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提问,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呢?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引入一个故事。
慈禧清朝末年,慈禧和权臣当道,对内而言,民不聊生,对外而言,饱受敌国欺辱。然而,在这个国库空虚的时候,慈禧还要大摆寿宴,许多人对此颇为不满,并对此加以指责,认为慈禧能力不行。
试想一下,就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个老妇人身上承担着整个王朝的命运和责任,她的行为是只顾自己享受、不负责任吗?显然不是啊。因为如果慈禧就只有这一点肚量的话,怎么能从众多的嫔妃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王朝最尊贵的太后呢?
那慈禧大摆寿宴的目的究竟为何?「虚张声势」这个词听过吧,通过显示自己很强大,而使敌国不敢轻易来犯,这样不费一兵一卒,何乐而不为呢?或者说是「狐假虎威」,这样不比冰刃相见好一些吗?尤其是当时的王朝力量相对而言比较弱小,硬打怎么能打过呢?
所以说,慈禧当真如大多数人所言的那样,能力不行吗?显然不是啊。同样的道理,嘉庆也是如此。
嘉庆其实并不是如此。当年嘉庆登基之后,由于权臣当道,言路堵塞,皇帝很难知道百姓的疾苦。后来,嘉庆罢免了权臣和珅,顺便把和珅的家给抄了。
就单单从这件事情上来说,嘉庆还是做的不错的,杀一儆百,杀鸡儆猴。如果再不给权臣一点颜色瞧瞧,怕是权臣还当嘉庆是一只「小猫」呢!
另一方面,当时嘉庆并没有将和珅的案子扩大化,维持了当时局面的稳定,这也可以说是嘉庆的聪明之处。
所以说,嘉庆的能力当真不行吗?其实并不是。我们很多时候不能老是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待问题,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其实这样是不客观的。
嘉庆称帝然后再来说一下嘉庆当皇帝的事情。
雍正五年九月初九,嘉庆的母亲魏氏出生,后来嫁给比她年长16岁的乾隆。因为魏氏长得十分漂亮,而且心地善良,所以乾隆十分喜欢她。再后来,嘉庆出生,因为对魏氏的喜爱,乾隆自然爱屋及乌,对嘉庆也是十分喜欢。
另一方面,当年乾隆到晚年的时候,可供选择的传递皇位的人选并不多, 而嘉庆的能力和品行相对而言还算不错的,最重要的是晚年的时候的乾隆并不想放权,而嘉庆又唯父命是从,所以乾隆自然将皇位传递给了嘉庆。
小结从事实判断上来说,嘉庆的能力也并不是不行,在其位,谋其责,如果换做是当下的任何人去处理嘉庆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可能会比嘉庆处理的更好,毕竟家境所受到的教育可是当时最顶尖的教育,所以嘉庆登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嘉庆,即清仁宗,爱新觉罗.永琰,即位后改名颙琰,后世以其年号“嘉庆”作为常见称呼。永琰是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母为乾隆令妃(后晋封令贵妃、皇贵妃)魏佳氏。
永琰生母于乾隆四十年去世,死后被尊谥令懿皇贵妃,嘉庆帝继位后再被追封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后,孝仪皇后祔帝谥,称孝仪纯皇后。
嘉庆帝永琰出生时,其父乾隆帝已经是五十岁的老人了,在之前就有了十四个皇子,皇孙也生了一大把。所以永琰在幼年时候并没有被父亲所特别重视,不过普通皇子身份,日后荣华富贵肯定不会少,但储君之位应该是不要奢望的了。
但是人的命运就是这么玄妙,天命在谁,是怎么也躲避不开的。在永琰出生之前,他的兄长们,就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已经去世了多位,这其中有:
皇长子永璜----因为是庶子,所以并没有被寄予厚望,又因为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嫡母孝贤皇后的治丧礼仪中表现得不够悲伤,被因发妻去世而哀伤过度、乃至迁怒于彼地乾隆帝大加斥责、声色俱厉地言称“大位断不可传于此人”,几乎被当场赐死。
日后永璜也因为这次打击导致郁郁寡欢,忧虑成疾,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早早离世,时年二十三。乾隆帝在其死后很懊悔,觉得对于长子过于严厉,所以追封其为定亲王,谥号安,册立其子绵德为第二代定亲王(永璜次子名绵恩,这个皇孙的事情我们后面会着重介绍)。
皇次子永琏----生母为乾隆帝孝贤皇后长子,实打实的嫡长子,自幼深受父母钟爱,于乾隆元年(1736年)被乾隆帝按照祖制密立为皇储,其名字藏于密匣中,安放在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如果一切正常,永琏就是乾隆帝之后的嗣皇帝。但是天命不在其身,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突然患病,不治而薨,年仅九岁。乾隆帝哀恸不已,向大臣们出示了册立其为皇太子的密旨,表明自己的心愿,将永琏追谥为端慧太子,以皇太子礼仪隆重安葬。
皇三子永璋----同样因为在嫡母孝贤皇后的治丧礼仪中表现得不够悲伤,遭到了与大哥永璜一样的厄运,父亲乾隆帝大加训斥,责骂为“不忠不孝之人”,被直接剥夺了继承皇位的资格。此后永璋虽然没有如同大哥永璜一样精神崩溃,早早离世,但也是浑浑噩噩得过了十来年。就在永琰出生前三个月,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二十五岁的永璋去世,死后追封循郡王。
皇七子----永琮,孝贤皇后次子,身份也是嫡子。在其同母兄永琏去世后八年出生,乾隆帝本欲立其为皇太子。可惜就在永琮出生的第二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虚岁两岁的永琮因天花夭折,乾隆帝想要立嫡子为嗣的愿望再次落空。五十二年后,嘉庆四年(1799年),已经即位三年的嘉庆帝追封兄长永琮为哲亲王,以告慰刚刚去世的父亲乾隆帝。
皇九子、皇十子----两个皇子出生即夭折,一个夭折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一个夭折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连名字都没有。
皇十三子----永璟,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次子,出生时也算是嫡子。不过命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虚岁三岁的永璟夭折。
皇十四子----永璐,与永琰同母,生母都是孝仪皇后(生永璐时为令妃)。他没有弟弟永琰那样的好命,仅仅活了四岁,就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也就是永琰出生那一年的三月,因种痘而夭折。永璐夭折后七个月,永琰出生。
以上,就是永琰出生前,即已去世或夭折的诸兄,共计八人。而乾隆本人的儿子一共也不过十七人。
即便这样,在永琰出生后,他的兄长还有四哥永珹、五哥永琪、六哥永瑢、八哥永璇、十一哥永瑆、十二哥永璂等六人。在这诸兄中,有天资聪颖的,有心性淳厚的,还有身份贵重为嫡子的,怎么看,日后的皇位也不会轮到永琰这个不起眼的皇十五子头上。
永琰出生之后,其母孝仪皇后先后又生下皇十六子、皇十七子,这也是乾隆帝最小的两个儿子。其中皇十六子在三岁的时候又夭折了,皇十七子永璘倒是平安长大。这样,在乾隆帝可以选择的嗣皇帝范围里,包括永琰在内,不过只有八人而已。
也不知道乾隆帝是怎么想的,本来皇子人数就不多,他还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将皇四子永珹出继给自己的十二叔和硕履懿亲王允裪为嗣孙,虽然可以承袭履郡王爵位,但是就此断绝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而在永琰出生前一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将皇六子永瑢也过继出去,给自己的二十一叔慎靖郡王允禧为嗣孙,日后晋封为质郡王、质亲王。和永珹一样,永瑢也断绝了继位的可能性。
不过即使这两位皇子没有过继出去,同样也不会有继位可能:永珹去世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瑢去世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都走在父亲乾隆帝的前面。这只能说他们命中注定,与皇位无缘吧。
余下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六个皇子中,乾隆帝最器重的是皇五子永琪,托后世艺术文学作品的福,永琪的知名度相当高,堪称乾隆帝第一爱子。
在历史上,永琪的确也是乾隆帝中年之后最钟爱的儿子,史载其“幼聪慧学,少习马步射,武技颇精,博学多才,娴习各语,熟谙天文、地理、历算”,而且心性仁厚、恪尽孝道。对于这个儿子的表现,乾隆帝确实是很满意。
乾隆帝在几个嫡子先后去世后,心中对于立嫡已经存在犹豫,所以也暗中考察其余诸位皇子,以便选择。虽然这个时候,尚有皇十二子永璂这个嫡子在(其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但是乾隆帝在心中,实际上的长子永琪(永琪是第五子,乾隆帝当时在世的最长儿子、第四子永珹已经过继出去,所以永琪是实际上的长子)已经无限接近皇嗣的位置了。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在圆明园居九州清晏殿居住时,突然遭遇火灾,危急之中,是永琪及时赶到,以手臂击破殿门,背起乾隆帝迅速逃离火海。这件事情给予乾隆帝震撼的同时,也在其心里更加坚定了立永琪为嗣的决心。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册立二十四岁的永琪为荣亲王,这是乾隆诸皇子中,生前封亲王的三个人之一(另外两位是永瑆、永琰。而永琪是第一个生前封亲王的皇子)。这个时候,乾隆帝的意思很明确了,就是要将皇位传给永琪。
可惜天不遂人愿,乾隆帝的立嗣又一次落空,就在第二年,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荣亲王永琪因背疽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永琪的去世,使得五十七岁的乾隆帝几乎崩溃,他没有料到自己一次次属意钟爱的儿子,但是一次次的失去选定的继承人,是不是冥冥中天意注定,自己的身后的继承之位要经历如此的磨难。
二十七年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垂垂老矣的乾隆帝在回想起英年早逝的皇五子永琪时,还止不住的唏嘘:
“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乃及复因病旋逝。不胜痛惜矣。”
在皇五子永琪这个心目中最佳的储君人选早逝后,乾隆帝只剩下了五个儿子可以供选择了。不过其中尚有皇十二子永璂,因其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所以是嫡子身份。
虽然这个儿子才智品性都是中人而已,不过在注重嫡庶宗法的乾隆帝眼中,拥有嫡子身份的永璂自然相比其他兄弟具有天然的承嗣优势。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永璂在没有其他选择的乾隆帝眼中,必将依靠其嫡子身份获得皇太子身份,密立为储君,在乾隆帝百年后继位为帝。而与永璂才智能力品行都差不多的永琰,因为庶子的身份,相比毫无优势,只能望储位而生叹了。
但事情就是这么诡异,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永璂的生母皇后那拉氏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莫名其妙地同皇帝发生冲突,导致夫妻反目,皇后甚至断发以示决裂。乾隆帝大怒之下因此与那拉氏断绝夫妻情谊,将皇后遣送回京,收回了册印册宝,之后一度还想废黜那拉氏皇后之位。后来总算考虑到朝野观瞻,乾隆帝没有废后,但是夫妻已经形同陌路。那拉氏返京后被软禁于皇宫,削减待遇,不废而废。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那拉氏皇后在郁闷绝望中薨逝,乾隆帝刻意压低了她的身后待遇,草草安葬,并将其在后宫中所留下的画像、物件、文字全部清除,彻底抹去了那拉氏曾经留下过的生活印记。
对于那拉氏所生下的皇十二子永璂,自己的亲儿子,乾隆帝是怎么也不能将其清除掉的。所以只能勉强留在宫内生活。当然,嫡子身份什么的就不要想了,能够平安生活,就算福气所至。
从父母决裂之后,永璂就再也没有得到过乾隆帝的关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默默生活在皇宫中皇子们的住所内,一住就是十一年,自乾隆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1765-1776年)。期间永璂成婚,也没有按照惯例分府出宫居住,内务府也不敢触霉头,询问乾隆帝如何安排。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五岁的永璂在默默无闻中去世,生前没有封爵,身后也没有子嗣,在落寞中走完一生。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乾隆帝去世后,他的十五弟颙琰才追封其为多罗贝勒,以安慰这个命运不佳的兄长。
就这样,在冥冥天意和人为折腾中,乾隆帝的皇嗣人选终于只剩下了四个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者,选立皇嗣的事情,再也不能耽搁。而此时剩下的四位皇子(皇十二子永璂虽然在世,但是自动忽略)中,自己其实都没有看中。
这个时候,乾隆帝甚至有了传位于皇孙的念头,前文所述的定亲王永璜次子绵恩,是乾隆帝的次孙,但是自小英武聪明,处事果决,十七岁就封皇命掌管禁军精锐“神机营”。乾隆帝颇为喜爱这个皇孙,在儿子们不怎么成器的情况下,他动了传位于孙子的念头。
不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帝还是没有违反“伦序当立”制度,越过儿子传位孙子,他不想明初时“靖难之役”重现于本朝。建文帝和成祖的叔侄相残故事,若是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而再次出现,那就太丢脸了。
绵恩因此与皇位擦肩而过。不过他后来还是承袭了定亲王爵位,执掌禁卫军五十余年,寿高七十五,一直活到道光初年,也算是富贵一生,没有遗憾了。
排除了孙子的继位权后,乾隆帝只得在四个皇子中再加筛选,对比优劣,总要选一个相对合适的继承人出来。
首先是皇八子永璇,这个儿子年龄居长,本来机会很大。不过他一贯举止轻浮,做事浮躁,品行也不是很好,乾隆帝觉得永璇作为储君的条件还是不够。尤其永璇为人又孤傲乖戾,和诸兄弟、朝臣等关系疏远,人缘也差强人意,更加使得他的继位希望渺茫。
再有,永璇自幼腿脚就不好,患有腿疾,走路一跛一跛,于形象上也是失分不少。这些性格和生理上的缺陷,使得永璇被乾隆帝所放弃,退出了皇嗣竞争人选。
不过永璇的心态倒是很好,优哉游哉。没有当上嗣皇帝,反而如释重负,放松下来,此后尽情安享富贵荣华。
乾隆帝及嘉庆帝乃至道光帝祖孙三代,对于永璇都优容有度,加以奉养。永璇一直活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十八岁时才去世,不但是乾隆帝诸子中最后去世的,同时也是整个清朝最长寿的皇子。这也是永璇的幸运之所在。
皇十一子永瑆,和永璇同母,都是淑嘉皇贵妃金氏所生。永瑆个人素质相对出色,书法功底深厚,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才华也是高于其他皇子,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著作传世,学识文化素养都是一等一的。
但是永瑆文才方面是够了,骑射武学方面就差强人意一些,平时又效仿儒学文士的风格行事,醉心于书画诗词,文章歌赋,简直是一副名士派头。
对于永瑆的这种文士做派,乾隆帝十分不喜欢,清朝以骑射起家,历代皇帝都重视保持马上技艺,武功才能,乾隆帝同样看重这一点。永瑆虽然个人素质高,才华横溢,但是偏重于儒学文艺,艺术家气息浓厚。乾隆帝不想自己选了一个宋徽宗、李后主、金章宗似的接班人,最后危害到社稷安定。所以空有才华的永瑆也被排除出储位人选。
皇十七子永璘,这个时候不过七岁,还是个无知儿童,不谙世事。同时小小年纪就体现出为人顽劣,行事粗鲁,不学无术的败家子德行。这样的小孩儿,乾隆帝躲都躲不及,怎么会将江山社稷交给他。永璘也被排除在外。
选来选去,最后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勉强入得了乾隆帝之眼。相对来说,永琰算得上品行端庄、举止有度、勤勉好学;而且为人节俭忠厚,忠孝友悌,个人素质虽然不上永瑆那样拔尖,但在皇子里面已经是很难得了。
在乾隆帝注重的骑射武艺方面,永琰不能说出类拔萃,但是尚能够依照祖制去要求自己,勉力学习,技艺也在水准线之上,诸皇子中,算是最好的。
最让乾隆帝满意的,是永琰非常地“听话”,对于父亲的诏令指示,他都会不折不扣地去落实完成,从不多言,并且尽力将任务办的符合圣意,妥妥当当。这和其他皇子办差时敷衍推诿的情况截然不同,更是使乾隆帝对永琰高看一眼。
在衡量了许久之后,永琰这个既没有特别突出优点,也没有明显缺陷的儿子,就成为了乾隆帝最后的选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将永琰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入谕旨中,以密匣封存,放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此后,这件事乾隆帝只告诉了少数几个军机重臣,并嘱咐他们严守秘密,所以永琰被立为皇储的事情,几乎无人知晓。这一年,永琰刚刚十三岁。
因为之前秘密立储及属意储君人选都因为疾病或者早夭而离世,所以乾隆帝对于这个选定了的皇储也不是十分有信心。在定下永琰储位之后,心中不安的乾隆帝甚至亲自到天坛向上天祷告,默默祈求:
“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佑,俾得有成;若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
意思就是请老天爷给他把把关,如果这个儿子确实是真命天子,那么就保佑他平安成长,将来继承大清江山。如果选择有误,那么就让上天早早带走他,以免使得国家所托非人,我也可以另外择继承人,承袭大统。
不得不说,经历了多次钟意的继承人意外离世后,乾隆帝对于立储之事已经没有多少信心,不得不求助于上天,以稍稍减缓自己内心的忧虑和仿徨。
幸好永琰确实是天命所在,没有如同之前诸兄长一样福薄,平平安安地在生活成长学习中不断成熟,时时以“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等要求自律,个人品德快速成长,已经是老年乾隆帝心目中十分满意的合格储君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二十九岁的永琰在父亲乾隆帝八十寿辰时被封为和硕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兑现了六十年前继位初所里下的誓言,不超过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的年限,在登基六十年后,禅位给皇太子,退为太上皇。
九月初一,乾隆帝将尘封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已经二十二年的密匣取下,当众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明年接过自己的皇位,成为新一代天子。永琰也成为清朝第二位正式公开的皇太子,虽然时间只有四个月。
之后,乾隆帝令永琰改名为颙琰,以使天下臣民百官便于避讳,定新君年号为“嘉庆”,颁诏天下各藩国,咸使闻之。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太和殿前,乾隆帝举行盛大禅位典礼,将皇位正式禅位于皇太子颙琰。颙琰自父亲手里接过了象征皇权的“皇帝之宝”,登基称帝。成为清朝第七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五代皇帝。
这一年,颙琰三十五岁,距离他被秘密立为皇储,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的漫长岁月。
读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历史上,一个朝代是否能够兴盛,跟皇帝有着直接关系,因为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指挥官。按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理论来讲,皇帝的能力强,国家才能够强盛,皇帝的能力不行,国家就很容易会衰败。因为这个原因,古时候选皇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花费老皇帝很多心思,毕竟这关系到这个朝代未来的走势。举个例子,当初秦始皇选下一任皇帝的时候就非常谨慎,尽管公子扶苏比较不受他待见,亲近六国旧部,但秦始皇最后还是选公子扶苏当秦国的下一任皇帝,只不过后来被赵高篡改了圣旨。但在历史上,也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明明能力不行,但还是被选为皇帝的情况。读过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嘉庆皇帝的能力并不出众,但是他却被乾隆选为了皇帝,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冷眼就给大家聊一聊这个事情,看看为什么嘉庆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很多人都知道,古时候老皇帝选新皇帝,其实参考的并不是说只有能力这一项,因为老皇帝选新皇帝的过程中,是有很多利益牵扯的。举个例子,如果老皇帝特别宠爱一个妃子,那么这个妃子生下的阿哥,就可能受到老皇帝的喜爱,进而成为新皇帝的候选人。当然,除了老皇帝自身的因素之外,阿哥们的能力、格局、心胸以及权谋,都是老皇帝选择的标准。那说回这个话题,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被选为了皇帝呢?首先,第一个原因可能就得说到当时的情况了,尽管乾隆当时有17个儿子,但是到了真正选新皇帝的时候,乾隆的选择范围已经很小了,因为乾隆的儿子们命运比较惨,很多都夭折了。而当时嘉庆尽管资质平庸,但在当时的皇子之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一个了,因为他有个特点就是缺点很少,所以乾隆就只能选嘉庆当新皇帝了。那乾隆选嘉庆当新皇帝放心吗?答案当然是不够放心的!
大家都知道,乾隆其实之所以会选嘉庆当皇帝,除了嘉庆是当时皇子里比较优秀的,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嘉庆比较听话。更直白点讲,就是嘉庆会听乾隆的话!研究过乾隆的朋友都知道,乾隆这个皇帝非常有意思,非常擅长使用权谋,所以他尽管年龄大了,必须要选新皇帝了,但他依然想继续主持朝政。那乾隆要想继续主持朝政,就必须要找一个听话的,而且相对比较靠谱的新皇帝,所以嘉庆就成了乾隆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嘉庆能力不行,但却被选为皇帝的原因。
因为嘉庆很会用人。
我们知道,清朝历史上有很多能干的皇帝,但也有一些皇帝什么都不干,只是被选举出来的。这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因为在当时,以德治国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因为在早期,皇室已经颠覆了他们的伦理道德,所以只有那些皇帝才能被选出来,更有能力的王子才能使他们成为非常有能力的皇帝,让他们的成就更长久。毕竟,这些都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皇帝不需要有偏见。
在历史上,我们都知道,嘉庆皇帝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当选的。如果说他的哥哥比他的能力强很多倍,但乾隆仍然选他为皇帝,那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有很多历史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只要王位继承的问题在上面,总是会有很多问题,很多王子为了争夺王位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也让皇帝看到了,但他们做得不好的是,他们宁愿用生命换取这样的地位,同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杀掉自己的手脚,可以说有很多,每个皇帝都不想有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必须作出,一个非常正确和坚决的决定,谁应该被选为王位。只有这样,未来的灾难才能消失,也才能使他们的统治更加稳定,王朝更加繁荣。因此,这正是皇帝想要追求的,所以他不得不考虑一下,他们中有很多人,而选择嘉庆作为他的接班人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然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原因了。
在乾隆所生的诸侯中,他最喜欢皇后所生的两个正统儿子。一个原因是他深爱女王,另一个原因是他非常后悔。清朝结束后,没有一个皇帝作为自己的长子继承王位,这也让乾隆感到非常不满,他觉得自己不能违反祖先的规矩,所以他坚持让长子继承他的地位。但就在他做出这个决定后不久,两位王子就死了,很年轻的皇后也因为这样的打击很快就去世了,这也让乾隆感到茫然,这样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于是他的性情从此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
更何况,他再也没有提过李楚的问题,世人心中也充满了怀疑。当时最流行的观点是乾隆不想立楚,因为他仍然贪图自己的王位,所以人们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以前,很多皇帝在他这个年纪就已经颁布了立太子的决定。然而,此时乾隆没有消息,很多人感到很好奇。此时,乾隆也告诉世人,他已经设立了秘密储备,但他不愿透露现在是谁。这也让很多人再次好奇,他们都想知道哪位王子将成为下一位皇帝。
在当时的审判中,人们选出了四位王子。他们都是非常能干的人,在治理国家方面有自己的决策权。但是,有些王子对书画非常痴迷,因此失去了继承权。只有他能做到,而且他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能力,虽然在其他方面虽然不如哥哥,但他在这方面发挥了更突出的作用。当然,通过后来的筛选,他最终选定了嘉庆王位的继承人,这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从嘉庆皇帝后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嘉庆皇帝确实很能干,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当时的清朝更加美好。
事实上,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嘉庆虽然没有什么本事,但他很会用人。这也让皇帝觉得以后会找很多帮手来帮助他,这会使他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增强自己的能力,更好地治理国家,这也是乾隆所需要的,未来的统治也会让他更加稳定的清朝政权,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对人民也很好,因为没有人想被战争侵略等等。
在人们印象中,历史上的皇帝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物,否则他不可能坐稳自己的皇位。提到皇帝,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清朝的皇帝,因为清王朝所处的年代,距离我们比较近。在清朝关内的十位皇帝当中,每一个似乎都很聪明,比如在位61年的康熙帝,再比如在位60年的乾隆帝。也正是由于康熙、雍正、乾隆帝三位的聪明才智,才得以让大清国,赶上了大好的“康乾盛世”。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人们对他这个皇帝的评价,是谤誉参半的。他有好的一面,比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康乾盛世”,就是他在位期间,才华方面的最大体现。他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乾隆晚年,生活极度奢靡,步入人生暮年的他也特别爱慕虚荣。除此之外,他好大喜功,还曾多次举办千叟宴。在位期间,曾多次下江南,耗费十分巨大。
在选择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乾隆也算是比较失败的。也由于乾隆在设立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不够好,从而导致了清王朝自嘉庆帝之后,开始走向了下坡路。那么乾隆帝之所以立十五阿哥,也就是后来的嘉庆为皇帝,其实也是有他的各种原因的。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仅次于自己的爷爷康熙。乾隆有一点要优于他的爷爷康熙帝,那就是他的寿命很长,足足活到了80多岁。活年纪大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他的儿子而言,却是极为痛苦的一件事。如果他的儿子们命好,都跟他一般的长寿还可以,如果他的儿子有很多都是短命鬼,那就会导致在他之后的皇帝,将没有更多合适的人选这一尴尬。而乾隆帝之所以立嘉庆,主要就是无人可立的无奈选择。
乾隆晚年的时候,他有十几个儿子都相继死去了,而剩下能够继承他皇位的人,就只有6个人了。从这六个人里选一个人来继承他的皇位,他肯定是要选一个自己中意的吧?
选谁更合适呢?
乾隆虽然是个皇帝,但他也是个凡胎肉体,他一生之中也有自己所喜欢的女人。乾隆非常爱嘉庆的母亲,两个人的感情非常要好,以至于乾隆在50多岁的时候,才有了嘉庆这个儿子。爱屋及乌,对嘉庆母亲的爱,自然也能转移到对儿子的身上,因此在六个人的选择中,乾隆就选择了自己比较中意的嘉庆。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乾隆选择嘉庆,应该是他认为嘉庆更符合他审核人才的标准,但是古代帝王,还真就不太把能力和才华,当成是判定他是否可以继承皇位的参考标准。纵观历史长廊之中,无才无德的皇帝绝不在少数。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乾隆帝为何选毫无能力的嘉庆,继承皇位的原因了。
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至于嘉庆为什么会被乾隆选为皇帝,个人认为无外乎两点。一,时势所然。乾隆有三任皇后,第一位是孝贤纯皇后,生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永琏年幼时受乾隆喜爱,七岁就被密定为皇储,可是永琏九岁时不幸夭折。乾隆伤心至极,特意为他建个一座皇太子陵,多次祭奠他,甚至还让嘉庆对永琏的墓地行礼。而...
为什么嘉庆的能力不行,却还是被选为皇帝?
再后来,嘉庆出生,因为对魏氏的喜爱,乾隆自然爱屋及乌,对嘉庆也是十分喜欢。 另一方面,当年乾隆到晚年的时候,可供选择的传递皇位的人选并不多, 而嘉庆的能力和品行相对而言还算不错的,最重要的是晚年的时候的乾隆并不想放权,而嘉庆又唯父命是从,所以乾隆自然将皇位传递给了嘉庆。小结 从事实判断上来说,嘉庆的能...
嘉庆皇帝既然如此平庸,那么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他根本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十七帝不是个好人选,因为他是最小的。经过深思熟虑,嘉庆是最合适的人选。其次,嘉庆皇帝的母亲是后妃。大家都知道,这个妃子是乾隆最喜欢的妃子之一。在故宫,母亲重视儿子,儿子重视母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潜规则。妃子在后宫里地位很高,曾经掌管后宫的一切事务。因此,凭借母...
有人说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但在二十三年后,其实就是公年1796年,在当初的正月初一,乾隆帝官方宣布禅让,皇十五子永琰即位,是为嘉庆皇帝。依据历史资料的记述及其后人的点评,这名嘉庆帝,不论是在政冶方式层面依然在政务服务能力方面,其总体主要表现确实一般,大清国还在他们的手上,慢慢逐渐迈向走下坡。这得看嘉庆皇帝和哪一个...
嘉庆帝为什么不能中兴大清?
第三点是因为嘉庆帝的性格原因,嘉庆帝性格比较文弱,仁慈,但是作为皇帝必须要有杀伐果断的霸气,还有临危不乱的姿态。这些嘉庆帝都没有,处理事情手忙脚乱,毫无头绪。因为魏佳氏很受宠,所以嘉庆帝从小便是在生母跟前养着,又加上对他比较散养,因为根本就没有想过让他以后当皇帝,所以造就了他的...
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百倍,乾隆为何还要选嘉庆做为接班人?
乾隆是我国历史上所有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虽然在后期他退位成为太上皇,让嘉庆继任帝位,可是当时清朝的实际掌权人还是乾隆。所以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乾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嘉庆的能力并没有他哥哥的能力强,但是在乾隆经过各方面的考虑过后,认为还是嘉庆更适合坐上皇帝之位。一、能继承皇位的皇子...
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聪明的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乾隆选择嘉庆作为接班人的原因是嘉庆在乾隆晚年备受宠爱,且当时无其他适合继位的成年健康皇子。嘉庆帝,原名爱新觉罗永琰,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嘉庆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在乾隆60年后继位。他被乾隆选择为接班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备受宠爱 嘉庆是乾隆晚年的儿子,小时候...
乾隆在位期间可谓是阅人无数 乾隆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平庸的嘉庆作为继承...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统治时间60年后,禅让皇位给嘉庆。嘉庆皇帝上位三年里,实际上在乾隆死前控制了三年多的权力。持续了63年。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皇帝。乾隆帝共有17子,可选择的很多,在位时间又那么长,阅历丰富,可谓是阅人无数,眼光肯定没问题,所以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按理说乾隆帝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但...
嘉庆皇帝如此的平庸 乾隆为什么会选择他作为继承人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退位,十五子永琰登基成为了皇帝,永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嘉庆皇帝;在嘉庆皇帝登基后,乾隆皇帝退居朝堂之后,做起了太上皇。永琰坐上了皇位,结束了乾隆对他长达22年的考察。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历史爱好者,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永琰能够坐上皇位。众所周知,永琰是中皇子中最不出众的...
嘉庆并非长子也不是嫡子,能力平平为何还能继位?
立下十五皇子是非常理智的选择,虽然他的能力和才能平平,但这也正是他的长处,这样他不会被怀疑立为下一任皇帝,就不会遭人毒手,也不会有人去加害于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嘉庆帝的母亲魏佳氏,魏佳氏非常受乾隆的喜爱,而且魏佳氏是进位最快的,从一个小小的宫女开始逐步升为皇贵妃,可见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