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如题所述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我通常不喜欢充满“蓝调”的文字,即使她们有她们的深邃,但是那种读后的郁结却阻挡了乐观畅快的心态。然而,读完这本书只花了一天,之所以如此饥渴,是因为在其中找到了高中时自己的影子。让我暂且有所保留,先给大家谈谈该书的大致内容。村上春树的自传回忆录《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记叙了他作为一个“跑步作家”的心路历程,将近三十年坚持每天跑十公里,每年至少完成一个全程马拉松(42公里),之后挑战铁人三项赛。从身体素质上来看,他只是一个凡人,但一步一步,长年累月他完成了专业运动员才能达到的成绩。集中力和耐力对于成功必不可少,而村上明确告诉读者,它们是可以后天训练出来的。如书中言,“这同前面写过的强化肌肉的做法十分相似。每天不间断地写作,集中意识去工作,这些非做不可——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悄悄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这跟每天坚持慢跑,强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者的体型,乃是异曲同工。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耐心,不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大部分人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受其影响,出于崇拜和向往健康的生活状态,蠢蠢欲动开始有计划性地健身。单从这样的正面影响来看,这本书就值得成为工作一族的精神食粮。书中前三分之二的篇幅以节选日记的形式勾勒出了准备近期一个全程马拉松比赛前数月的训练和心态变化。每章节还另外穿插了几个特别的跑步比赛经历,比如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在最为苛酷的情况下从雅典到马拉松,沿着历史上最原始的路线跑完第一个全程42公里。村上的文字魅力当然不仅仅于跑步本身,他的舞台如梦幻般变化,从夏威夷到希腊,从日本的北海道到美国的剑桥。各种环境酝酿出形形色色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操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异,这却是无法绕道回避的必经之路。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溶化。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回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这种危险,我们大概有所体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须不间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大多数人对艺术家通常的概念是不健康或颓废,然而村上春树却出乎我们的意料:每天晚十点睡早五点起,饮食大部分是蔬菜和鱼类,很少吃肉和甜食,从不吸烟。对此,他辩证地作出了解释:“写小说乃是不健康的营生这一主张,我基本表示赞同。当我们打算写小说,打算用文字去展现一个故事时,藏身于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东西,便不容分说地渗出来,浮现于表面。作家或多或少都须与这毒素正面交锋,分明知道危险,却仍得手法巧妙地处理。倘若没有这毒素介于其中,就不能真正实践创造行为。如欲处理不健康的东西,人们就必须尽量健康。这就是我的命题。甚至说,连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此说颇有些自相矛盾,却是我成为职业小说家以来的深切感受。健康与不健康的东西绝非冰火两极,亦非针锋相向。它们相互补充,某些情况下自然地包于彼此之中。盼望健康的人往往仅仅思考健康的事情,不健康的人则单单思考不健康的东西。这样一种偏颇,不会使人功成正果。”所谓艺术行为,从其最初的缘起,就内含不健康的、反社会的要素。我主动承认这一点。唯其如此,作家(艺术家)之中才会有不少人,从实际生活的层面开始颓废,抑或缠裹着反社会的外衣。这完全可以理解。这样一种姿态,我决不会予以否定。然而我以为,如若希望将写小说作为一种职业持之以恒,载们必须打造出一个能与这种危险(某些时候还是致命)的毒索对抗的免疫体系。如此才能正确而高效地对抗毒性较强的毒索,换言之,才能建构较为宏伟的故事。打造这种自我免疫体系,并将其长期维持下去,必须拥有超乎寻常的能量,还须想方设法谋取这种能量。但除却我们的基础体力以外,何处能获取这种能量?�0�2长跑是村上春树所追求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一种调节方式。然而,好书往往在你认为已经通读全书主旨时来个峰回路转。全书的第六章描述了他的又一次挑战极限的尝试—超级马拉松(普通马拉松的两倍距离,约100公里)。他完成了那次比赛后,当然产生了极大的喜悦和自信。但如此匪夷所思的长跑最终带给他的是什么呢?自命其为“跑者蓝调”,简单而言就是热情衰退,跑步开始被视为形式重复化的一种。书看到这儿,我心里震了一下,忽然间自己曾经那连续三年不分昼夜为了拼搏一个奖项而心力憔悴的回忆油然而生。没错,恒心和毅力是我们从小被教育的应该培养的品质。然而,某些人为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目标,则选择坚持到极端,并不断压榨生命,由潜意识到现实生活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后,获得的却是一种很久很久才能愈合的创伤。过犹不及,如此创伤就是他们为追求“信念”�0�2义无反顾地将任何感情,诱惑,甚至死亡都抛之脑后所付出的代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开始想读这本书的真实意图是我想知道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想的都是累死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我高中的时候跑步的时候,有时候想的是单词,有时候就是单纯地跑步,放空自己,那时候觉得自己是单纯的。
   村上春初在书的开头就解释到,这本书不是说他谈些什么,而是他如何开始他的跑步生涯的,他是如何坚持跑步的,看完这边书的时候,顿时对这位跑步小说家产生了敬佩之情,就算是职业选手也未必能坚持跑步20年吧?而我也常常享受跑步带给我的片刻的宁静和思考的时间,像是从一天的生活中自私地抽出一段时间来思考,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
   村上跑步,绝对不是一时的兴起,就像他想做小说家的决定一样,他索性把他的店铺关掉了,潜心写小说,他也知道别人的建议,让他给其他的人打理,但是他还是固执到关闭以达到彻底的宁静。众说芸芸,开始的时候,一个开餐饮店的,要去做小说家,这样的事情,有多少人不产生质疑,而且是彻底放弃餐饮店。命运就是这样,某一刻,你相信自己就是这块料,然后坚持去做了,像是命运的安排一样,从来不怀疑自己做过的决定,直至最后,无论什么样的结果,都欣然接受,这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的。
   这本书,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无聊,而且语句过于杂冗,太多文人的气息,非要搬弄词藻才觉得舒服,我是比较讨厌这样的文字的,但是我也是有原则的,读了一本书,无论怎样,就非得读完,才是一个结束,要不然心里永远的就是一个疙瘩,难受。书的前半部分,大概讲述的是他开始跑步,去夏威夷跑步,那儿的天气好,跑步途中听着音乐,每日都有自由地写作,那儿的日子是多么多么地惬意,说得人不由得心生遐想。开始看到他的运动量的时候,我被吓到了,一个月二百六七十公里,有的时候跑三百多公里,也就是一天跑步十多公里,前几天我自己跑步,大概也就跑六七公里每次,也是早上跑步的,可能是时间上不允许,以及刚刚开始,无法达到那个运动量。跑步后,即使前一天没有睡得太好,早起跑步,一天的精神真的是好极了,真是一天最值得享受的过程,而且这段时间,大脑大概是处于真空的,开始筹划一天的安排,一天也就这样被计划好,感觉生活无比顺畅。
   在书中,他说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结婚,然后开始经营餐饮店,然后渐渐习惯与人共事,世界观开始发生变化,四处碰壁,学会生存。大概i大多数这段时间都是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就是开始被打磨,变得更适合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但是他说他感激有这样的十年,如果不是这样的十年,估计他也写不出什么样的小说。但是,又解释道,人的本性不会极端地发生变化。我曾经听别人说,说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在25岁的时候,就已经很难再被改变了,因为90%的性格已经形成。村上心中希望一个人独处的念头从未改变过,所以,他每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于他的精神健康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之后,他去到世界各地,坚持每年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此时不禁想到自己,大学期间居然没有参加任何一次马拉松比赛,又开始想以后得坚持每天跑步,一定要去参加一次马拉松,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参加日本北部的一次超级马拉松,要在一天的时间内跑上100多公里,而且每个地点都有一个检查点,如果没有按时到的话,就会被撤销资格。他跑到后来已经到了感觉到先有了跑步这个事情而再是有了自己这个人一样的情况,简单地说已经忘我了。我一直很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进入和离开这样的状态,但是我发现很难,因为那个状态基本上需要习惯性地训练,才能习惯性地进入这个状态,比如说工作,或者是跑步,或者思考。像平常人一样,到了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最后关头,他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年头,就是赶快结束这该死的跑步,毫无其他的年头。
   “就同后者一样。并非因为有了结束,过程才具有意义。而是为了便宜地凸显过程这玩意儿的意义的意义,一伙拐弯抹角地喻其局限性,才在某一个地点姑且设置一个结束。”
   我现在才开始渐渐了解,生活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年终,而不是仅仅是周末。
   之后的一些都是介绍他的其他的训练和自己参加的比赛。
   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就看出来是平时写的日记性质的文章,并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更像是个人纪事。而我比较喜欢看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因为很多东西我都无法亲身接触,希望通过书籍来了解更多人的生活,这是个多大的妄想?~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