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推荐育儿方面的心理学书籍

我姐上个月刚生了个宝宝,很早我就答应过我姐要送个礼物给我这个小外甥,可是又不知道送些什么好,昨晚突然想到了给我姐买本书,内容是关于母亲如何做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根据我的了解、学习,婴儿时期母亲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心理上的,这种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因为我不是学心理学的,这方面的书读知道得不多,所以想请百度的朋友们帮忙推荐一下,谢谢!
地对空飞毛腿:你的最后几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会把这段话的意思转达给我姐姐的

ghfyj:你最后提供的那个建议不错

汉中门王:一语惊醒梦中人,确实我姐现在可能没有太多时间看书,你提供的送实用东西的建议非常好,只是因为现在我们姐弟相距非常远,送那些东西不太方面,另一方面这些东西可能我姐都准备好了,不管怎样,你的建议很好。谢谢你!

guanxj230:你说得很实在,以后我会经常提醒我姐你说的话的。

superX:感谢你提出疑问,上面我的那句确实不太准确,可能是我对婴儿没有很清晰的界定,准确说法应该是婴幼儿时期,您说对心理起作用时间是在掌握记忆之后,这一点我还是不太认同,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可能没有记忆,但有潜意识,外界的一切影响潜意识,潜意识再影响心理,我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有不对之处请您纠正,您提供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适合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杜曼的点卡闪卡我第一次听说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建议。您的回答虽然只有几行,但很简练,很有价值,让我学到了好几个知识,非常感谢您。

字节数有限,就不多说了,感谢其它几位朋友的回答。

根据你的需要,我向你推荐几本书,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经常交流。

一、《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
【内容提要】
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看到孩子幸福快乐,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孩子活泼可爱的笑脸,清脆明亮的笑声,乐于合作、明白事理的表现,邻人或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赞赏,让我们感到轻松愉快,自豪和幸福,是对我们为抚育子女付出的所有辛劳的最好回报。
但是,正如天有阴晴雨雪一样,孩子也有闷闷不乐、大哭大闹、发睥气、不合作、不讲道理的时候。父母们常抱怨说,“我简直弄不明白这孩子是怎么了。刚才还好好的,忽然就跟你闹起别扭来了。怎么哄也不行!太气人了!”每当这类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困惑、沮丧、气恼、烦躁和失望,感到抚育子女的苦楚和不易。
总之,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正常——活泼、好学、懂事、听话。当孩子显得不正常时——例如,情绪低落、大哭大闹、好发脾气、厌恶学校、不可理喻时,我们常常感到无计可施,自己也变得情绪恶劣,只能运用做父母的权威,采取“高压政策”,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
其实,正如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孩子的成长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长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认为,孩子的“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她认为,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宜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所以,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我们父母应当通过倾听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为了能很好地倾听孩子,父母们自己也需要得到倾听,以排除自身的有关负面情绪。
当前,我国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青少年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独生子女问题。帕蒂·惠芙乐的观点与实践也许会引起年轻父母的疑虑和担心,即:强调父母要倾听孩子是否有纵容和宠坏孩子之嫌,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因此而成为“小皇帝”?
的确,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做父母的不但要求保持态度可亲,还要耐着性子关注孩子,帮助他(她)“发泄”不良情绪。这听起来确实像是在纵容孩子。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了解帕蒂的观点和实践,就会明白:倾听孩子决不意味着纵容孩子。首先,倾听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使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从而能够理解和接受成年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同时,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我们做父母的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时,我们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他(她)们的需求。情急中,我们常常会同意满足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让孩子安静下来,让我们自己快些摆脱麻烦。例如,当孩子莫名其妙地大哭使我们心烦意乱时,我们很可能会破例允许他(她)多吃一份冰淇淋,或答应给他买一辆向往已久的遥控玩具汽车,以止住他(她)的哭声。当孩子意识到我们的弱点,意识到自己精神和感情上的需求难以得到关注时,他们就会以不断提出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获取我们的关注,直到我们发现孩子被“宠坏了”。
所以,倾听与纵容孩子并无必然的联系。孩子被宠坏的原因多半在于我们只顾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这比较容易做到),而忽视了或顾不上满足孩子对于精神和感情上的关怀的需求。
帕蒂·惠芙乐撰写的《倾听孩子》系列——专门时间、游戏中的倾听、孩子哭泣的时候、孩子恐惧的时候、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孩子愤怒的时候以及《听你听我》,是她和她的同事们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内容通俗易懂,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们很高兴能得到作者的允许把它们译成中文并按其内在联系编成一册出版,以方便我国读者。

二、《走进孩子心灵:小学生家庭心理教育方略》
【目录】
理论篇
1 小学生家庭心理教育的意义
2 小学生家庭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
3 小学生家庭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
4 小学生家庭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实践篇
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三、《让孩子做主:初中生家庭心理教育方略》
【内容提要】
本书是献给初中生家长的一份教育读本。书中既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又有发生在初中生身上的一些实际案例,便于家长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清楚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不使家长阅读此书时感到枯燥和难懂,我们建议家长应该采取如下的读书策略: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家长要更新观念。家长如果要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该重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理论部分的阅读进一步了解初中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和地预防和辅导。
2.注意对案例的理解。本书中提及的案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对多数孩子该方面问题的一个汇总,因此,案例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也是典型化的。不要以此与自己的孩子一一对应,找他们的不足或依据,夸大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
3.反思策略。此书不仅仅是一本处方性的手册,此书的写作目的是要通过一些案例引起家长的教育反思,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素质,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四、《孩子的心理世界——父母必读·亲子沟通》
【内容提要】
父母亲抱着[孩子,我要你将来比我强]是正确的心态吗?
当父母亲走入孩子的世界后,本书可以帮助父母亲如何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使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中国的父母不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铺垫子女成功之路,但满意的父母少,失望的父母多。为什么会如此呢?
无数个失败父母的个案告诉我们:中国的父母大多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在教育孩子。一旦为人父母,从没有意识到应主动去学习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与营养学等知识,结果,一起步就使孩子输在了自己的无知上。《父母必读·亲子沟通》是一套能给年轻父母提供实际运用的教子育儿指导性丛书,阅读它,就会改变自己,去成就儿女的梦想。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还有其他资料:
《倾听孩子》可谓速成教材。那些为了孩子哭闹、发脾气、恐惧而头疼的父母,不啻找到一个良方。
但是,如果对孩子的本性不了解的话,父母们会为了倾听而倾听,感觉到非常累,一旦做不到,会产生内疚感。程序问题似乎大过了事情的本质。如果不掌握孩子的本质,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父母会发出“是不是每一次都要倾听”的感概,致使父母的行为不是顺从与内心的,那么父母就会关心:我又没有按程序倾听,而不是关注事情的本质。给孩子爱和自由是根本,倾听只是一个手段。
建议这本书最好在《童年的秘密》或是《发现孩子》之后再读一次。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与《给孩子自由》可以算是入门书籍。如果一个父母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或是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往后的一切就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了。这三本书,尤其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展示给我们,孩子的幸福究竟在那里,一个教育工作者是怎样转变自己的观念,带给孩子幸福的。每一个文字都会敲打我们的心,直至我们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幸福在何方。这就是引发教育观念转变的引子。

《窗边的小豆豆》用一个孩子的成长把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展现给我们,由于是个完整的故事,我们会长叹:原来上学可以是这样的美好!

《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结合儿童之家的情况概括性的介绍了蒙特梭利的学说。如果嫌蒙氏几本书太多内容的话,不妨从此处入手。引入了心理胚胎、吸收力的心灵等概念,最重要的是将爱和自由这个教育方法展现给读者。阅读完之后,你会希望进一步了解蒙特梭利。我读完之后,为了孩子对成人的爱而心酸几度落泪,从来以为自己是爱臭臭最多的,孰料,真正被爱的人其实是我自己。

《童年的秘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孩子的本质和特性,提出了敏感期的观念,揭示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的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那些的行为背后包含着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因理解开始自省,而理解是真爱的基础。

《发现孩子》前半部分将《童年的秘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概括,后半部分则从意志培养、智力发展、想象力的培养方面着重介绍了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我个人认为“爱的导师”这一节真的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受着孩子的引导而成长。做父母(一辈子的职业)难道不是我们成长的一个契机吗?我想没有哪个职业比这个更有挑战性、更有意义。

《有吸收力的心灵》揭示了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我们这些直接教育者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这应该是在以上两本书的基础上延续,从理解孩子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到真正理解什么是儿童教育,说是一场革命也不为过,三本书的历程,我们可能要走很久。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则是从方法上介绍如何实施蒙氏教育,操作性比较强。之所以这两本书要放在《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之后,是因为,程序应当在理解之后。如果能够掌握前三本书的内容,并吸收入心的话,这两本书只是提供一种方法而已了。我认为观念始终是第一位的,否则,蒙氏只会沦为“蒙氏教具学习”教育。

《夏山学校》这是一本比较危险的书。如果不是对自由理解透彻的话,会引人误入歧途,这是相当有害的。放纵并不是这本书推崇的教育方法,认真去思考,会发现,他依然是提倡爱和自由。如果没有以上几本书的基础,我看还是把这本书暂时放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操作性极强,既有心理上的分析又有详细的方法介绍,技巧性比较强。我想父母所困惑的内容,里面都有解答。例如:孩子语言行动后面的潜在信息、礼貌、撒谎、偷窃等等。这本书犹如一本开锁大全。我想每一位父母都值得去阅读。甚至可以立刻解决一些问题。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是孙瑞雪老师的新书。用庞大的实例引导我们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够细心,你会从例子中学会如何去观察孩子。但是,我认为这本书好像是儿童之家的老师们的工作手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我也不知道应当用什么词语表达——没有想象中那么尽人意,这样说行吗?

《养育儿子》和《养育女儿》揭示了男孩与女孩的不同,从生理因素到心理因素都有详细地分析。因此,我们是应当根据孩子的不同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我不相信男女一样的说法,而这两本书也决不是鼓吹男女不平等,现在有点而被搞怕了,一提到男女差异,常常就被人臭骂,好像分出差异就非要分个优劣似的。

《好妈妈慢慢来》可看可不看,没有太实在的意义。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以上所有的书籍的内容。

学习方法建议:边学边观察实践,书读完之后,掌握了精髓后,书就抛开了。否则,书也会成为一种障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2
妈妈经典育儿书籍推荐《美丽妈妈育儿百科1-3岁》

内容简介:抚育孩子,是一件大工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儿童时期的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时期,所以,作为孩子的妈妈,尤其要掌握好分寸,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抚育孩子,对母亲来说既新鲜又难免会产生许多困惑。为了帮助这样的母亲,本书介绍了一些抚育孩子的要点。在您感到烦恼和困惑的时候,请翻开本书!
本书总经了3岁之前孩子的教育培养方法。这一时期,在抚育方法上也和婴儿时期差别很大。对母子来说,这是首次出现矛盾的时期。
本书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发育成长的过程,在各年龄段的章节中也作了相应介绍,经供读者参考。

目录:过照片来了解孩子身心的成长
从1岁到3岁的发育、成长
每个时期孩子的进步一目了然
1岁到3岁的成长、发育一览表
即将告别婴儿期,开始蹒跚学步
学步初级期 1岁半以前
走路稳当了许多,身材也变得精干起来
学步中级期 1岁半以后
身体、智力显著成长,进入反抗期
学步高级期 2岁
开始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感情了
跑步入门期 3岁
成长过程中生活习惯的养成
孩子会逐渐学会很多事情
1岁半以前·1岁半以后·2岁·3岁
配合孩子的成长,父母应注意的事项
发育、成长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开始蹒跚学步,告别婴儿阶段的时期
1岁半以前
身体和心灵
语言和智力
游戏
饮食习惯的养成
上厕所习惯的养成
睡眠习惯的养成
清洁习惯的养成
更衣习惯的养成
危险!看好孩子
步子越来越稳当,词汇也在增加的时期
1岁半以后
身体和心灵
语言和智力
游戏
饮食习惯的养成
上厕所习惯的养成
睡眠习惯的养成
清洁习惯的养成
更衣习惯的养成
玩具
图画书
……
母子一起玩传统的游戏
所有的问与答
孩子的事故与疾病
幼儿饭的吃法和不同原料的食谱
第2个回答  2009-06-12
从心理学上讲,从小就缺少爱的人,可能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
母子交流,如说话、抚摸等不多,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太小,和他讲话他也听不懂,连孩子也不抱一下,所以婴儿体会不到母亲应给予的爱,而心中创伤也已留下,父母是无法察觉的。因此,孩子将来是不是会成为行为不良的人,取决于婴儿在出生后一年内与父母相处的情况,也就是取决于父母在0-1岁儿童的养育方法上。

一般会有自卑心理,也许会孤僻,与同龄人不合群。有的人可以适应变化,基本根正常人一样。但就算他平时表现得如何的坚强与乐观,在他心底永远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伤口,

会非常没有安全感,敏感. 每个人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性格也不同,有的人会非常好强,来掩饰自己强烈的不自信和没有安全感.
受过伤的人喜欢伤害别人,也许他不是故意的,因为他没有安全感,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宁愿伤害别人,更害怕别人伤害他.所以......这种人会有点不好相处.不过,他也不想这样. 。

童年期的不满足延续到现在,内心渴望这份感情得到弥补。不过短期内从父母的习惯中得到弥补较难,所以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经长大了,独立了,提醒自己尽少的沉浸在那部分空缺里伤感,这个对自己丝毫好处都没有,也没有正面意义;

凡是教育里缺乏爱的国家。日本。德国,都是实行的严厉教育。都在2战制造了大屠杀。一些青少年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爱和被爱,也就施展不出来对别人的爱,具体表现为不爱别人、不爱东西、不爱动物等,心理不健康严重的还会表现出攻击行为,或是破坏公物、或是虐待动物、或者伤害别人。“

想要人抱:是一种心理学解释为‘皮肤饥饿症’的表现,多半发生在童年缺乏爱的孩子身上。

生活在批评、指责中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
生活在敌意、愤怒中的孩子,性格暴躁,争斗不合;
生活在嘲笑、奚落中的孩子,缩头缩脑、自卑、怯懦;
生活在耻辱、羞愧中的孩子,没有自尊、深感罪恶。
生活在容忍和友善中的孩子,会心胸豁达、平易近人;
生活在鼓励和推动中的孩子,会倍觉安全,自强自信;
生活在赞赏和肯定中的孩子,会体谅别人,知足感恩;
生活在正义和公平中的孩子,会掌握原则,泾渭分明;
生活在安全和稳定中的孩子,会心态平衡、信念坚定;
生活在支持和认同中的孩子,会珍惜生命、自爱自尊;
生活在无条件接纳中的孩子,便生活在上帝爱的怀抱中。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 心情内疚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 好斗逞勇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 消极退缩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 怨天尤人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 畏首畏尾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 勾心斗角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 极富耐性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 充满信心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 心存感恩
诚实中长大的孩子 维护正义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 对世界多一份关爱
祥和中长大的孩子 平和的心境
第3个回答  2009-06-12
您好!

推荐育儿方面的心理学书籍《有吸收力的心灵》好!
第4个回答  2009-06-12
不知道你是从那里了解心理上的影响来自于婴儿时期,不过据我看过的心理学的书上所讲,真正对人的心理起作用,是能够掌握记忆之后。

婴儿的时候,可以开发一些思维能力。

比如杜曼的点卡闪卡 几个月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一直到几岁都可以。

另外推荐一部书,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这部书写的非常好,适合家长给孩子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