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的一篇议论文 200字左右

不要给我关于民俗的资料!

看清楚回答。

近些年来,对压岁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其一,压岁钱数量不断攀升,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其二,孩子们常常不能把压岁钱用到正道上。其三,压岁钱有时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这些批评很对,但是,如果因此倡导移风易俗、取消压岁钱,却也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压岁钱是一种民俗,它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分析,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

压岁钱承担了什么社会功能?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

压岁钱的民俗世代留传,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借此民俗长幼同乐,现在有什么理由让这种民俗消亡呢?每个民族都有如何对待传统民俗的问题。美国的历史只有几百年,所以他们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历史传统,如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日本人一年里要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日本的大多数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礼。这些节日、礼俗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可是在它们的发源地却早已不存在了。

传统民俗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旦失去,就难于恢复。像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来的移民,所以当地的老风俗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北京,过春节跟平时没有两样,腊八节、端午节、重阳节很少有人想得起来。可以说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其丰富而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的状态,很少有什么传统的、公众的习俗让我们产生一种与历史、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联的感觉了。传统风俗、礼仪的丧失,背后潜藏的是传统的人情、伦理的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察到,我们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淡漠、社会纽带逐渐松弛。想想看,为什么韩剧会在中国风靡一时?难道不是因为其中浓浓的人情味打动了我们?韩剧中的家长威风、磕头礼等并不好,但我们社会本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优良的伦理秩序,却是我们万万不能舍弃的。

诚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有时迫不得已要告别一些风俗习惯,比如说在大城市里禁放烟花炮竹,那是因为在拥挤的城市里这种民俗确实存在危险性。可是压岁钱不同于炮竹,压岁钱本身并没有危害性。有的人借压岁钱显示财大气粗,有的家长对孩子用压岁钱不加引导,大人们的崇富心理使孩子借压岁钱攀比,这是一些人把这种传统习俗用歪了,违背了这种风俗本来的意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0
酒与中国文化 酒是世界上各民族所共享 的文化传统之一,但饮酒文化 在各民族间却有所差异。酿酒、 饮酒在中国起源甚早,先民或 者用以祭祀祖先,以示诚敬; 或者藉酒自适,成就诗文;或 者亲朋饮宴,把酒言欢。酒在 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上无疑占 有一席之地。 中古时期,魏晋名士、唐代诗人 豪客善饮的记载很多,是「酒与中国 文化」各种关系之中,足堪留意的一 面。推测起来,与当时的学术思想、 社会风气不无密切关系。文人和酒的 渊源极深,并非从魏晋名士开始。但 是像酒占据竹林七贤生活中显着地位 ,甚至几近生活的全部,却是不容忽 视的事。 酒与大部分中国文人有密切关系,与历代一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也密不可分。古代君王、诸侯的朝会宴飨,少不了酒,各种酒器因 此成了重要的一种礼器。中国古代多用谷类酿酒,因此五谷丰登与否 ,成为历代政府是否开放酒禁或者徵取酒税轻重的一项根据。酒与历 代民生、赋税遂产生直接关系。但是,酗酒狂欢,可能败德乱性、损 己害人,因此从道德意识上有人讲酒德、作酒训,劝人节饮。也有人 从医学观点,讲究酒的药效,制作药酒,或以酒补身。再加上中国地 大物博,各地农作物品种、当地水质及酿酒技术的一些差异,就有了 饶富地域色彩的各式佳酿。文人雅士在酒后或者记下各种酿酒技术, 或者写出各种酒诗、酒谈。於是,酒更丰富了中国人多彩多姿的生活 面。 瓶面上所画的分别是梅、兰、 竹、菊,人称「四君子」, 意谓饮酒也要有君子风度。 中国古书所载有关酒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多半不是 信史。譬如「杜康造酒」一事,就可能不是信史,但民间相 传,以杜康造酒或以他为酒神,却也具有民俗学的意义,不 容忽视。 中国早在商代时,已经普遍用谷物来酿酒了。甲骨文、 金文中保存很多商人用酒祭祀祖先的记载,而商人饮酒之风 已很盛行。在近代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过商代酿酒遗址。 秦汉以后,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全国各地利用 不同谷类制麴,不但使酒的种类增加,也显示制麴技术的进 步。这一种用谷物酿酒的传统,是中国酒的特色。 在中国人的饮酒文化中,有很多轶事趣闻。例如:中国 古人讲究喝酒先要有酒兴,才能尽饮。陶渊明最有酒兴,他 可以独酌、自酿,细细品 悠然的乐趣。他的酒兴与魏晋名 士「无事常痛饮」,并不相同。他把酒与文学创作融合为一, 有人说他「诗中有酒,酒中有诗」。唐代饮中八仙,在杜甫 细腻的刻划下个个醉态可掬,酒兴十足,令后人对酒、诗、 文人叁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浪漫的遐想。 善饮者除了要有酒兴,还要有酒胆,也就是有 胆量喝酒,才能尽饮。有人酒胆,还要有酒量,汉 魏名士能饮五斗、一石的例子,不胜枚举。 酒席宴饮,猜拳奋臂,叫号喧争,就像战场一 般,是为酒战。两方对饮之际,犹如两军对阵,猜 拳行令、即席作歌、赋诗、唱和、起舞等等,都成 为酒席之间增添酒趣、闹趣的花样。 从酒的酿造技术,可以略窥中国古人的智慧;从酒与文人豪客的 关系以及酒的着述,可以稍见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涵养;从酒禁与酒 税的政策措施,可以 出酒与政府税收国用的一些关系;从酒德、酒 令,可以看出传统中国人的一些文化理念和意识型态。酒是饮食文化 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尤其近十 多年来,中国台湾快速的发展使得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面貌 都起了钜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酿酒技术及饮酒习惯继续受人青睐外 ,由国外引进的酒类也大受欢迎。在亲朋聚叙畅饮之际,选择酒类的 空间无形中扩大,不但丰富了饮酒的乐趣,也使得中国人的饮酒文化 更形多彩多姿
第2个回答  2014-02-20
  
   而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人教版语文教材完全不同于浙教版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体系来编排的,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而写作则围绕着“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来展开,有些单元强调写作和口语交际,有些单元则侧重综合性学习能力培养。概括起来,这套新教材是侧重于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际交往,体验自主写作,增强综合学习能力。人教版新教材所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本质上是与三维目标相一致的,它侧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染熏陶,它是通过一个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主题来综合写作训练,比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从阅读教学来说是诗歌单元,从主题内涵来说是“爱国”主题,故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脚踏一方土”也是以“爱国爱家乡”为话题来展开的,通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情感教育。纵观七年级到九年级,从最初的“生命”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到九年级下册的“时间”主题——岁月如歌,通过一个又一个主题歌,唱出了学生的情感,反映出了学生的态度,也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所以说,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编排的写作训练序列可称之为“思想情感熏陶体系”。
  这两种写作训练序列比较而言,可以看出,浙教版的“文体写作序列”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它侧重应试写作能力训练,注重文体知识以及语法知识,强调用词、造句、构段、谋篇、立意、选材、结构、详略等方面的写作技能训练,而人教版的“思想情感熏陶体系”注重学生感情的升华、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应、内心的体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老教材和新教材的最本质区别,也是老教材中写作训练序列和新教材中写作训练序列的区别所在。这从七到九年级的写作阶段目标中可见一斑。“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且要求在写作时“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而在“口语交际”阶段目标中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而在“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中强调“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这些阶段目标中,充分表明新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而且往往是通过种种综合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新教材新的写作训练序列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产物,是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套全面科学的训练体系。
  

  
  纵观国内外中小学作文训练序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有两大趋势:第一种是同阅读训练系列一样,作文训练序列在语文学科中已经相对独立。多数学者认为,阅读与作文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作文训练有其本身的规律,不能依附于阅读训练。换言之,阅读与写作可以划分为两大块,从信息论来分析,似乎是两码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许多国内的专家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于是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一致认为,写作的源泉与素材来自于阅读,而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如今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序列编排,则吸收了心理科学和现代教学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实际运用,使国内外专家学者认识到: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和知识结构是多么的重要,而这些新型的学习理念体现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则必须注重三个条件: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写作训练序列必须基于以下三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则必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载体;为了生活的需要,则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则必须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注重口语交际;为了学生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