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为妈妈做家务
今年暑假,老师留了一个个特殊的作业--------就是体验父母的工作生活。说的也是放暑假了,自然不能让自己闲下来。慢慢地,习惯地做一些家务事,为爸爸妈妈分担分担。我给妈妈说了我这项作业,妈妈也说你们老师的想法很好 嘛!我就给你安盘工作!而且不要只有一次,你们就是老师一留作业就正经了,平常就不干了。这次你要给我坚持一个暑假。
一开始是拖地,用拖把拖两下就行了。妈妈觉得这个工作没什么份量,我便多了一份工作——洗碗。我还会在厨房里露两手,我还会主动地给爸爸妈妈洗洗脚。
我最喜欢洗碗。刚出锅的食物摆放在盘子上是美味,而我们吃完饭后,剩菜剩饭堆积在水池里,就是残渣了。第二天洗碗时,有可能是不适应吧,剩菜的味道特别难闻。为此我戴着塑胶手套洗碗,盘子上都是油渍。还有一些剩菜懒懒地“躺”在盘子上,丢到垃圾桶后,这种味道使人忍不住捂着鼻子。我只是盼着,快点洗,表面上看着干净,就行了。我怀着这样的不情愿的心情,冲一两次水,就洗完了。慢慢地,我接受了这种味道,不觉得难闻了。我洗碗的时候也不要手套了。我只是想象着是给碗和盘子们洗澡,洗去它们身上的污渍,换上崭新干净的面貌。
平常我见妈妈做饭,我的手也痒痒了。我就对妈妈说:“今天我来帮你做饭吧!”说完,把袖子挽起来洗手。我先把米倒在一个小碗里,再把它倒进锅里,把水笼头拧开,接上一小半儿,开始用手淘米,像这样洗了三遍,把水倒了以后,再接到让水没过米一公分左右,把米端到火上,把火开到最小。在这个时间,我就开始做菜了,做什么呢?对了,就做鱼香肉丝吧!妈妈帮我把胡萝卜和青笋准备好,还帮我找了一把小点儿的刀,我就开始切胡萝卜,先把它切成片,再把胡萝卜片两片两片地切成丝儿,青笋和肉丝也是这样切的,但是肉丝切的时候有点儿难切,全准备好以后,就该做了,我先打开火把锅里的水烧干了以后,把油倒上一点,再把酱放进去,翻炒两下,再把肉丝放进去,炒了两下,一不小心,我的手就碰到锅了,我立刻疼得叫了起来,妈妈赶紧接过铲子,让我用凉水冲手,我想:做饭这件事看起来挺平常做起来也不容易呀!
这让我想起上周发生的一件事……
上周星期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就吃完晚餐,累了一天的妈妈按照原计划开始洗碗了。于是,我下定决心今天就实现这个愿望。正当妈妈还在涮牙的时候,我早早就给她准备了一盆饱含浓浓爱心的热水,悄悄地走到妈妈的面前,高兴地说:“妈妈,今天让我给你洗脚,尽我的孝心”。妈妈听后感到十分茫然,说道:“女儿你今天怎么突然长大了,学会孝敬父母了”。我说:“妈妈,这是在学校老师教育的结果呀,以前你帮我做了很多的事情,今天该我回报你了”。妈妈听后笑逐颜开,笑嘻嘻地说道:“女儿,有这份孝心妈妈就知足了,你还是想办法把学习搞好,那才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我说:“不行,今天我必须要给你亲自洗脚”。妈妈见我态度十分强硬,只好顺从了。我放下水盆,将手伸进水里,度量水的温度看是否适合洗脚,感觉有点热,我就加了些凉水。然后帮她脱掉袜子,开始“工作”了。从脚前至脚后,从脚背到脚底,我轻轻地搓着她的脚,发现她的脚底有厚厚的脚茧,我知道她是为我操劳过度成形成的,我更加敬慕我的妈妈了。不一会工夫,我把她的脚洗得干干净净,妈妈会心一笑,“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幸福了”。我立即回答:“妈妈,我长大了,我会为你做更多更多的事情。”
在这个假期,做了许多家务事,证明我长大了,我学会了做家务事。虽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但能为妈妈做家务,我心里还是甜滋滋的。O(∩_∩)O哈哈~
加油!
书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它使人类的知识文化不断积累、发展,使无知的人变得博学 多才;也正是它,不断充实我的 头脑,给我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和希望。甚至还不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我已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很小的时候,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喜欢听妈妈拿着故事书为我讲故事。与别人不同的是, 对于每个故事,我总要听上三、四遍才肯罢休。在幼儿园里,老师无意中发现我会讲故事 ,就拿出一本故事书让我念给小朋友们。正当老师为我能认识那么多字而惊异时,她忽然发 现我竟然把书拿倒了,直瞪着眼睛在那里读。原来,这些故事我早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听熟 ”而“成诵”了。随着认字的增多,我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啊!每当我独处一 室,在可口的食品的伴随之下沉醉于佳作之中,忘情于纸页之间的时候,那种快乐,在当时 是其它任何一种感觉也无法比拟的。�
我陶醉于文学殿堂之中。从《三百六十五个夜》到《安徒生童话》,那么多动人的故 事和善良的形象共同塑造了我单纯而乐观的性格,从《红岩》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 那千百次顽强的拼搏中,从那无数钢铁般的战士身上,我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 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三毛”的遭遇让我更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头悬梁,锥刺股” 的典故则时刻鞭策着我前进。�
渐渐地,我的兴趣转向了科学读物。从我接触到的第一套知识丛书《十万个为什么》中,我 不知解开了多少心底的迷,见识到多少新鲜的知识,接下来读到的《百科全书》、《趣味物理》等等,无一不令我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应该说,如果没有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如饥似 渴的阅读,我今天决不会对自然科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书,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它给我知识,给我力量。今天,我在书山学海中遨游,明天,我 将用知识去创造生活。这一切,怎能不说是书的恩赐?——这就是我和书的事故。书,一个多么简单而又平凡的眼啊!但是,它却在我心目中占着特高的地位。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书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涟漪着,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捧起一本本包着书皮的书时,心里又不禁想起了往事……书,对于我又是多么重要的啊!如果我认定生命排第一,那么,书肯定是仅次于生命一—排名老二了。我曾经为书哭过,为书伤心过,那也许就是我对书的依恋。每当看着一本本书“退休”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悲痛,那好比是把我的肉挖去了一半。我把书小心翼翼地藏进书柜里,我不忍心挖出自己的肉呢?
从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她与我有缘。”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她,试图了解她,时间不长,渐渐发觉,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她。 也许是厌倦了苦燥无味的ABC,也许是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4,我一次又一次地约她出来,从她那泛着清香的扉页中,走向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 不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为功利,不为分数,不为文凭,不为学历,只为心中那份渴望,只为心中那片怡人的“绿地”。
她的知识是那样的广阔无垠,她的话语是那样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样地温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冻的心田,她的双手是那样的温柔,好像能抚平人世间所有的伤口…… 当我因失败而痛苦迷惘时,她总这样对我说:“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罢了;当你要战胜外来敌人时,首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无数纯洁的心灵。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坐公交汽车去姥姥家给姥姥过生日,我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就看见一个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我心理想:我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呢?如果让了,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摔着怎么办。我心理就像有一个小天使和小恶魔一样: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恶魔说:“别听她的,万一让了座,别人说你出风头怎么办?再说了,坐这儿多舒服呀。”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老师上课时不是经常说要尊敬长辈吗?”“不让!”“让!”“不让!”“让!”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在校园里拾到了5元钱,我便交给了老师,老师夸我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虽然只是5元钱,但是,它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记……想到这儿,我便鼓起勇气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吧老奶奶感激的对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我决定以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汇成的一个个心灵,它们照亮起未来迷茫的路,未来属于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中国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
有一次,我到超市买东西,结账时,计算机出现了问题,食品的价格没有出现在小票上,只需我付牙膏的2.8元钱,我毫不犹豫地对服务员提了出来,收取了我的食品的费用。走出超市,我异常兴奋,道德竟是这么一般美好的感觉。
在路上,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屹立”在路中间,差点扎破我的轮胎,我没有抱怨,只是走下车去,捡起那枚螺丝钉,把它远远地抛远方……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
在春天,道德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闪耀着夺人眼球金光;夏天,道德是遍布池塘荷花,让人丝丝凉爽;秋天,道德是菊花,绽放它美丽的花瓣,让人尽情的感受道德带来的那份高尚;冬天,道德化作腊梅花,屹立寒风大雪中……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8月4号,暑假第二周的周三,父亲带着我去华辰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该片的首映式据不完全统计就高出《阿凡达》20万的票房收入。
走进放映厅之前,就听到旁边的观众说“听说这片子很感人”“我今天就是来哭个痛快的”……,我便对这部影片很感兴趣,也想知道我会有怎样的反应!
片子刚开头,就出现了其他电影、电视剧中没有的安排——没有片头曲!这不是拍大地震吗?也对,汶川大地震默哀三分钟,电影“大地震”也就不应该有音乐了!
电影开始的铺垫我还有些没看明白——这是地震前还是地震后啊?要是震前,蜻蜓、鱼等动物怎会惊慌失措四处乱窜?要是震后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悠闲自在地开车呢?随着时间推移,黑夜的场景开始展开,导演营造的气氛让我意识到就要地震了,刚才那些混乱的场景是大自然的精灵们表现出的地震前兆!
时间推移到傍晚的时候,冯小刚导演安排了一段生活中的细节片段,元妮给两个孩子分一个西红柿,听父亲说,那个年代家里买一个西红柿是普通人家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状态。不公平的分配让姐姐方登很不满,妈妈答应她“明天买给你!”随着天黑了,元妮夫妻俩因为天气异常的热,睡不着觉,就下楼修理卡车。又过了一会儿,他们双双钻进车厢里。这时,天空中出现了极光,大地开始摇动,两个人将头伸出来,看到随着极光的消退,建筑物开始摇晃,石块开始掉落,地震了!元妮一声大喊,“孩子!”向家的方向跑去!家里的方达、方登也从梦中被惊醒,方登趴在窗口向下看,元妮夫妻俩往楼里冲。而父亲力气大,先冲进了楼里,这时,地面上出现了一米宽的裂缝,接着住宅楼不堪重负——崩塌了!父亲当即被砸死,方达、方登被埋在了同一块预制板下,两人各守一边。由于没有先进的工具,现场只能用铁棍子撬,但是撬起了这头,那头压着的孩子就难活了!帮忙的邻居问元妮,救谁?痛苦的心理挣扎后,她说:“救弟弟!”结果大家把没有生命气息的方登搬上了运尸车。元妮抱着断臂的方达去找医疗队,大雨里方登也醒过来了,看到了躺在身边的父亲,木然地站起来,缓缓走入人流中,救援的解放军战士抱起了她,当做孤儿带到了收容中心。一对没有生育的军人夫妻来到了孩子们当中,领走了漂亮的方登。一路到家,精神肉体都遭遇重创的方登都没有说话。几天后,领她去上学,登记姓名的时候,她的养父才第一次听到她说话,她给自己起个名字——王登。
时间推移到1986年,方登在梦中回忆起父母亲和弟弟在小时候骑自行车的情景,惊醒后,养父母以为她高考前紧张,也没多说。高考志愿,方登报了医科。而那边方达学习很不好,并且常常旷课,最后甚至没参加高考。高考一结束,姐弟俩个都到了杭州,姐姐在杭州医学院上学,弟弟围绕着西湖旅游干个体。不过,姐弟俩个始终没有见面。有一年暑假,方登的养父来学校看她,敲门一直无人应答,好久方登开门,窗帘拉着,屋里还坐着个研究生,后来他找个借口离开了。养父告诉方登,养母病重了,在医院里想看她一眼,她已经有两个暑假没回家了。养父母的爱让她顿悟,方登守候着养母离世,开学15天后才回到学校。再遇到她的男朋友,她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他,可是他不想为此放弃学业,而她又不想放弃生命,于是选择了做单身妈妈,并与所有过去割断了联系。
镜头再转,方登带着女儿在一户人家做家教,意味着她独自守护着女儿点点慢慢长大。同样孤独地还有她的养父和她的生母,一个不知道她怎样活着,另一个不知道她还活着!渐渐影片的主题暴露出来,大地震带来的精神上的余震绵延不绝,每一波都有着更震撼地冲击力——从方登幼小心灵萌生的对亲人的无法原谅,到长大后倔强地用偏激的眼光看待生活!
方登不仅在精神上逃避过去,还在地域上远远地逃到了加拿大。然而她永远无法逃离她的根,还有生她养她的亲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次震到了远在西半球的她!在丈夫的支持下,她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并在废墟中被一个母亲深深感动——她为了减少救援人员的牺牲,锯断了女儿的腿,告诉方登对不起女儿,只有让她长大后恨我了!后来方登在救援队遇到了方达,并一起回唐山去见元妮。
母女相见的瞬间影片达到高潮,元妮准备好了三十多年前答应买给女儿的西红柿,并长跪不起,原本以为阴阳两隔的意外相见让两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救赎!影片的结尾是一家人来到了墓地,方登的墓碑下埋着大地震时还是崭新的小书包,亲人的爱让这一家人从身体到精神都得到了团聚,影片在主题充分展现后悠悠地结束!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更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而且这个意义才更加深远。
《八女投江》观后感
八女英灵,永垂不朽,八位女战士面对生死抉择,毅然选择了投河,表现了他们宁可牺牲也不当俘虏的崇高精神。他们是不愿战友为了自己而牺牲在敌人的枪下,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活着冲出包围圈,他们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八个女战士用生命换来了部队的安全,他们的壮举让敌人感到惊讶,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宁死不屈的,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了不起的中国人!中国有数不清的抗日英雄,其中很多是无名英雄,他们都视死如归、坚强不屈。
八女英灵,永垂不朽!"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上有着用金字刻的她们八人的名字,后面注着她们的民族以及
参考资料:观后感多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