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落英】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如题所述

苏轼是主观臆断的人,
王安石曾用“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真见到了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常见的菊花是不落英的,但也有落英菊花。苏东坡的错误在于他只凭日常所见就断定菊花都是不落英的,即他的认识受到了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使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启发
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和相对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过程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秋菊落英
宋仁宗时,22岁的苏轼中了进士后,即以诗词文章知名于世。
②有一年秋天,苏轼到丞相府去拜望王安石。偶见王安石的《残菊》诗,只写了开头两句,墨迹尚未全干。苏轼边看边念: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③苏轼念完后,暗自想到:王荆公这首诗太不真实了,菊花其性属火,深秋开放,最耐严霜。它与春天开花的桃、李不同,只会在枝上枯萎,绝不会被西风吹落,更不会花落满地,一片金黄。诗中说,“残菊飘零满地金”,岂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吗?想到这里,苏轼诗兴勃发每就提笔毒暑妻季慧鲍后面续王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
④又一年重九佳节,好友陈季常来看苏轼,苏轼十分高兴,便邀陈季常同往后园赏菊。但见秋菊盛开,景象万千。苏轼触景生悔,便与陈季常谈起王安君的《残菊》诗:“王荆公说,残菊飘零满地金,这菊花不比春花,只会在枝头枯萎,哪会落瓣呢?”
⑤话刚说完,突然刮来一阵大风,盛开的菊花纷纷落地,霎时,满园都是飘落的菊瓣,一片金黄。苏轼看得目瞪口呆,方才明白“残菊飘零满地金”确是事实;自己学识不广,批评王安石是批评错了。从此路后,他就注意仔细观察生活,时缸己未弄清楚的事物,绝不随便写入诗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