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大名著有什么用?

如题所述

越是自卑的人,越需要向世人显示自己的尊贵。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越少,我们就越渴望拿出些好货色向全世界炫耀,四大名著就是我们念念不忘的宝贝。  可是,四大名著究竟宣扬了些什么内容,对中国社会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在汉代、唐朝时期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后来就步伐慢下来了。为什么发展慢了呢?因为别国、别民族走的是直线路,而我们走的是圆圈路,我们像磨道的驴,总是在老地方转圈儿。在我们转圈的过程中,四大名著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分,合——分——合,反正是一个圆圈,反复循环,结局没有变化。  《水浒传》,宣扬的是顺民——造反——招安后的顺民,也是一个圆圈,没有变化。  《西游记》,宣扬的是造反大闹天宫——赎罪取经——终成正果,其实与《水浒传》一样,也是一个圆圈。  《红楼梦》是虚无——真实——虚无,一切都没有意义,什么都是空的。  我认为,四大名著里缺乏一种向上的精神,积极进取的品格!这种圆圈规律的世界观,使中国人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土里刨食,鼠目寸光!  我们需要突破圆圈路,像切线一样飞射出去!像太空探测器那样飞出“地球”的轨道!  …………”  读完此文,我不禁想起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的一句话: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一个战乱千疮百孔的国家都有这样的认识何况我们这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泱泱大国啊!  说到《四大名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这是我们在告诉孩子我们的祖国有多么的伟大,我们的前人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的新应该是积极地向上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们生活平和,希望在大同世界中生存。所以,在作家的笔下很自然的就要体现出作者本身他们所具有的一些局限性。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是历史的发展决定的,虽然是这样,但是哪一个战乱的时代不会出英雄呢?虽是“合”与“分”的变化,但是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进了啊!结局不是没有变化,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人民要安居乐业的需求不就体现了吗?《西游记》读完此著作,那花果山的美景真是令神仙向往,作者寥寥数比为我们展示一副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啊,孙悟空皈依佛门,参悟天地之气,那一份豪情和执著也是值得我们欣赏的。何况随着《西游记》的上映,几乎上至老人下到幼儿人人都可以对其评奖一番,这种深入民心的功能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水浒传》随着宋江的招安而让我们扼腕叹息,八百里水泊梁山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但是在特定的历史下,给你一个选择:反贼和顺民,你会选择哪一样?我相信你只要想过安定的生活,就要做回顺民,招安也就成为理所当然。圆圈不是作家造成的,而是中国人受到的教育比较喜欢“圆满”而已。于是在我们的作品中就缺少了古希腊悲剧作家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我们在读的时候不寒而栗。说到《红楼梦》,更是体现了这个 “圆满”,  曹雪芹的八十回可谓要给我们一个一悲到底的故事了,但是高鄂在叙写时,又回到了“圆”的套路上,于是我们就感受到了中国的名著都缺少了一种震撼力,一种发自人心的力量!  我在学外国文学是老师说过:“感谢莎士比亚,没有他哪儿来的我这碗饭。”  古代文学老师说:“幸亏中国有这四本小说。”  这样看来,我们的四大名著真的可以与莎翁的作品相提并论,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当英国还没有莎士比亚的时候,中国已经有这些作品了!我们的文化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就像十个读者心中有十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对作品的品评上,我们应该站的位置高一些,远一些。  中国有古诗的格律,有豪放的书法,有独特的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认为中国的文化没有可取之处,而应该从不同的观点去品评,并且做出正确的评价!读四大名著有什么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