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老子四个典故 观水悟道 夜观天象 齿亡舌存 以及老子八十探望婴孩四个典故!谢谢!

如题所述

观水悟道 是孔子 不是老子!!
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流那么浩大,普遍地对待各种生物却不有意去做什么,好象是得道的样子;在它流淌的时候,有低洼的地方就向低洼的地方 流,到该拐弯的地方就拐弯,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似乎很合乎道义;它汹涌流淌却从不枯竭,似乎很符合大道;如果一旦决口而能出 ,它就会自然而迅速地做出反应,奔赴极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好象是非常勇猛;把它倒进器具里面,必然很平,好象非常有法度;一旦装满了器具就不再贪求,似乎很公正;柔顺而无所不到,好象非常明察;万物从其中一出一入,就能变得新鲜而干净,好象非常善于教化;它哪怕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曲折也要向东流,好象非常有志向。”
夜观天象 没有典故!
齿亡舌存
发音 chǐ wáng shé cún
释义 亡:脱落,不存在。牙齿都掉了,舌头还存在。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柔软的常能保全。
出处 汉·刘向《说苑·敬慎》:“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翻译:春秋时,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老师常枞病重了。老子前去看望他,问道:“先生病得如此重,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吗?”常枞说:“就是你不问,我也要说了。”
他对老子说:“经过故乡要下车,你记住了吗?”老子回答:“经过故乡下车,就是要我们不忘旧。”常枞说:“对呀。”又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你懂吗?”老子说:“看到乔木迎上去,就是让我们要够老。”常枞说:“是这样的。”
然后,他又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当然还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早就没有了。”常枞又问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子回答说:“那舌头所以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是柔软的吗?牙齿的不存在,岂不是因为它是刚硬的吗?”
常枞说:“好啊!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尽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告诉你的呢?” 。。。
【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要柔,有的时候要刚,有的时候则要刚柔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说只有柔才好,刚都不行,反之亦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3

第一章白话文:

道是所有事物的运行规律,这个运行规律人类是可以探索并按照它去生活的;这个运行规律非常重要。事物的本质德性用名字表现出来,这个本质德性人类是可以根据他的不同性质分别认识的,名字表示的本质德性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大道的运行规律是在没有产生以前称“空无 没有”阶段,这个“无”的本质其实是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内部已经开始运作了。也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孕育新生事物的过程。一旦条件成熟,孕育完成就产生延续性新生事物,就是我们认为的“有”,这个“有”的本质其实是:所有事物都是由他们的母体产生以后的结果。因为这个运行规律,我们就应该经常保持没有太多的欲望,把人体能量节省下来,让能量在体内转化,这样我们可以观察、感觉人体能量在体内转化的奇妙反应;如果经常有这样那样的欲望,能量都转化成劳动 工作 学习以及娱乐了,我们观察到的就是平常的人的生老病死的表象变化。(徼:jiao意边沿,边界)“常无欲”和“常有欲”这两个意识行为同时出现在人的大脑意识之中,只是他们的本质德性完全相反(无欲是养生;有欲是消耗)。我们同时称他们为玄妙的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玄妙是伴随人类整个过程的玄妙科学,也是最玄妙的科学,也是符合所有事物运行规律的科学。因此称玄之又玄。这个事物共同遵循的运行规律是所有玄妙的总门径,不管是物理、化学、事和物以及是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者是已知世界、未知世界,宏观的有形世界、微观的无形世界,都遵循这个万能的运行规律。因此,自然界所有事物的玄妙问题都可以运用道的这个运行规律加以解释的,因此都在道的这个“众妙之门”中。

参考资料:老子抱一

第2个回答  2012-07-28
我认为。孔子观水悟道 应该是问礼于老子之后,因孔子问礼于老子后,二人相别时,老子曾指滔滔黄河水教育孔子说,汝何不学习水德,孔子惊愕:“水有何德?”老子说出大概道德经第8篇的经典。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孔子恍然大悟。辞老子而去,之后孔子逢水必观。是也。可以找下8章译文便知其中之意。孔子一生问礼于老子数次。获益良多。
另外有一处疑惑,
老子说:“看到乔木迎上去,就是让我们要够老。”常枞说:“是这样的。”
这里面我觉得应该是 看到乔木迎上去,就是让我们敬老,而不是够老。个人愚见。仅参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