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信的故事(不要西门豹的)

短一些,不要太长
最好连因迷信而上当的事例一起写上,拜托了

明朝嘉靖年间,无锡人王富、张祥,都是极有胆量的人物,从来不害怕什么鬼怪,在当 地很有名。 夏天的一个傍晚,王富、张祥在河边对饮,直饮到酣畅时分。王富说:“河对岸的坟墓 丛中,昨天刚埋了一个死人,你敢游过河去把死尸从棺材里弄出来吗?”张祥丝毫不示弱地 说:“现在天还有些亮,等一会儿,我敢在黑夜里把它弄出来。”王富就说:“如果真是这 样的话,我愿输给你一瓮腊酿,我先回去把酒拿来在这里等你。”说完就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太阳落山了,天渐渐黑下来了。张祥一口气游过河去,来到坟墓丛中,却 见棺材盖已被挪开。正当他对此疑惑不解时,忽然从棺材中伸出两只大手死死地抱住了他的 脖子。张祥一时有些紧张,但还是私下请求道:“你先出来一会儿,等我赌胜了,明天一定 好好奠埋你。”刚一说完,那双手把他的脖子抱得更紧了。张祥迫不得已,大喊大叫起来。 过了些时候,喊声也渐渐微弱下去。河边住着的人家听到叫喊声,成群结队地手持火把跑过 来了,火光一照,才认出抱张祥脖子的正是王富。 原来王富假装回家拿酒,却从别处先游过河去,把棺中尸体扔出来,自己卧在棺中,单 等张祥来时吓他一吓。当时,正是瘟疫盛行之时,王富、张祥二人竟安然无恙,都是因为胆气豪壮的缘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3
访“石古大王”

石古大王庙位于兴宁神光山半山腰通往五华的山坑口。这里风景优美,两旁山上,苍松翠木,林茂成荫。一条小溪,顺着山,绕着峰,潺潺地从坑口流出山外。坑口的左侧是庙,右侧是四层楼式“望兴亭”。中间耸立着一棵盘根错节的参天古榕,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把坑口上空遮住。树荫与徐徐吹来的山风,把这里造就成一片清凉世界。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在兴宁侨中读书,夏日午休时常常跑到这里来,图的就是一个“凉”字。榕树脚下搭有一个凉亭,四周上空悬挂着许多功德牌匾,里面摆放着石桌石凳,经常有人坐在那里纳凉。
现在的石古大王庙,翘角飞檐,是一座傍山而建的二层楼式仿古寺庙。庙建于改革开放不久。但现已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游客和信众。一个规模更加宏伟的新庙正在旁边兴建之中。
石古大王庙是附近少有的道教神庙。道教是我国三大教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根支柱。它的诞生稍晚于佛教。是中国人与外来文化对着干的产物。道教的鼻祖是汉朝的张道陵,尊老子为祖师,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中心思想就是“道”。
佛有“三佛”,道有“三天尊”,都是各自的至高代表。不懂佛道的人逛寺庙,如果看到大雄宝殿的“三佛”,属佛门。如果看到三清殿里的“三天尊”,属道门。历史上,佛道两家恩怨颇深,后来谁也灭不了谁,才和谐相处。
道教崇尚自然和谐,主张淡泊宁静,与当今倡建节约型和谐社会十分合拍。道教主张政治上无为而治,也与时下鼓吹小政府、大市场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故道教有大智慧焉,值得人们去探宝。
传说中的石古大王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精灵,而是北宋时期,姓石姓古的两位拜把兄弟,他们带领百姓抗敌御侮,成为英雄义士。死后,百姓感其爱国爱民,在其战斗过的地方,包括闽、粤、赣、湘等地设立神坛敬奉。有碑文记载其事迹。
过去的石古大王庙,不过是一米见方的小庙,后头有一块巨大的山石。平时香客零落,唯一例外的就是重阳。每年这一天,都会有许多人拎着大包小包的香烛鞭炮从四面八方涌来上香。神庙周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爆竹声声,硝烟弥漫。到处燃香点烛,甚至古榕树头也难幸免。节日过后,满目疮痍。树头已焦死一半,石古大王庙也被烟火熏得像抹了灰。此情此景,恐怕连石古大王也会目不忍睹,摇头叹息。
改革开放后,信众重新为石古大王建大庙。并在旁边开辟出一块宽阔空地,置放几座高大的铁铸香炉,供信众燃香点烛之用。
今日重阳,到寺庙烧香的不见其少,反见其多。但昔日的山间小道已变成水泥公路。游人上得去,下得来,容易疏散,反而不见拥堵。人们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的意识已经提高。古树不再遭灾。
如今新庙即将建成,石古大王如同世间百姓,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它既满足了信众的心理需求,也反映了后人对先烈英灵的敬仰。作为一名常客,希望新庙落成后,能充分展示独特的道家文化。用“道法自然”的思想去劝世,为浮躁奢侈的世俗修一份宁静与淡泊,让世人活得轻松,活得健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