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的理论极限在哪里?

如题所述

芯片的理论极限:硅晶体管的极限尺寸在1纳米左右,这就是单个晶体管器件的理论极限。

可能你在新闻里经常听到一个说法,摩尔定律快要失效了,这是什么意思?是说芯片技术快要到天花板了吗?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芯片技术的理论极限在哪。因为我们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工程上的困难迟早会被攻克,但如果是在物理原理上就根本行不通,那就没办法了。这一篇,我们就来看看,芯片技术的理论极限在哪?

1、怎么理解芯片的理论极限?

先要说明一下,今天我们讨论理论极限都是从晶体管开始谈的。为什么呢?因为不管多先进的芯片,能实现多么复杂的功能,还原到本质,它就是一个一个晶体管组合起来的。

一直以来,晶体管的性能水平几乎就代表了芯片的性能水平。那么,晶体管的性能极限在哪里呢?

我们先回忆一下晶体管的“地铁站模型”:一个晶体管是由两个“地铁站”组成的,两个“地铁站”之间有一条时有时无的通道,受到一个开关的控制,开关打开的时候,通道出现连通两个车站,电子就可以流过去;断开的时候,通道消失,电子就过不去。

这条通道非常重要,在晶体管里叫“沟道”,晶体管的速度、功耗等重要的性能指标都跟沟道长度紧密相关。你在跟芯片有关的新闻里经常听到的7纳米、5纳米,说的就是这个沟道的长度。

工艺越先进的芯片,晶体管的沟道就越短,沟道越短,电子通过沟道的时间也就越短,信息的传递自然也就越快,芯片的性能就越好。过去几十年摩尔定律不断推进,盯着的就是这个沟道尺寸。

1974年,IBM的科学家提出登纳德定律,也就是等比例缩小的技术途径。说的就是相比上一代技术,新工艺节点器件的长和宽都变成0.7倍,那么器件的面积就变成了0.49倍,约等于一半,芯片的集成度就增加了一倍。

等比例缩小在早期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案,就成了芯片过去几十年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这个方案好像过于完美了,难道沟道能无限缩小下去吗?很遗憾,当然不能。

沟道长度存在着一个理论极限,就是一个硅原子的直径0.2纳米。

为什么呢?咱们设想一下,如果沟道不断缩小,直到比原子直径还短,那就意味着两个地铁站彻底连在一起了,就不再有通断之分了,晶体管没有开关功能自然就失效了。

所以理论上看,不管技术再怎么进步,只要是硅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管,沟道就不可能比0.2纳米更短。

2、晶体管的理论极限在哪里?

现在量产的最先进工艺是5纳米,你可能觉得,距离0.2纳米还有25倍,我们距离极限还挺远的,干嘛急着讨论摩尔定律终点的问题呢?

别高兴得太早,在沟道长度缩小到0.2纳米之前,还有一系列别的限制,下面我给你介绍两个物理定律级别的限制:一个是热力学限制,另一个是量子力学限制。

先说热力学限制,简单来说,就是芯片工作温度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半导体材料中每一个硅原子想象成一个人,他们站成一个队列,就像我们军训时站那个方阵,两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硅原子都比较大,就像一个成人,电子比较小,就好像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晶体管工作时电子在沟道中流过,就好像小朋友要从这个成人阵列的一端,经过缝隙穿到另一端。

如果芯片放在绝对零度下工作,那些站方阵的人就像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可以站得笔挺一动不动,你想小朋友们是不是就很容易沿着队列缝隙,快速跑过去?也就是说,如果芯片在绝对零度下工作,就算每次只有一个电子流过去,晶体管也能准确地工作。

但是,芯片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是这么完美,也就是说这群站队列的人不是解放军,而是一帮普通人,每个人大概有这么一个位置,但都不老实,就在那儿晃来晃去的。这回小朋友跑的时候可能会被这些晃晃悠悠的成人撞到,就跑不快了,甚至跑丢了没能到对面终点。

早期800纳米、600纳米这种大尺寸晶体管,它的传输电流比较大,流通的电子很多,就不容易出错。这就相当于是有好多好多小朋友一起跑,被撞到也没关系,终究有一定的比例跑过去吧。

可是当沟道长度不断缩短,每次只有几百个、甚至几十个电子跑过去,芯片工作温度引起的一点点噪声就可能让芯片出错。所以芯片的工作温度给晶体管尺寸设置了一个热力学极限,有这么一个阈值,这个阈值跟工作温度相关。

再来说另一个限制,就是量子力学限制。

当沟道缩小到很短,量子效应就开始出现了,现在7纳米、5纳米的器件就得考虑量子力学的影响了。

量子力学极限是什么呢?就是量子隧穿带来的不确定性,在纳米尺度的晶体管里,如果说两座“地铁站”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即使晶体管是关闭状态,两座“地铁站”之间没有沟道,电子也可能隧穿过去,就像穿墙术一样。

而且,两座“地铁站”距离越近,穿过去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到一定程度,有没有沟道几乎就没区别了,晶体管起不到开关的作用,当然就失效了。

到这里小结一下,虽然理论上晶体管极限是一个硅原子直径,但热力学极限和量子力学极限设定的阈值都比这个直径要大,也就是说,沟道还没缩小到0.2纳米这个终极极限,热力学和量子力学极限已经把器件尺寸给卡死了。

研究表明,硅晶体管的极限尺寸在1纳米左右,这就是单个晶体管器件的理论极限。

请注意,我说的是1纳米是单个器件的理论极限,真正量产的话还会有很多的工程技术困难。现在量产的最先进工艺是台积电的5纳米晶体管,两三年后很有希望实现3纳米器件的量产。但再之后能不能量产2纳米甚至1纳米的晶体管,现在并不敢太乐观。

3、集成还会带来更多限制

而且刚才说的只是晶体管的“单兵”极限,每颗芯片都是由大量晶体管集成起来的“军队”,这么多晶体管集成到一起的时候,就有更多问题需要考虑。

比如说,集成密度、时钟频率、电源电压、布线层数等等,每个参数都会限制芯片整体的性能。

不过有一个系统限制理解芯片技术的发展趋势非常重要,在这里必须给介绍清楚,就是功耗。

你可能觉得,功耗怎么会是个问题呢?不就是费点电吗?可没那么简单,如果芯片的功耗太大,也就是说热量产生得太快了,又不能及时把热量散出去,那热量就会聚集,芯片的工作温度会急剧上升,芯片就会越来越慢,甚至失效。这也是为什么计算机的风扇如果坏了,就会蓝屏死机的原因。

写这篇稿子的计算机里面是一颗Inteli7处理器,它的功率密度大概是50W/cm²。对这个数字可能没什么概念,家用电熨斗的功率密度只有5W/cm²,比这颗处理器芯片要小10倍。敢拿手去摸电熨斗吗?肯定会被烫伤吧,可芯片比电熨斗还要烫10倍。

这还是PC的处理器芯片,一些领域的专业芯片功率密度最高甚至达到了380W/cm²,要知道,火箭喷嘴那里也不过是600W/cm²。

所以,现在的芯片使用时一定要配有非常可靠的散热系统,电脑里面一般是用风扇来散热,甚至对于强劲的CPU芯片要有更高级的水冷系统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否则根本就没法运行。

对于大规模的服务器机房,空调制冷的用电量接近甚至已经超过了计算机本身的耗电量。手机芯片里面低功耗更是最核心的技术要求,所以手机芯片必须要使用最先进的工艺节点来制作,才能保证性能高、功耗低。

所以说功耗是所有芯片都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4、本篇总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讨论了芯片性能的极限,关键就是看晶体管的沟道尺寸。

从理论上讲,光看单个器件,这个极限尺寸就是1纳米。不过当几十亿、几百亿个晶体管集成到一块,还有像发热、连线等等,更多限制因素需要考虑。

这是不是告诉我们,摩尔定律的确要失效了,芯片技术的发展马上就到天花板了呢?当然不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刚才讨论的极限,其实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硅晶体管芯片”,这意味着什么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