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长安十二时辰》中女性的妆容?

《长安十二时辰》中女性的妆容时算是符合史实的了,前几天登上热搜的“檀棋妆容”甚至已经引发了一波“国风妆容大赛”,剧中女性的妆容到底有多好看?

大家在看《长安十二时辰》时,会被其中一些女性的妆容所震惊。

尽管大家可能隐约知道,唐代女人可能脸上就是化成这个样子,但是不太清楚其中的一些讲究和规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唐代女性的妆容”到底是什么样的?

说完你就会发现,历史上真正的唐妆要比剧中你所看到的“更夸张”!

《长安十二时辰》第9集截图

唐代的贵妇,不仅服装奢华,面部上的妆容也很特殊。当然,唐代女性化妆比较复杂,粉、泽、口脂这些比较简单的,我们就不说了。

着重说一下后人可能不太知道的——花钿、翠眉、斜红、额黄。

一、花钿

关于花钿,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南北朝时,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天卧在含章殿的屋檐下休息,梅花恰好落在了她的额头上,呈现出五个花瓣的形状,并且用手拂之不去,洗了三天才洗去。后来,宫女都觉着个这个东西好看,也纷纷效仿寿阳公主。

当然,你说“梅花落在额头三天洗不去”反正我是不相信的,但是能够感觉到那时的“花钿”的大概由来,就是新奇好看。

关于“花钿”,说3个小问题:

1. 花钿都有什么样式?

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中,总结了一些花钿的样式,如下图: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

上图,大部分取自唐代墓室里的壁画、敦煌莫高窟唐代的壁画和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文物上的人物形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安十二时辰》中女性的花钿,有很多还是有据可考的,有些是自由发挥的。

2.花钿是画上去的吗?

《木兰辞》所谓“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个“花黄”就是指“花钿”。你看,它说的是“贴”而不是“画”,可见,花钿是贴上去的。

那么古人都是用什么来剪切、制作花钿呢?

用以剪花钿的材料有很多,比如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存放在妆奁内。

古人有专门装花钿的盒子,叫做“花合”。下图是石渚长沙窑出土的唐代瓷盒盖,盖子上写着“花合”两个字,可见应该是盛花钿的盒子。用的时候,一般用呵阿胶把它贴在眉心处。

石渚长沙窑出土的唐代“花合”盖

3. 花钿一般都是什么颜色呢?

唐代的花钿一般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

红色最多,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种绢画、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花钿,大多都是红色。绿色的也叫翠钿,也就是杜牧所说的“春阴扑翠钿”。再比如说,宋徽宗摹张萱的《捣练图》,其中妇女的花钿就有绿色的。

二、翠眉

唐代人很重视眉毛的化妆。

唐代的张泌在《妆楼记》中说:“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概括来说,唐代的眉型主要有细眉和阔眉两种。

总结一下唐代诗人对于两种眉型的记录,如下:

自制图表01

唐初,受南北朝的影响,就眉毛的颜色来说,“翠眉”非常流行。

什么是翠眉?

顾名思义,就是绿色的眉毛。

先秦时,偶尔有关于翠眉的记录,比如《文选》卷一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说“眉如翠羽”,说得是“眉毛像绿色的羽毛”。那个时候,还是偶尔有“翠眉”出现。

而到南北朝时,“翠眉”风行,句几个例子:

自制图表02

由于当时翠眉流行,所以用黑色描眉在唐朝的时候,反而称为一件新奇的事情。有证据吗?有。

《中华古今注》卷中说:“太真……作白妆黑眉”;

徐凝有诗:“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这些都说明,黑眉在当时反而是不常见的新鲜样式。

但是,到晚唐的时候,翠眉已经基本绝迹了。

三、额黄

唐代妇女的额头会涂黄粉,叫做额黄,这个做法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举几个例子:

自制图表03

但是,唐代之后,额黄就没有那么流行了。

四、斜红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木女俑的头像,其面部除了刚才说的那些妆面之外,两边还有两道斜线,这叫“斜红”。

左:新疆阿斯塔那出土木女俑;右:妆容分析

这种“斜红”在古书中有没有记载呢?

也有,比如《玉台新咏》卷七,皇太子《艳歌十八韵》就说“绕脸傅斜红”,就是这个东西。唐代罗虬的《比红儿诗》也有记载:“一抹浓红傍脸斜”,指的也是斜红。

另外,除了新疆出土的木女俑之外,西安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壁画的舞女像及阿斯塔那出土的《桃花仕女图》、《棕榈仕女图》中,都有斜红的出现。

《簪花仕女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