而代之|生动而有趣。②却;可是:忙而不乱|似是而非|心有余而力不足。③往;到:自下而上|由浅而深|由近而远。④用在修饰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前面是方式、状态、目的、原因等:挺身而出|侃侃而谈|为成功而奋斗。【而今】 #érjīn 如今...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么?
1.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4.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1用作名词,意思是颊毛胡须出处周·周公旦周礼#8226考工记“作其鏻之而”释义刮掉他的胡须2用作代词意思是通“尔”你,你的出处明·崔铣记王忠肃公。而ér在古文中可作代词名词动词连词助词及词缀1代词表示你你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文言文而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而的意思和用法1.古文中"而"的解释及用法.【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