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因缘莫羡人 这句话的出处。

如题所述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欲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原文:与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指遇事超脱一些,不老想着自己,就能去掉烦恼;世上的人,各有各的机缘,不要羡慕别人。

人若要是没有烦恼,那必须使自己对物质等一切的欲望,杂想都消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姻缘,别人的姻缘好,没必要羡慕。该是自己的姻缘自己会到来。人生有因必有果 ,一切随缘。

这句话清代袁枚也有记载。

润州,见僧壁对联云:“要除烦恼须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意即在润州的时候,看到一个僧人在墙壁上书写对联:要想去除烦恼,立地成佛,就不要去羡慕别人,因为一切都是因果报应而已。

揭示了人们烦恼的根源和驱除烦恼的方法。人们之所以有种种烦恼,多由多欲贪求而来。

扩展资料: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为修身教育之本,使人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道德人生志向,成为于国于家有用之人。其述尊道贵德,在修身养性格言类作品中,实属上佳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言联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夜登景忠帝僧智对

乾隆皇帝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风流天子,许多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驾幸驻跸的足迹。在景忠山,同样也流传着这样一段乾隆“夜登景忠帝僧智对”的文坛趣话。
还在弘历年幼时,他就知道世祖章皇帝和圣祖仁皇帝与景忠山的特殊渊源,继位之后很想到景忠山一游,亲眼看一看能让两代皇帝六次登临的景忠山,究竟有何等神采。于是,在这一年春天,他又和以往出游一样,轻车简从,身边只带了一位小太监来福,就打马出了京城,等到景忠山已是黄昏时分了。
来到山前,乾隆定眼观看:但见这里山势雄伟,绿荫如盖,红墙古寺,紫气氤氲,真是一处绝妙的佛门圣地,福地洞天。乾隆禁不住高声说:“真不愧是天下名山! " 这时,他看见一个斜背包袱的中年僧人正漫步上山,慈眉善目,一尘不染。于是搭讪道:“这位法师,法号怎么称呼? " “贫僧持心,修行在山顶禅院。”“正好我们也要去山上观景,可否结个伴一起上山?”和尚笑道:“阿弥陀佛,施主远道而来,今日有缘,给您一解途中闲闷,自是幸事。”乾隆见这位僧人,满身戒慧,有意试探他的文气,于是用手一指满山的松树:“玉树凭香通灵性,常伴名山化彩衣”。和尚用手一指山门,笑答:“门在三千空灵界,接引众生坐莲花。” 乾隆一听来了兴致,随口吟道;“身在红尘”,和尚马上作答:“心系青山” , “对的不错”,乾隆接着又说:“扫除烦恼须无我”,和尚再对:“各有因缘莫羡人。”
就这样,他们三人不知不觉来到了一道茶棚,落座于茶亭小憩。这时,但见一轮新月,斜挂东山,乾隆端了端茶碗,说道:“掬水月在手”,和尚一听,随手拨了一下伸进亭内的栗树枝,答道:“弄花香满衣。”“好联!”乾隆想不到一位山僧才思竟是这般敏捷,暗暗有些吃惊,但他自恃才高,怎能败在和尚手里?于是又说:“心空明月来禅院”,和尚沉吟片刻,答道:“绿净清风扫寺门。”
三人来到了二道茶棚,这时,太监来福见山路蜿蜒,就问:“法师,到山顶还有多远?”和尚一指上方,笑着说:“登山不必问山高,认准前方路一条。双腿迈开坚定走,须臾身在碧云霄。”“好个须臾身在碧云霄,咱们走! "乾隆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当他们来到三道茶棚时,只见牌楼敝开,灰朦朦的天空框于门内,于是乾隆说:“空洞洞天”,和尚转过身,见三屯营城,万家灯火,人声不绝,答:“活泼泼地”。“真是妙对!”乾隆高声说道。
当他们来到山顶时,只见夜空如洗,群星闪烁,乾隆又说:“上观碧落星辰近”,和尚但见山下云霭迷朦,人声渐远,作答:“下视红尘世界遥”。这时,一只小虫突然扑到太监来福的衣襟上,吓他一跳,他“叭”地一下将它打死。和尚一见,双手和十,连声说:“罪过,罪过”。来福笑说:“打死一条虫子,区区小事,何罪之有?”和尚低口吟道:“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说完,用眼盯着乾隆,乾隆一时还真不知如何作答,只好说:“来福,回去以后,你要买几尾鱼去放生,在菩萨面前敬香请罪。”“这位施主说得是”,和尚笑了笑:“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好!”朝中大臣饱学之士大有人在,但他从来没服过谁,但乾隆今天真有些佩服这位和尚的学识了。
这时,天近午夜,月上中天,乾隆说:“法师,你可知我们从哪里来?”和尚看了看乾隆,说:“看施主是从海上来。”“此言何意?”乾隆不解。和尚笑了笑,没有回答。“那你也和我们一起去海上吧,远比这地方好得多。”来福小声说。和尚笑道:“多谢美意,贫僧只是野鹤一只,去不得海上。”“哦,即是这样,我等告辞,改日再来讨扰法师。”说完主仆二人下山而去。太监来福不明其意,边走边问:“正是兴起,怎么走了?”乾隆小声说:“这和尚是一位高僧,他已知道了我们的身份了,还是早走为好。”说完,主仆二人下山而去。
事隔数日,乾隆又想起了景忠山的持心和尚,还想和他联对一番,于是专门命太监阿福到了景忠山,请持心和尚到京,但小和尚说:“持心师傅云游去了,但走时留下这封信,请您转交你家主人。”
回到京里,乾隆将信拆开,看后连连称赞:“真乃世外高人也!”原来,上面写着十个字:“海为龙世界,云为鹤家乡!”
第2个回答  2018-02-25
60年前,乐山乌尤寺客房门上的对联:本无外贼唯防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各有因缘莫羡人"这句话的出处是哪?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原句为:欲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译文:想要去除烦恼就要先忘我,各人有各人的缘分和机会,不必羡慕别人。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记也有记载:过润州,见僧壁对联云:“要除烦恼须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译文:路过润州,看见僧壁上有一对联写着:“要除烦恼...

各有因缘莫羡人 这句话的出处。
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欲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原文:与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指遇事超脱一些,不老想着自己,就能去掉烦恼;世上的人,各有各的机缘,不要羡慕别人。人若要是没有烦恼,那必须使自己对物质等一切的欲望,杂想都消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姻缘,别人的姻缘好,...

各有因缘莫羡人求原诗
各有因缘莫羡人求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寄微之》。《寄微之》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诗中白居易表达了对于人生际遇的深刻理解和宽容态度。他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独特的因缘和际遇,不必过分羡慕他人的成功和幸福。白居易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体现了他对于友谊的珍视和对...

各有因缘莫羡人求原诗
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记:过润州,见僧壁对联云:“要除烦恼须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又作“欲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清·金缨《格言联璧》)。

各有因缘莫羡人这句话的出处是哪?
它出自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中的《意中缘》一剧。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和机遇,不需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在古人看来,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独特的,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际遇。因此,没有必要去嫉妒或羡慕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扫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鲁放(巴山松)的《人生语灯》第二十七篇:伏枥·守静中有:举世尽从愁里老,越不聪明越快活。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辛好作人。“各有姻缘莫羡人”这句应该是后来人改写的

欲无后悔先修己各有前因羡慕人的相似诗句
各有前因莫羡人。出自清金缨格言联璧,原句为,欲除烦恼先忘我,各有因缘莫羡人,译文,想要去除烦恼就要先忘我,各人有各人的缘分和机会,不必羡慕别人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记也有记载,过润州,见僧壁对联云,要除烦恼须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

扫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出自哪里
鲁放(巴山松)的《人生语灯》第二十七篇:伏枥·守静中有:举世尽从愁里老,越不聪明越快活.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辛好作人.“各有姻缘莫羡人”这句应该是后来人改写的

金庸经典语录
【2】:各有因缘莫羡人。 ——金庸 《笑傲江湖》 【3】: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金庸 《书剑恩仇录》 【4】:那都是很好很好的,我却偏偏不喜欢... ——金庸 《白马啸西风》 【5】: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金庸 《书剑恩仇录》 【6】:红颜弹指老...

金庸:“各有因缘,莫羡人”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笑傲江湖》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笑傲江湖》话虽是这般说,可是烦恼之来,岂是轻易摆脱得了的?倘若情丝一斩便断,那也算不得是情丝了。——《雪山飞狐》我走过山的时候山不说话,我路过海的时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