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记》的一个古义,今义的翻译题目。急,帮帮我吧!!!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中的“间隔”的今义是什么???
哪个好心的哥哥,姐姐,帮帮忙啊~~~~

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
河北大学 谢质彬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历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有一段关于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应如何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据沈蘅仲《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说,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一、从秦到东晋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着不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有异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现行中学课本采用第四种说法,将“外人”理解为“外面的人”。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种说法相同,即认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作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应该是差别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为“外面的人”,而应理解为“外国人”。
这可以算作第五种说法。
这种说法,不仅教师中有,在某些今译今注本中,也时有所见。例如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
我们认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别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国人”解。《汉语大词典》“外人”的第三个义项即为“外面的人”。第二个义项是:“古代指本诸侯国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国人。”可见作“外国人”解,是后起义。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其他两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无疑义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而将“外人”理解为“外国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时人”,甚至怀疑此句原文有误,其根源在于对此句的句法结构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确的了解。
先谈结构。此句的主语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谓语。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集》将此句译为“往来耕种的男男女女穿衣着鞋和外面的人一样”,便是将这句话的句法结构弄错了———将“往来种作”看成“男女”的定语,而将“男女衣着”当成“悉如外人”单一的主语了。上引一、三两种说法也是只将“男女衣着”当成主语。
再说“悉”字。“悉”同本篇“咸来问讯”的“咸”一样,是个表统括的范围副词,相当于“皆”或“都”。中华书局《实用大字典》:“悉,皆也。”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里,“悉”字所统括的———亦即它的语义指向,是“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于说“皆如外人”。意思是说,“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订本)将此句译为:“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这样翻译,显然与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其中往来种作如外人”,另一层意思是“其中男女衣着如外人”———这便是作者的原意。将这两层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便成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由此可见,只有将两件事情合在一起说的时候,这个“悉”字才用得着。它的作用,仅仅是表示统括,只能理解为“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人们正是由于将此句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才对此句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外人”不应释为“外面的人”,而应另作他解,也是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
根据此句的结构和“悉”字的用法,我们认为此句可以译为:“这里面,(人们)往来耕种(和)男女穿着,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原文中的“男女衣着”,是从服制方面说的,不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要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不仅同外面的人不一样,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制”与“法”是同义词互用,“衣裳无新制”,等于“衣裳犹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无论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着裳的。所谓“衣裳无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没有什么改变。这对我们理解“男女衣着”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评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记》的评语中说:
“开朗”一段(指“豁然开朗”以下至“并怡然自乐”),是说萧野气象,即在人间,故曰“悉如外人”。(详见明代刘士�《古今文致·桃花源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由此可见,“悉如外人”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作者是借此点明桃花源并非仙境,而在人间。只有将桃花源定位于人间,内外两个社会才具有可比性,才能体现作品厌恶乱世,向往安乐社会的主题思想。而所谓“人间”,当然不是指“外国”或“另外一个世界”,而是指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6
在这里是与世隔绝的的意思,现在的意思那就是每隔一个的意思或者两个物体之间有阻隔的意思
第2个回答  2006-09-06
隔绝,不通音讯

《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的翻译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

桃花源记的古今异义有哪些
桃花源记的古今异义有无论,妻子,绝境,鲜美,交通,不足,间隔。《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今义和古义
今义:延长 ;古义:邀请之意。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意思: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出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桃花源记中复前行的复古义和今义的意思 桃花源记简介
1、桃花源记中的“复前行”,“复”的古义翻译为:继续,又。今义的话则可以解释为:回去,返、还原。2、《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

桃花源记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语解释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

桃花源古今意义的词
《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

古今异义词
这些题目应该都是《桃花源记》中的,我的资料上都有这些东西,我帮你打下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为鲜嫩美丽;今义为滋味好)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为分离、阻隔...

6.桃花源记的翻译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词类活用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一词多义...

《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归纳是什么?
《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归纳是: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

桃花源记中古今异义字词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