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它与课文(三国志中的隆中对)有

《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它与课文(三国志中的隆中对)有哪些不同点?【随便说说嘛~不要不回答~】

一、《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孔明方受。表现了刘备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二、《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再次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也更加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三、《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叙述的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刘备等人三顾茅庐,遇人共五位才得以最后见到了卧龙,时间也从头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历半年,其中一波三折。为见诸葛亮,刘备等人算是费尽周折。小说就此情节有洋洋近五千言的描述极尽戏剧色彩。但在《隆中对》中,对这一我们后人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历史事件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寥寥十二字!可见小说的作者在这一情节上所做的艺术加工之大。为什么小说家要对这十二字的史实做如此见功夫的艺术加工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笔墨所至:
1、刘备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较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刘备说明来意后,童子说“先生今早少出”,刘备问:“何处去了?”答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又问“几时归?”童子答“归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见到的卧龙之弟诸葛均,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了,他回答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道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正睡白日觉,等到其醒来时,它却又是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又是半天功夫入后堂更衣整冠,实在是耍足了架子,做足了大腕儿!这些描写一方面为充分表现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从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现了刘备能礼贤下士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品质。
2、顶风雪冒严寒刘备一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造访,却屡屡扑空。这期间,随行的关羽、张飞都表现出过不满情绪,认为诸葛亮是一介村夫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更是要只身一人去隆中,用麻绳把诸葛亮缚将来。在最后见到诸葛亮,亮长睡不醒时,张飞更是急得(大怒)要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些情节更是从侧面为写刘备这个人物服务,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爱才惜才、思贤若渴。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张飞性格的火爆刚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又书了一笔。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家以务实求真为原则,不夸张、不妄言,是对历史忠实的记载与再现;而小说家则以塑造人物形象努力让故事更生动引人为目标。另外,《三国演义》中“隆中对策”时刘备的问策和诸葛亮的对策,小说基本上引用了《隆中对》的史料,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忠于历史又不完全同于历史的特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8
三国志中隆中对是历史真实记载,而三国演义是一部纪传体小说,里面内容有虚构的,望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8
会采纳吗?

《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一、《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孔明方受。表现了刘备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二、《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

《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三国演义》里面写刘备三顾茅庐要比三国志要生动的多,而且细节上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刘备爱贤才之心,三国演义里面主要内容是根据三国志写的,但为了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罗贯中有添加了一些细节,如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亮夜观天象等来表现诸葛亮...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有非常详细生动的叙...
《隆中对》的故事原型是陈寿的历史著作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在三顾茅庐中有了加工创作。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有非常详细生动的描...
1. 《三国演义》中较侧重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而《隆中对》中则叫侧重于局势的分析。2. 《三国演义》较戏剧性、艺术性;而《隆中对》则是历史性比较强。3. 三顾茅庐是刘备求贤若渴,请诸葛亮出山,表现了刘备的诚意;《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刘备目前的状况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一个战略和政治上的分析,...

《三顾茅庐》中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有非常详细的叙述。阅读后,和初...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

三国演义第37回和38回原文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 备, 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一次:刘备见童子,童子告知刘备诸葛亮出门了,...

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有非常详细生动的叙...
《三国演义》是小说,进行了艺术加工,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用刘备的礼贤下士来烘托神仙似的人物——诸葛亮;而《三国志》是史书,作者只用“反三往,乃见”五个字一笔带过。《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

《三国演义》第37,38回的详细叙述..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

...第三八回诸葛的“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也有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叙述了东汉末年,刘备听闻诸葛亮具有治国才能,故前往诸葛亮居住之地卧龙岗,拜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蜀汉,刘备经过前后三次对诸葛亮的真诚拜访,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蜀汉。《隆中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因发生于湖北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

三国演义第37回和第38回的主要人物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是什么?_百度...
37回人物:刘备徐庶(著名谋土)司马徽(也是著名谋士)关羽、张飞主要故事情节:经徐庶司马徽介绍,刘备两次请诸葛亮,没成功。 38会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孙权甘宁曹操主要故事情节:刘备第三次请来诸葛亮,亮去新野甘宁投孙权,破新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