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部佛经

有没有那种 完全是弟子或者外道提问 然后佛陀作答的佛经?
谢谢!!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与五百沙门俱。游於越只。到鼓车城外树下坐。比聚有豪贤梵志。名费迦沙。明晓经书星宿运度。所问皆答。有五百弟子。弟子中第一者。名阿颰。阿颰问师言。今有佛来。人称其德。名盖天地。不识斯何人也。费迦沙言。吾闻是释种。国王太子。厥兴无师自著经化。阿颰言。若无师者。名誉何美。又国王子。多憍淫好乐。安肯涂行降志乞食。诲人不倦。将是真人乎。愿师可行观其道德。费迦沙言不然。我世豪贤。聪睿多才。彼为新出。义当来谒。吾不宜往。阿颰言。我闻天帝释。与第七梵。皆下事之。所教弟子。悉得五通。轻举能飞。达视洞听。知人意志。及生所从来。死所趣向。此盖天师。何肯来谒。费迦沙言。经说帝王生子。有三十二相者。立即当为飞行皇帝。王四天下。自然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玉女宝。五神珠宝。六理家宝。七贤将宝。当有千子。皆才明勇武。一人当千。兵杖不用。其世泰平。若弃天下。当为自然佛。以无为为化。度人得道。彼岂是耶。汝且往观。有此相者。其审是佛。吾当事之。阿颰言。愿与同志共行。师言大善。即与五百弟子。俱到皆下车揖让佛。佛使就座。五百人尽坐。独阿颰左右彷徨。微观佛相。佛知其意。亦起并行。阿颰住佛亦住。阿颰坐佛亦坐。阿颰乃问佛言。本事何等道。除须发披袈裟。持钵何应。佛言。吾求道已来。历世久远。不可称纪。常奉诸佛。行菩萨道。所事师友。无复央数。除须发者。为终身戒。捐弃贪爱。无复饰好。使人不欲己。己亦不欲人。袈裟法服。古圣旌表。解释垢结。无复世念。钵为应器。宜道人用。节身约省。非义不受也。斯皆无为清净之像。今我作佛。为天下师。自恣汝意。欲问勿难。阿颰言。我等所事师。费迦沙。世世聪明。名升遐远。又是梵种。特胜余人。天下虽贵为王。亦有不仁。而我种者。独不好杀。佛言。吾本用恶杀故。求佛无上正真之道。汝梵志种。但口贵仁。虽手不杀。心皆有杀。今我为佛身口意净。一切不杀。用天下人皆好杀故。教以仁义。阿颰问言。今佛弃捐妻子。自绝种嗣。殆不若我师。世世继嗣也。佛言。天下人状。本末各异。众人前世。曾为我子。吾亦曾为一切人子。会辄有离。种姓无常。或时冤仇相从为亲。或时亲属复为冤仇。因缘离合。一切如幻。父母妻子本非我亲。吾亦非彼有。世人但以是我非我而为罪恶。为后受苦。昔我古世时。曾为刹利王。名为鼓摩床。有四子。一名郁钳。二名虔尼。三名度。四名淳。王尚未崩。四子争位。王闻愁忧。念四子争。当杀人民。即委国东去。行行自念。人生无几。无忧乃长。今我为王。欲得子姓。既已有子。还欲相伐。有嗣如是。何益于人。吾不忍见。恐杀无辜。但当舍家作沙门耳。即北入山。就道人迦比校止草庐。又有道人摩离。王问其本。何缘学道。摩离自说。娶妻无子。颜惭诸家。故作沙门。王言异哉。吾为国王。有子四人。身尚未死。而子国乱。不忍见之。故为道耳。摩离意解。乃遂精进。如是阿颰。正使子贤。父老病亡。子不能却。生时为恶。死入地狱。子不能代。用是故。我常以慈心救济人物。道成得佛。度脱天下。阿颰言。佛为难及。今天下有四种人。君子梵志田家工伎。独我梵种。为真且贵。其余三辈。皆事我种。佛言。假使汝种为真贵者。傥妇无子。婢而生男。当举之不。曰当举之。今汝祖母。现取婢子为后。可为真贵耶。阿颰默然。五百弟子。皆起住言。瞿昙沙门。何毁我种。阿颰才智。亦能相难。佛言。皆默然若其才智。当自辩之。佛问其祖。至三无对。金刚力士。举大杵言。佛重问汝。何故不对。阿颰惧曰。实如佛言。五百人言。佛圣智明。阿颰母者。信释家婢。我等从今。请不复敬。佛言不然。世或母贱。而子贤贵。阿颰贤人。不可毁也。若使梵种娶刹利女。生子长大。当学父家。学母家耶。皆曰当学父家。佛言。如是母贱何损。若子长大。明经行高。逾于父者。汝加敬之。若梵志女。为刹利妇。生子长大。知外家贤。而不肯学。自效父家。射猎杀生。汝当敬不。皆曰不敬。佛言。如是用为问母。若使阿颰有子复贤。才秀绝世。汝当奈何。皆曰当著上坐。设父母俱是梵种。生子不肖。无所中直。汝当奈何。皆曰当著下坐。佛言。如是贵是有常耶。若梵志子。杀盗犯法。吏当捕不。曰当捕之。汝何不拒言我种贵不应收捕。曰现有罪。何得言种。佛言。今我为佛师民仁孝告之正言。去欲怒痴。有常之态。诸为恶者。我辄教令。不杀盗淫妄语饮酒祠祀事邪。人宿为恶。身当受罪。烹杀祠天。为过滋甚。无所补也。且夫天意清仁。岂食人食乎。有德致佑。非杀为福。是以天下贤智世主。闻佛经戒。皆自割绝。愿不为恶。其持戒死。精神上天。若能至心清净。即得沙门四道。一曰沟港。二曰频来。三曰不还。四曰应真。又天下君王。虽行政欲平。亦责民租税。贪意不除。今我为佛。都使天下无复情欲。得无为道。我求道以来。其劫无数。每生有愿。愿弃爱欲。修沙门行。无适无莫。于天下人贤明君子。闻佛经戒。靡不奉行。其不承者后皆有悔。能制意志。无复贪欲。便断生死忧哭之道。不追相恋。焉得离苦痛。天下无常。人如水泡。一成一坏。莫能自存。佛问阿颰。汝师以何教戒。对曰师戒不得杀人杀牛。不得盗金银。不淫师家及弟子妇。不得饮酒。年四十八。乃得娶妻。我师教人。尽此八戒。未知佛戒。复何义也。佛言。乐闻者听。若族姓子来。自陈说贪乐佛戒。我随其能而授与戒。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当持五戒。一不好杀禽兽蠕动之类。无所克伤以己。况彼不加刀杖。心念为仁。口不及杀。二不偷盗。贪殆人财。欺斗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于义。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妇女。不观华色。不听好音乐。心修礼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语。谮入人罪。时而后言。言必诚信。心不漏慢。口无毁誉。五不饮酒。纵情酗醟。心不好嗜。口无味尝。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佛言。我不呼人。人自来。请敬受戒转敷教。去恶就善。天下贤智。欲作沙门。我每先问。何缘觉悟。夫为人子。当以孝敬。安养为务。而欲为道。当报父母。父母听许。然后为说沙门之戒。有二百五十。终身清净。得无不能中道而废。失供养恩。若人故请。信意不转。堪奉法律。尔乃与戒。沙门之戒。慈仁为本。不得残杀蠕动之类。哀念人物。逾于赤子。亦不怨讼。求直于人。常念所生及师友恩。精进求道。欲度父母。沙门不得贪欺妄取人财。见诸宝货。当如粪土。人与不受。受者不留。转周穷乏。常为人说不贪之德。沙门不得有妇继嗣。防远女人。禁闭情态。行见好色。目不逆送。老者比母。次如姊妹。若心不止。当观恶露以却淫行。行起生死。皆由痴爱。沙门不得妄言绮语谮入人罪。见闻如实。非义勿传。和解诤者。两说其善。徐言惟正。无宣人私。沙门不得吟咏歌曲弄舞调戏及论倡优。当勤精思温故知新。沙门所说。言必法师。其所不闻。不得意造。晨夜诵经。不得谬误。精行道要。以除众秽。为人说法。思合义意。沙门不得安卧好床。衣不文彩。食不著味。不用金银朱漆之器。但应瓦铁之钵。沙门不得饮酒嗜肉思尝气味。不得服药酒及诣酒家。沙门不得以诸华香涂身烧熏衣服。思念持戒。沙门不得买使奴婢借赁僮客。或人进与。一不得受。沙门不得畜养六畜车舆骑乘快心恣意。沙门不得储贮米谷。朝朝乞食。不过七家。一家不得。乃到二家。匝七家不得。应但饮水。沙门入聚。当如鸟食。饱而弃去。不顾其余。若不得食。心亦不恨。沙门舍家。止不怀安。不慕好舍。其唯山泽树下而已。沙门不得裨贩求利思念此彼何贵何贱。沙门不得田卢园圃垦殖苗稼思乐种作。沙门不得论说乐地水香华。一心惟道。不应念余。沙门不得议道国邑墟。聚好恶有所高下。沙门不得评论同道基业田宅谷粮衣食彼有此无。沙门不得卧谈食语。不得豫知国家政事治军行师攻夺可否。沙门不得说其衣服饮食精美及粗泉水好恶。沙门不得说诸畜生形态好恶。此愚人谈。非道法语。沙门不得自称解经说彼不通自伐作贤。不当贡高。沙门讲法。不得言我经利汝经碍。我戒行净汝戒行秽。不得言我师明汝师不明。佛经一统其归无二。壮志自抗。不容毁誉。不得言我世大姓汝种孤窭。不得自说曾与某讲已不如我。沙门不得转自相平某好床机被枕卧具某有弊疏不得照镜摩须念著细滑。不得观长者斗诸贱人及畜生斗。不得效以手拳相加。不得摴蒱博奕观效诸戏懈卧谋食。不得念到某方某郡从彼还此计其道里。不得作男女医及牛马医。不得教人当吐下莫吐下。不得习弄兵仗弹丸掷戏。不得学相男女贫富贵贱有相无相。及相六畜仪形之状。不得考占水旱灾变岁之丰俭。沙门不得仰观历数。推步日月。盈虚薄蚀。星殒变见。山崩地动。岁中风雨一不得知沙门过日中不得食。衣食粗疏。心不以怨。钵常[佩-一]左胁下。其所行处。不忧饥寒。身常与钵俱。如鸟有翅。口不妄食。六情常端。耻志不升不恨身苦。愿在经戒目不眄色。耳鼻口身所更好恶。其心不动。节食将身不饥不饱。卧趣息体。假寐不久。抗志清邈。恒在泥洹。譬如孝子早丧父母。哀号思慕。无须臾忘。斯我沙门。守志行道。坐即禅思。兴则讽咏。寤寐精进。匪遑戒行。是为佛弟子。佛告阿颰。如此戒者。有二百五十。今粗说耳。沙门摄意。不使放逸。闲居静处。去淫怒痴。以趣智慧。常用慈心。愍伤天下。捐弃眠卧贪欲之态。一心信法。不复疑惑。乃得罗汉。罗汉者为已应真。譬如人居常贫负债治生。获利归毕欢喜。复有罪人久系狱中。有好长者方便得出。亦如奴婢免为良民。及病连年。医疗得愈。又如商人从涩难道得重货归。此五譬喻。人皆欢喜。而我沙门。亦犹若此。自念生死久系五阴。更苦无量。今得解脱。何谓五阴。一色二痛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覆人。令不见道。沙门自思。觉知无常。身非其身。愚痴意解。心无所著。色阴已除。是第一喜。沙门思念。自见身中五藏不净。贪欲意解。善恶无二。痛阴已除。是第二喜。沙门精思。见恩爱苦。不为漏习。无更乐意。想阴已除。是第三喜。沙门思惟。身口意净。无复喜怒。寂然意定。不起不为。行阴已除。是第四喜。沙门自念。得佛清化。断诸缘起。痴爱尽灭。识阴已除。是第五欢喜也。
佛告阿颰。我沙门捐弃诸欲。奉行经戒。以断生死。则于今世。无复忧哭相恋之意。吾不贪人。人亦不贪我。而吾以道慈念一切。欲使度脱。夫人为道。一世苦耳。不为道者。其苦弥长。如人沐浴。但可外净。心垢不除。得应真者。众恶都除。凡人志心道人心一如石在地。日炙不消。雨渍不释。风吹不动。出其凡俗得成至道。心意已冷无复热淫。譬如莲华出于污泥。根叶常冷。尘水不著。沙门自念。父母养子。恩极一世。佛开天下。使人得道。自见本末五道生死。知人寿命。意志已正。所为自恣。欲上天即上。入海即入。譬如以香盥浴死人。不能使香。教恶人善。不能必善。人心恶者。身口俱恶。外学家言。但恣则耳无有真道。道人闻此。终不应答。知凡人意。想见皆倒。愚不解道。以正为邪。不别真伪。圣人愍之故加慈爱。沙门持意。如人衣新衣。坐起慎护。不欲点污。故持戒者。常与心争。使百恶来。终不听受。父母生子。幼化以道。长犯罪死。不可怨亲。譬如踞床有木无绳。不能得坐。子无明师亦不得道。如此儒士。吾前世时。多事贤圣。所受非凡皆无为师也。得罗汉者。能自陈说。于某处得沟港。于某处得频来及不还至应真。为都解脱。不复生死。具知阔狭。如观好画分别五彩。见天下人。皆有三毒憍慢放逸贪味之态。自知已解。不复贪天上生。亦不乐人中。但念众生。欲令解脱。凡人未闻。宜谛受学。如持彩丝贯琉璃珠五色悉现。道眼见人魂神生所从来死趣何道。知某人死神堕地狱。某堕畜生。某堕鬼神。某入人形。某死上天。道成自知。断此五处。已得所愿。视身如土。听取我身。破碎亦可。以明真伪。如入清水沙砾珠宝所有悉见。豫知天下。一人为百。百人为一。所以然者。一人生子。转至玄孙。兴盛为百。或时百人死亡空[浿*昜]。更余有一沙门得道。具见好恶。知何人死当生善道。亦知何人当堕恶道。自见身中四气分数。知人寿命苦乐长短。本从不明。心识为行。行受名色。但因缘寄托。生母腹中。更相忧念。父母言我子。子言我父母。精神展转皆不自识。宿命善者。复生为人。则富贵长寿。其不善者。则苦短命。各由本业。天地人物。一仰四气。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人之身中。强者为地。和淖为水。温热为火。气息为风。生借用此。死则归本。计其本末。各自为他。凡人不觉。天地之间。生者如梦。命禄至短。扰扰而死。譬如风吹海水波浪相逐。生死亦然。往来无休。沙门得道。悉知天地成败终始一劫中事。身所更来。亦知久远无数劫事。乃知天下得道神仙。无及佛者。自知意志。本有万端。今事成一。常悲众人。为贪欲迷淫怒痴醉。交乱胸中。或作恩爱。不知此要。得道达视。如人鉴镜。飞行无碍。石璧皆过。能上须弥。手扪日月。能令身中别出水火。能没地下从一方出。能行空中坐卧自在。能使魔王梵释诸天。无不倾侧。譬如陶家烧作瓦器盛水不漏。凡人如坯。得道如瓦。可燥可湿。潜渍不碎。如锻金师在作何器。得神足者。亦复如是。在所变化。陶冶之家。郁火盛器。我沙门。亦郁意成道。如干牛皮卷之有声舒亦有声。湿以脂膏。卷舒皆软。道意如是。一切柔软。无复刚强。譬于高楼见闻下人歌舞钟鼓诸六畜声。道耳如是。亦闻天上音乐。亦闻饿鬼地狱饥渴痛声。具见人心。有欲态者。无欲态者。有诸喜怒憎爱。愚智强弱。易化难化。好道不好道。皆分别知之。如人喜沐浴摩身不遍复更熟摩。道眼观知可度者。即持佛经。开解授与。意志善者。复得为人。行小高者。死得上天。若持戒净。便得沙门四道。其得道者。皆知一世十世百世无数世事。亦知天地终始劫成败时知无数劫。身所从生彼彼。时生父母姓字彼彼。时异寿数多少。知彼时从人道上作天。从天道下作人。或从人入地狱。从地狱作畜生作饿鬼。从饿鬼作人。或从人复作鬼神。从鬼神入地狱上作天。悉分别知自思惟。如人远客忆念故乡。具识所有观见五道。自知已解。道力自在。欲寿百岁千岁万岁至无数劫。皆能欲不食。十日百日一岁百岁。可至无数。欲食即食。如登高楼听视下人东西南北坐立语声。一切闻见。道人自知。意志已净。善恶皆弃。如人好过误犯法吏以死狗挂颈徇令。其人羞惭。欲疾免离。得罗汉者。羞身如是。罗汉有二辈。一辈为灭。一辈为护。所谓灭者。自忧得道。即取泥洹。护者忧人。度脱天下。譬如水清其中沙石鱼鳖自现。道意已净。悉见天下。心识所有。沙门如是。汝师教诫宁能尔不。阿颰对曰。此实难及。佛言。我见世间。亦有道士。不知佛法。隐居薮泽。食于果蓏。言不用师。当得自然。此得道乎。对曰不得。佛言。道从心得。当有师法。是为痴妄信道一也。复有道士。采取百草枝叶华实。服食方药。自用可仙。汝师弟子。亦信此乎。对曰不信。是为痴妄信道二也。或有道士。委弃父母。著鹿皮衣。卧止草蓐。被发不食。拜天求道。徒自困苦。无所成获。汝效此乎。对曰不效。是为痴妄信道三也。亦有道士。深居闲处。题门有道。祭事水火日月五星。烹杀祠天。博颊求福。汝为此乎。对曰不为。是谓为痴妄信道四也。
佛告阿颰。天地开辟已来。有大梵志道士二十三人。名为耆屠。留耗。尽陀。迦夷。阿柔。迦晨。[言*零]夷。頞超。炎毛。巴蜜。监化。阿伦。裘昙。耆颡。[言*零]泪。迦叶。暴伏。阿般。[打-丁+奚]履。优察。波利。侥颈。陂佉。天下城郭。皆是此二十三人。共所造也。今费迦沙。何如此辈人。对曰不及。佛言。汝师何长能为帝王作师。令帝王得道耶。对曰不能。汝等能为太子大臣长吏作师。使得道耶。对曰不能。汝师能教士农工商长中少年男子姤女。及令汝等皆得道乎。对曰不能。汝师先祖。颇得道乎。对曰不闻师教。汝等趣何等道。曰。师言持八戒者死上梵天。宁见汝辈。持是八戒。升梵天耶。曰闻师言耳。佛告阿颰。我沙门得应真者。知劫中生死。分别众人。彼时为某从某作某。知天下人及天上事。飞行在所至到。能在能亡。能动天地。移须弥山出入无间。变化恣意。父母死亡。知堕何道。追求开导。能令解脱。子得道者。父母皆度。又我沙门。持一正意行。二百五十戒。就无为道。佛告阿颰。我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忧断生死。今得自然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道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都为天上天下作师。其持我经戒。无不得道者。我常慈心。教化天下。去恶就善。善可常行。恶不可久。苦可长处。乐不可保。乐者当时快意。久后受苦。罪至而悔。无所及矣。于是阿颰。熟视佛身。心念佛相。有三十二。我殊不见一相何也。佛知其意。即为出舌。先舐左耳。却舐右耳。复舐发际。以舌覆面。徐引舌下。阿颰叹曰。如佛者难值万世时。有舌相乃尔。安得不知。佛言。汝等来久。归谢汝师。五百人皆前接佛足而去。
费迦沙乘车而出。见诸弟子来。即住待之。诸弟子至。下车作礼。师言。瞿昙沙门。名闻天下。有其相乎。住何以久。尽说何事。阿颰言。朝来所语。无有一失。还舍饭已。徐当说之。师言。佛不能让留汝饭乎。对曰。佛坐树下。了无所有。知可饭时。故遣我还。即俱归饭已。阿颰向师。具说佛语。师言。汝道佛语。得无增减。欲使我事之耶。阿颰言。听佛所语。胜我梵志。但恐我种不能事耳。师即怒踏地曰。我累世为师。何用不如。阿颰言。师试自往。观其智能。师言。然当自请佛与共谈语。暮即施床席。作五百人供具。鸡鸣师自行。至通姓名。佛请相见。作礼毕一面坐。叉手言。今设微食。愿佛与众沙门俱屈威神。佛以嘿然可之。费迦沙欢喜。辞归办食。日未中。又遣阿颰行迎佛与五百沙门俱就舍。坐已定施饭食。行澡水毕。费迦沙问佛言。昨阿颰还道说佛语。不审谛愿重闻之。佛言。皆是无所增减。便复为说昨时所语。闻佛语喜。即自稽首言。我昨无故。嗔阿颰所语。佛言。汝虽怒者是贤弟子。譬如善马知人心意。佛咒愿阿颰言。使汝寿身无病。于是师赞佛言。
火能照于冥 江海百谷王
圣人广教授 如国有明君
摩尼宝第一 月为星中明
如日照天下 三界唯佛尊

佛知其心软正无邪。为说偈言。
人当仁义 布施作福
觉识非当 守行经戒
世间危险 乐少苦多
当自忧身 不宜懈怠
务断贪欲 致畏之习
生老病死 忧哭之痛
恩爱别离 一切皆苦
是故圣人 求无为道

费迦沙意解。起礼佛足。垂泪言曰。念我先祖。皆无有知佛者。愿佛愍伤。我有昆弟妻子诸家。今欲将来使受佛法。佛言可。即皆来礼佛足。受三自归。与阿颰等。俱持五戒。后费迦沙。以其命终。弟子问佛。是师死者。趣何道乎。佛言。已得第三不还。生十九天阿那含中。当于彼般泥洹。阿颰等五百人。欲作沙门。佛言。各自归家。善持五戒。意志已固。乃可舍罪。佛说经已。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5
  看四部《阿含经》,都是以佛陀就事论事,或就外道和弟子的问题做答而记录的言行。
  包括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再,《弥兰王问经》或《那先比丘经》,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部以一答一问而成书的经典。

  西元前二世纪后半,希腊籍的弥兰陀王,以舍竭城为首府,建立了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王国。鼎盛时期,其疆域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带,包括迦湿弥罗及阿富汗的喀布尔,使西北印度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大夏王弥兰陀(梵 Milinda),希腊人,是一位年轻、博学、善辩、聪明、仁慈的国王,具备法律、哲学、瑜伽、算术、音乐、医药、历史、诗歌、交通等种种世间的学问。此外,也擅长战争、天文、巫术和符咒之术。王雄辩滔滔,喜欢与人论议。同时,他还以无可匹敌的英勇和谋略而著称于世,当代印度人称他为“全印度最伟大的君王”。
  弥兰陀王在政治上的胜利,带来四境安和,天下太平。由于博学,使他乐于与天下名士论议,无时不在寻找对手。当他听说有一位学养修证兼具,并已证得阿罗汉果的那先比丘正游化舍竭城,即刻派遣大臣,迎请尊者到宫中共论经法。
  那先( Nagasena)比丘,是雪山山麓羯蝇揭罗村( Kajangala )婆罗门之子,幼年就学会了三部吠陀经。稍长,深感婆罗门教学的不足,而出家为僧。那先比丘博学睿智,语言丰富,雄辩巧妙,任谁也难以匹敌,因此,他的声望威德普受人民的尊敬。
  弥兰陀王的信奉佛教,是在与那先比丘的一番议论之后。佛教史上著名的圣僧那先比丘与弥兰陀贤王之间的智慧议论,收录于北传《那先比丘经》及南传小部经典《弥兰陀王问经》。这一部经在佛教文学史上极为重要,那先比丘在回答弥兰陀王的问题上,关于缘起、无我、业报、轮回、涅盘、善事等佛教基本教义,均以各种善巧的譬喻说明,使弥兰陀王欢喜地信服了佛教的真理。据南传经典记载,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共辩论了三百零四个问题,但当中却只有二百六十二个问题被记录下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05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 法天 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大众中。尔时外道。有疑欲决。迷大乘行。来至佛所。稽首恭重。合十指掌。问无我义。大丈夫。是一切智。常说此身无我。若身无我本性亦无。云何说有哀啼戏笑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生。是我所疑。愿赐除断。如来所言。身与本性。有无云何。
佛言外道。谛听谛受。当为汝说。佛言。身与本性。体本空故。说或有或无。斯成二法。言是有者。斯更虚妄。佛言。当观全身发甲皮毛。两手双足。至于脂筋脾肠骨髓等事。周遍内外。不见本性。外道言大丈夫。若彼不见本性。以我肉眼云何能见。或以天眼而能见乎。佛言。天眼见彼。无色无相无住。此见非见。外道言。若如是说。大圣妄语。若彼非者。云何现见有此啼笑嬉戏嗔怒憎爱两舌等事。以如是故。何得说无。又说或有或无。斯成二义。又言。大丈夫。若彼有无不得说者。云何说言彼有所著。彼无所著。又言空者当何所如。佛言。如是如是。空非所如。体不可得故。外道言。若此者笑哭嬉戏嗔怒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见。佛言。如梦如幻如化。如影像相。外道言。云何梦相。云何幻化相。云何影像相。佛言。幻化非相。空非执持。梦本体空。如阳焰故。影像无色。虚假不实。如是所见。乃至一切事。皆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当如是见。
复次有二种见。庄严真如。彼庄严者。此即名我。此即名他。是名人补特伽罗。名人世间思惟。至于资财。男女兄弟。妻妾等名。心所思惟庄严。彼如是法。无自无他。无人无命。无补特伽罗。无有情。无世间。无见者。无资财。无男女。无朋友。无妻妾等。彼一切事不见自性。云何彼出世间。庄严果报。善恶生灭。彼真如庄严果报。无善无恶。不生不灭。无烦恼。无快乐。而彼诸法各各如是。又彼世间及出世间。二种庄严。令诸有情因庄严故。而生烦恼处于轮回。久久展转不知真如。彼知法者思惟庄严。疑此苦受彼苦受恶。远离解脱而不见道。愚痴有情以迷执故。轮转生死堕于恶趣。行世间法不见真如。尽彼轮回由如织网。用线展转复去复来。又如日月二种行往。昼夜隐显出没世间。诸行无常不久破坏。轮转生死来往亦然。而真如体离庄严句。又彼天人乾闼婆等。及彼女等住于天上。以彼庄严果报。堕一切有。复有持明成就。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彼以一切庄严果报。复堕地狱恶精进天。以彼神通而作功德。以彼一切庄严果报。或堕彼天。又若帝释及转轮王。具最上德及最上句。以彼一切庄严果报。复生傍生。智者于一切时。宜应远离天上最上大乐。恒观菩提之心。灵明廓澈。无自性。无挂碍。亦无所住。一切皆空。亦复远离一切戏论。外道。菩提心相。不硬不软。不热不冷。无触无执。又菩提心相。非长非短。不圆不方。不肥不瘦。又菩提心相。不白不黑。不赤不黄。非色非相。彼菩提心。不作相非显耀。无性无缠缚。由如虚空而无色故。菩提心相而离观察。外道。而汝不知菩提心相与般若波罗蜜多而相应故。又菩提心相。自性清净。无物无喻。不可睹视。是最上句。又菩提心相。非诸物像。无相似者。如水成沤。虽睹非有。如幻化如阳焰。喻如泥团作诸坯器。众名虽具咸成戏论。贪嗔痴等亦幻化有。一味空故。如电之住刹那不见。观彼般若波罗蜜多。及作诸善。亦复如是。至于谈笑嬉戏。歌舞欢乐。饮食爱欲。一切如梦。有情诸行毕竟体空。心喻虚空。疑当何立。行般若行。恒若此观了一切性。自然解脱。得最上句诸佛所说。无上菩提由斯生出。当作是观。作此观者得最上涅盘。乃至往昔造作诸过。咸悉除灭生无量德。而于此生不染诸过。专精观行决定成就。若与真如不相应者。应念非真如咒及金刚铃真如无生印。而起真如相应之行。决定圆满如上功德。
尔时外道闻是语已审谛观察。而彼疑纲皆悉除断。作是观已获住大乘。瞻奉欢喜作礼而退。
第3个回答  2009-06-05
我提佛教徒回答

看佛经中所谓的科学
『海水何故咸。一味有三事。一者海中有大鱼。身长四千里者。八千里者。万千里者。万二千里者。万六千里者。二万四千里者。二万八千里者。三万二千里者。皆清净溺海中。故海水咸。二者云起覆诸海放大雨。其云上至阿迦尼矺天。放大雨如车轴。洗荡须弥称诸天宫阿答和天。阿比波天。首皮斤天。惟呵钵天。梵迦夷天。下至四王天。其咸水悉流入大海故。海水咸一味。复次昔得仙道人能咒。咒海水咸一味。 故海水咸一味。 是为三事。』

『阿难。若女人不得於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馀有五百年。阿难当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终无是处。当知男子得行五事。若男子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必有是处。』
第4个回答  2009-06-05
几乎所有的佛经除了“无问自说”之外,都是四众佛弟子或外道提问,然后佛陀作答的。

南无阿弥陀佛!

有一句佛经,我想请教是出自哪部经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凯译本),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

有没有比较短的佛经
有的呢!我给你推荐几部:1、《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带标点才252字,是佛经中最短的佛经,但十分重要,专门讲述佛教四法印的核心思想。2、《佛说吉祥经》,310字(带标点)。这是在家人日常修持佛法的入门宝典,在南传佛教里特别盛行。3、《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362字(带标点),佛专门解释...

有哪些通俗易懂的佛经?
7,《长阿含经》,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8,《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

有一句佛经,我想请教是出自哪部经
《佛说无量寿经》中,佛陀向阿难讲述无量寿佛的威神光明,指出其光明最尊第一,其他诸佛光明皆不能及。无量寿佛的光明能照耀百佛世界、千佛世界,甚至东方恒沙佛刹。其光明的照耀范围,无论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是如此。有些佛光的照耀范围只有七尺,或者一由旬、二三衡烂、四五由旬,但其光明依旧...

哪部佛经讲佛的出世最多?
我理解的是您想了解是哪一部说出世的佛的佛号最多,那么推荐《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佛说百佛名经》、《佛说万佛名经》

佛经的十大经典佛经
佛经的十大经典佛经 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典中的精髓之作,以其短小精悍、内涵丰富而著称。此经主要阐述空的理念,教导人们如何达到无苦的境界。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是一部关于实践智慧和内心解脱的经典,主张内心无所执著,才能达到真正...

那一部佛经比较容易读懂?
关于您问的哪一部佛经比较容易读懂。那么,最容易读懂的是《三世因果经》。从前的老人家,不管识字的,不识字的都会念,而且都能懂。现摘取其中几段,您就会觉得很熟悉的了。摘抄段落: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

请推荐一部适合做晚课用的佛经。
师兄,如果适合读诵 普门品 ,可以多诵几遍。适合自己就好了。或《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等等的。———以戒为师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

佛教有哪些经文?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

请教一部佛经 说道魔王波旬向佛祖提供一句咒语 可以解除众生烦恼的 佛 ...
出自《大般涅槃经》第一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