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实施面临什么问题

新会计准则实施面临什么问题

  1.职业化水平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
  我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相对偏低,会计职业管理是由财政部来具体负责的,我国的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也是由财政部会计司来负责制定、颁布和解释。会计人员的一切会计活动只能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所以无论是会计执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还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差距较大。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中许多业务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具体准则的许多硬性规定使会计人员在实际会计处理中很难合理、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其职业判断能力,这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削弱会计准则的效率性。

  2.高度统一性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
  我国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均为财政部制定和颁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我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以集权的等级管理结构维系政治、经济与人际关系,反映到会计准则中,要求不同企业都要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给企业留下因地制宜进行会计处理的余地较少。而企业在处理具体经济业务时会遵循博弈原则,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甚至会扭曲具体准则。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中比比皆是,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来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会计准则的高度统一,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会计准则的效率性。比如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借款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等业务的选择及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范围的规定等,就可能影响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
  3.稳健性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
  会计人员偏好稳健还是乐观,不仅会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且对会计准则执行时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更加明显。亘古以来,国人信奉的“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观念,均反映出国人偏好稳健而非乐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时,稳健性原则是与我国的文化特征相呼应的。在执行会计准则时,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低估资产和收益,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降低了新准则实施的效率性。比如《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列入无形资产成本。其实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在实际操作时是很难划分的,企业基于稳健角度考虑,全部作为研究阶段支出列入期间费用,为以后的盈利埋下伏笔。所以这种稳健原则对实施新准则的效率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透明性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
  中华文化较为含蓄、神秘,而且束缚较多。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表现最为明显,我国新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事项较少甚至没有。比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融资租赁的确认标准共有五项,只要满足其中一项或数项标准即可确认,而不是同时满足。这样一来,企业在确定一项业务是经营租赁还是融资租赁时,通过改变租赁期限或租金的支付等租赁合同条款就能调整租赁业务的性质,从而改变了一些相关的财务指标。融资租赁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长期负债,而经营租赁业务则没有。我国具体准则对经营租赁的披露没有要求(承租人),如果企业有意隐瞒,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不加以披露,投资者、债权人在决策时就会被误导。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