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如题所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保持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调整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使他们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

那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指的是什么心理学上讲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体。

人格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既有成熟的和健全的人格;也有不成熟的和不健全的人格。比如说,有些青年有病态心理或心理疾患,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就是由于人格不健全或者不成熟的缘故。

日常生活里讲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太差”,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的“品格”或“品德”讲的,是侧重从道德的、伦理的角度谈论人格的。而心理学上讲的人格,则是侧重从社会意义上讲的,指的是每个人的心理特点的总体。

正是因为人体是个统一体,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综合体,所以,对于心理活动这个综合体的理解与解释,以及了解它的方法与技术,都不要形成“非此即彼”的概念,用孤立、单一的因素来分析、判断。比如说,简单地用“好”与“坏”、“好人”与“坏人”的概念是无法从心理学上解释人格的。这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人的人格特质,既有健全的、成熟的一面,也有不健全、不成熟的一面。而在“健全”与“不健全”,或者“成熟”与“不成熟”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等级;同时,一个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他的人格是不断地逐渐发展着的。

心理科学如今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由于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是多因素的,因而过去盛行的那种“单一支配论”,也就是说,企图把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用一个简单的基本原则加以解释的理论,已经逐渐被淘汰,而代之以多因素分析的理论。

由于心理活动这个综合体的量与质,都最终取决于人的人格如何而定,因而,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朝着健全、成熟的人格方向发展。诊断与治疗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也应当综合治理,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有人可能发觉,在有些心理学著作里,不用“人格”这个词,而用“个性”这个词,比如说“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心理特性”等等。你或许要问,为什么我们不干脆也用“个性”这个词呢?这由于“个性”这个词还隐含着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这层意思,而“人格”则可更加明确地显示出一个人的心理特点的总体这个深刻含义。所以,还是用“人格”这个词更好些,更能科学地说明问题。

末了,还想着重指明的一点是:不管是从伦理学的观点出发也好,或者是立足于心理学的观点也好,说到底,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和信仰。每个人多种多样的需要、愿望、目标、思想和行动等等,都是受人生观所支配的。换句话说,就是受一个人的统一人格所支配的。尽管每个人的具体的需要和愿望等等,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同他的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与信仰相一致,并受它的制约。如果不是这样,比如,欲望背弃了信仰,私欲和良心相冲突,行为和认识失调、以至相互矛盾;那么最终势必造成自己自觉的思想意识控制、统一、协调不了自己的正常行动,从而导致人格分裂,使自己心理失常,形成心理疾病。与此相反,我们的无数英雄先烈,他们虽然身处逆境、身陷囹圄,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真理必胜、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仰,因而,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始终是强者,是乐观者。

这一点,对于正处在开始稳固地树立人生观和信仰的年龄阶段的青年人说来,尤为重要。许多青年人都曾困惑地提出:“人生为何?”“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该怎样生活才有价值?”等等疑问。由于一时找不出明确的答案,或者答案不正确而导致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的青年,是颇有人在的。所以,对于我国当代青年说来,牢固地树立科学的、革命的人生观与信仰,保持与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相互和谐一致的统一人格,是至关紧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永远地保持心理健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1
(1)有正常智力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因为智力是人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
(2)成为情绪控制的主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情绪安定,积极向上,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 康不可少的条件,又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在: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4)良好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经常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指有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 清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适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实现与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质应具有: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救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有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情绪和行动,不放纵任性。
(6)具有完整与健康的人格
人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的健康。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还不能说他有健康的 人格。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康人格。健康的人格特征:
1)自我意识延伸 心理健康者会主动地将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兴趣和活动,投入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一个人昕投入的活动、与他人关系和观念越多,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自我与他人关系融洽 心理健康者对别人有同情心,有爱的能力,能够真正地同别人发生相互作用,给予别人温暖、理解和亲密。这种能力又能使他们容忍他人的不足和缺陷。
3)有情绪安全感 心理健康者自身没有不安全感,他们可以接受自己好坏优势各个方面,不受自己的情绪支配(象神经官能症患者那样),对挫折、恐惧和不安全感具有耐受性。
4)知觉客观 他们能无歪曲地知觉现实,与实际保持联系,并实在地接受现实。
5)有各种技能,专注于工作 全心全意地投入某种工作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且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必要条件。心理健康者具有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能高水平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现实 心理健康者的自我形象是现实客观的,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和现状。
7)人生观统一 心理健康者行为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具有目的意识,对工作有使命感,是他们生活的基础。他们的价值体系是一贯的,统一的,并可将其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7)生理发育阶段符合发展的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