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茶在古代史料中称为什么?要三个

如题所述

茶名考:茶在作物学上是特用作物为嗜好品类,在植物学上是种子植物,为常绿灌木。 唐代陆羽《茶经》曾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茶”。农本草云:“苦茶”。又据《神农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可见古时茶字在古书上的称谓及意义不同,为便于考察,列举如下:(1)诗经国风、邶有《谷风》一篇,其中有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就是现在的茶,古人叫做苦莱。《康熙字典》云:“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茶有数种,惟荼,苦茶之茶,即今之茶。”可知:“荼”字为古代“茶”,字的借用字。(2)槚“槚”是茶的另一借用字,《尔雅》云:“生,可作羹饮,今呼早茶为茶,晚茶为茗,蜀人称苦茶。”意即茶分早茶与晚茶,晚茶为“茗”这种记载,据史学家的意见,认为是最可靠的记录,也是较合理的说法。(3)汉代杨雄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日设,蜀人饮茶最早,题字为茶之俗名。”(4)茗 茗为古代茶的另一名称。《曼子春秋》云:“婴相齐景公时,食之粟这饮,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可见在公元五百年前,“茗”就有作为汤食用的例子。《桐群采叶录》:“西阳、武昌、庆江、晋陵,如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悖,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南宋鲍令辉《香茗赋》颂:“茶为芒茗”。所以,至今多沿用“茗”字代“茶”。(5)水厄唐·温庭筠《采延录》:“晋时蒙好茶,人过车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饮,蒙必云:‘今日有厄’”。洛阳《伽蓝记》载:“魏彭城王勰见刘镐慕王肃。”,专习茗饮,谓镐曰:“卿好苍头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效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可知在南北朝时,“水厄”二字已成为“茶”的有名代用语。(6)丰富 庆世南北堂书抄引《斐洲南海记》云:“西平出丰富,茗之别名。叶大而味涩,南人以为饮。”《辞源》:“丰富系本名,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南越茶难致,煎此代饮。”在这里,丰富或为茶的别称,或是茶的代用饮料,不一而是。(7)苦莱《诗经》:“堇茶如饴,皆苦莱也。”许慎《说文》:“茶,苦莱也。”梁代陶弘景以茶作苦莱也。唐·颜师古《匡谬正俗·苦菜篇》:“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茶草,治疗疾病,功效极多,陶弘景误当为茗,茗豆有此效乎”。从此以后,茶与苦菜才知道是两种东西。由上面知道,茶的称谓很多,不专是指茶树上的茶来说。但到了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于是将数种不同意义的“荼”减去一划,成为含一种意义的“茶”字。所以自中唐以后,一般学者因受陆羽的影响,逐渐将“荼”改写为“茶”了。茶的别称:甘侯--故事出自唐·孙樵的《与焦刑部书》中。该书有一段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沂,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贱用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7
在古代史料中,人们把茶称为(蔎)(茗)(荈)等,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把对茶的众多称呼统一为“茶”.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圣陆羽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历经变异,如茶、诧、设、茗、皋卢、茶等等。 茶”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致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问世,其中已有采茶薪樗”和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邺风 谷风》)之句。 西汉末年,扬雄在他的《方言》中称茶为设”。在东汉时的《桐君录》中,茶叫做瓜芦木”,东晋裴渊在他的《广州记》中记载西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茶又被称做皋卢”。 上述这些茶的名称,据后人考证,是茶的异名同义字。但在唐以前那漫长的年代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茶”字。随着茶事的发展,从一字多义的茶”中渐渐衍生出茶”字。这已是在中唐,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时候了。此后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一直沿用至今,为炎黄子孙所接受。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050426.html?si=3
第2个回答  2009-06-27
荼 槚 晚甘侯
第3个回答  2009-06-27
茶在千百年中,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出现了茶文化,在文人的笔下,更成了不同凡响的灵草异物,于是在赞许赞美赞叹之中,为它取了种种别名,以表达人们喜欢喜爱喜悦之情。
茶的别名大约可分五类:
(一)以茶的产地为借代。如不称茶而称日铸、石笕、后山等,正如不称酒而直呼“绍兴”一样。茶亦如此,茶客进茶楼,点茶也常称“石笕”、“日铸”,不系“茶”字。如欧阳修《归田录》:“两浙之品,日注第一。”徐渭《谢钏君惠石埭茶》中即以地名为茶名:“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小筐来石埭,太守赏池州。”四个地名代四种茶。陆游诗“囊中日铸传天下。”亦为一例。
(二)古代茶之别名:陆游《茶经·一之源》说得很清楚:“其名,一曰茶,二曰贾,三曰,四曰茗,五曰舛。”古称“荼”。自陆羽著《茶经》后,才统一称“茶字”。晋杜毓有《舛赋》,为我国最早茶赋。宋梅尧臣有《南有嘉茗赋》为茶赋名篇。内述:“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
(三)专有代名:叶嘉:这是苏轼所取的茶之专名、昵称。《苏轼文集》载此文,因《茶经》首句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又因茶之用于世者主要在叶,故取茶别名为“叶嘉”并作《叶嘉传》。此传为古来颂茶散文名篇,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位貌如削铁,志图挺立的清白自守之士,一心为民,一尘不染,如文中所言:“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评也。”为社稷黎民,“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这是茶别名最佳名号
(四)茶的外形特征作为茶的雅号。如:
(1)雀舌、麦颗、麦粒。《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沈括诗:《尝茶》:“谁把嫩香名雀舌。”又曾巩:《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
(2)香叶、嫩芽。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
(3)雀舌露、鸟喙长、枪旗耸,嫩茎茂。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称茶之形状曰:“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已吐乎纤萌。一之曰雀舌露……二之曰鸟喙长……三之曰枪旗耸……四之曰嫩茎茂……。”
(4)旗枪、枪旗:苏轼:《叶嘉传》:“吾当一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袁枚,《赠南浦太守……》:“谷雨旗枪最有名。”
(5)鹰爪、苍鹰爪: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 新茶蟹眼汤。”
(6)龙团凤饼:唐宋时蒸青法,把茶艺术化。有专门模型,刻有龙凤图案,压入模型制成饼,过黄焙干,色泽光莹。龙团供皇帝、亲王,凤饼供学士、将帅。宋徽宗《大观茶论》:“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又陆游《安园院试茶》诗自注:“日铸贮以小饼,蜡纸丹印封之。”陆游诗《饭罢碾茶戏书》:“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
(五)以茶的灵异品性为茶的雅号,此项在文人的诗文化比比皆是,择要者述如下:
(1)灵芽、灵草、灵物、灵味: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划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顾况《茶赋》:“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又,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逗晓灵芽发翠茎。”韦应物《喜园中茶生》:“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2)瑞草:古代称绍兴卧龙山茶为“龙山瑞草”,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日铸雪芽,龙山瑞草。”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瑞草魁”,茶为瑞草之首领。
(3)雪芽、金芽:古代称日铸茶为“雪芽”。相传日铸岭资寿寺旁有茶树十数株,其芽长至二三寸,绒毛纤白,故名。陆游艺机《东丁院汲泉煮茶》诗:“雪芽近于峨嵋得。”明人韩铣《后山茶诗》称上虞茶:“金芽带露摘来新。”
(4)凌宵芽:高山云雾茶。杨维桢:《煮茶梦记》:“拟以凌霄芽为饮供。”“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5)兰雪:张岱改良之绍兴名茶品种。称“兰”者,因其茶色泽素兰,“雪”者,因滚汤冲之,状如雪涛。故名兰雪。张岱《露兄》文:“茗战争来兰雪。”他又有,《兰雪茶》一文。
(6)玉食、玉华:古代称供给皇帝的名茶为玉食。陆游:《喜得建茶》:“玉食何由到草莱。”玉华:沫渤。陆游:《试茶》:“得汤已见玉华浮。”泛指茶汤。
(7)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与陆羽号竟陵子一样,被人称为茶的别名,其典故就是“七碗茶诗”,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杨万里诗《谢木韫之舍人……》:“故人分送玉川子。”
(8)嘉木英:《茶经》谓茶“南方之嘉木也。”秦观《咏茶》:“茶实嘉木英,其香在天育。”
(9)琼蕊浆:似宝玉一般的仙花花蕊制成的浆汤。皎然诗:“越人遗我剡溪茗……何似诸仙琼蕊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