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我国一年中所有的传统节日及其活动,食物

如题所述

春节:正月初一日,一元复始,祭祀祖先,欢庆新年,北方传统习俗吃饺子、跑秧歌;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闹元宵,花车、彩灯,团圆的节日,吃元宵、搞灯展;
二月二:迎接春天的节日,北方都庆祝,有打囤、敲炕沿习俗,期盼丰收;
三月三:喜迎燕子北飞,放风筝;
清明:相传为纪念介子推的日子,后演化为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可以踏青,曾与寒食节相近,不食热的食品,现在有吃青糕习俗;
端午节:相传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吃粽子,划龙舟;
乞巧节:七月初七日,相传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女孩当晚对月乞巧可致聪慧;
鬼节:七月十五日(也有七月十四的),相传为鬼出行的日子,祭祀祖先,同时准备秋收;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阖家团圆、喜庆丰收的日子,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九月九日,也称老人节,祝贺老人长寿的节日,也可登高望远,踏秋赏菊;
十一:十月一日(并非国庆的日子),秋收结束后祭祀祖先的日子;
腊八:十二月八日,相传为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食腊八粥;
小年:十二月二十三,相传为灶王爷回天庭“述职”的日子,临近春节,准备过年的用品;
除夕:十二月三十,岁尾最后一天,喜迎新年,有守岁的习俗,北方吃饺子。

以上没有参考任何资料,均为手工编辑。希望对你有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5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第2个回答  2012-09-24
呃呃呃饿
第3个回答  2009-10-09
gufyuyjhjyuy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