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父母为我们做的一件小事,准确的动作描写,感情的自然流露

如题所述

我的父亲母亲

回家,看望父母,于我,是一种责任。

抽屉里,母亲至今保存着父亲年轻时的一张“准考证”,照片上父亲留着“时兴”的小分头,涂着照片上的腮红,很精神,母亲每次拿出给我们看,脸上都洋溢一丝难掩的欣喜。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没能参加高中学习,18岁开始“当家”,也开始在村里当“大队干部”,当过民兵连长,还是村里的文艺宣传队骨干,却因为他舅舅是“四类分子”,一直没能入党,这成为父亲此生最大的遗憾。

母亲在生产队时期就跟男劳力一样每天挣10个工分,父亲其时在乡里农场工作,是“挣工资”的人,因为缺少家庭劳力,每年底生产队“分红”,都要倒贴给队里100多块钱。土地承包到户,母亲仍然是主要劳作者。我曾好多年搞不明白父母那种对土地的亲近和迷恋,地里活计近乎痴迷般地认真,耙地不许有土坷垃块,收玉米、黄豆掉在地下每一粒都要捡回去,去地里干活总要带着包袱或背筐,以便回来时捎回来点猪草或柴禾。正月初五,农村叫“无穷日”,家家放鞭炮“崩穷”,而父亲却解释说这叫“五庆日”,是表示五天一次庆祝,又叫“破五”,是春天开始破土春耕的意思,然后,我跟弟弟只好脱下新衣裳极不情愿拖着四齿耙跟着母亲去给麦田“破五”。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小雪不出菜,别把天来怪。”父亲算不得文化人,却记得许多的“老话说”。跟着父母在地里劳作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训导”的过程。母亲的教导更加直接,我跟弟弟做不好干脆让一边呆着去,当然免不得一通“教训”。如今是“教训”少了,但仍喜欢事事亲为,上星期回家想帮母亲擀面条,却嫌擀的不匀让我一边呆着去。父亲很少生气的样子,母亲“管教”我们多,经常是做不好或偷懒就是一通责骂,这好像跟“严父慈母”的传统不太相应呵。

很多年里,父母是为自己两个儿子骄傲的,虽然都没啥大的出息,却也从没让两位老人费心累神,到记得考学时期很多次半夜里,父亲起夜,一次次催促我早点睡觉。想来那时候我并不觉得艰苦,因为母亲比我睡得更晚起得更早,除了地里活,还帮小服装厂做些钉扣子之类的“来料加工”,冬天的大早,不知啥时候母亲已经起床,坐在缝纫机前做活,我披件棉袄站在窗外背英语,窗台上一盏荧光台灯轻轻地嗡嗡着。父母基本没督促过我跟弟弟的学习,却记得有次父亲要听我背英语,而他根本不懂英语,却翻看着书上的图画,我就背出单词,听我回答十分流利,父亲便很满意的样子。父母都不是心量大的人,有点心事就睡不着觉。初中毕业我未成考上高一级学校,按父亲意思准备找点活以补贴家用,开学时却收到老师写来条子,让几个“有潜力可挖”的学生参加复读,母亲一句“去上吧,我们喝粥也要供着你。”每次想起,都让我泪流满面。

第二年,弟弟初中毕业,成绩与我相若,看别人家都“发展经济”,而我当时刚考出“农门”仍在求学,弟弟便没有复读,去家具厂打工了,这成为父亲跟我一生的歉疚。

父母一生都在折腾“房子”,跟中国千千万万农民一样,建好房是农村人一生最大的“功绩”。从半坯半砖到卧砖到顶,从平房到楼房,从小院落到新民居,房子,曾让父母操碎了心累弯了腰增添了许多白发。如今听说要城中村改造了,整齐的两院落楼房要拆除,这回父母却再不必操劳,只等安心住上有暖气上下水卫生间的房子,再不用生炉子烤火烧土暖气了。

如今,省城大规模扩张,土地收归集体,可闲不下来的父母在村边闲弃地开辟了一块小菜地,一畦萝卜两株黄瓜几架豆角,健壮的大葱碧绿的蒜薹紫黑的茄子红红的辣椒西红柿,头一回到小菜地,哇!这不就是网上正流行的“偷菜”游戏现实版嘛。父母当然不知啥叫“偷菜”,吃不完的菜不用人来偷就主动送了乡邻。我说你们日常吃点菜还不如菜种子钱多,图个啥?母亲说闲着也是闲着,有地不种可惜了。

母亲喜欢唠叨,却从不喜欢去邻居家串门说“闲话”。唠叨内容无非就是孩子们早晨不起床晚上不睡觉干活不认真吃饭不用心,两个儿子当然早已成了“哼、哈”二将,没进耳朵就溜跑了。闺女那次跟我们说:“到奶奶家住可不敢睡懒觉,天不明就喊着起床呢。”闺女跟侄子每次从学校回来,父亲总要盯着脸相面,说小子的头发该理了,说丫头在学校伙食不好么,脸又瘦了。闺女一听马上惊喜:“真的吗?”比小时候得了100分还高兴。

父母从来不吵架,却很少观点一致过。往往是大事母亲从来 不插嘴,杂小琐事父亲一看争不过母亲马上就说行行行。但在省吃俭用方面两人却高度一致。这两年种小菜地,日常便很少买菜,过上了真正的“低碳”生活,母亲说,吃生菜连长期的便秘都治好了呢。有次老婆偷偷告诉我,回家打开衣橱,竟然一橱子衣服,全是新的,却总不见两人穿,大概这几年没啥负担了,有钱买衣服了,然而可笑的是,所有衣服差不多全是一种式样一种颜色。我便解释,老年人思维比较固定,审美比较单一吧。

参加工作后,我便离开父母开始独立奋斗,后来又在县城安了家,离村子几十里地,为回家方便,父母送我们一辆小摩托车,说来很神奇的事,结婚十多年,我们竟然没蒸过馒头,也从不外边买,每次回家,总是大包小包装不下了才能走,冰箱里总是塞满了父母给的馒头蔬菜,父母说,自家的麦子磨的面蒸的馒头好吃。而大包小包带来的东西,竟然包括了送给对门邻居的蔬菜、围裙。可有一年,我竟然因为“工作忙”而360天没有回家,想到现在闺女住校没几天老婆就念叨,父母的牵挂不知又添几多白发。

回家,看望父母,是最大的理由。

毕竟,孝,是这世上最不能等的事。

               2010年12月13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05
写作文?随便编一个 文笔在好一点就行了
第2个回答  2014-10-04
仿写?仿什么来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