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百姓生活发生巨大变迁的表现

如题所述

简而言之,住房问题、从骑自行车到现在的小车,从平楼到现在的高楼大厦,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以下是摘自和平网站——

百姓购物场所变化见证生活变迁

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唯一印象是2004年央视春晚《粮票的故事》,但凭粮票、油票、布票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却是老一代不能忘怀的记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普通中国人经历了从到供销社“凭票购物”到超市选购,再到网络“淘宝”的消费经历,而这60年里人们购物场所的变化也见证了随着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百姓生活的变迁。

“供销社曾是‘牛’单位”

“现在的基层供销社已经‘没落’了,原来的店面基本上都承包给了私人,主要经营一些农资产品,像化肥、农药之类的。不过刚解放那会,供销社可是‘牛’单位。”山东省临沭县县委宣传部的史佩升说。

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这样共同的记忆,吃饭要有粮票,买油要有油票,穿衣要有布票,这些票据成了“第二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这些票据其实比钱更有用,因为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家住济南市市中区的徐胜富告诉记者。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生活必需品进行统购统销,农民要想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需要凭票购买而且只能通过供销社,供销社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牛”单位。“当时就盼着能认识供销社的职员,这样就可以早些知道一些走俏的东西什么时候到货,就不用去排长队了。供销社职员、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在当时都是很吃香的职业。”徐胜富说。

“那几年的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头分配,每人每月30斤粮票,其中30%还是粗粮,当时就是一些玉米面之类的;每人每年1丈布,物资紧缺的那几年只有3尺;当时的煤油、碱和白糖都特别紧张,一个季度每个人才分1斤白糖,可不就是希望能认识供销社的人,能早点买到家里急用的东西。”家住甘肃省泾川县的王新年说。

王新年说,就是到了1985年、1986年的时候,虽然一些生活必需品不那么紧张了,但是像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这些东西还是稀罕物。“家里那台14英寸黄河电视机还是我哥哥从陕西的厂家买回来的。”

参考资料:和平网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2
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在:鼓起来的“钱袋子”、多起来的私家车、低下来的恩格尔系数、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长起来的人均寿命、大起来的住房、快起来的通讯方式;
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在: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读书看报、影视歌舞、运动健身、休闲旅游……等。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粮食可以随便吃了,剩饭可以随便倒了。
衣服破了不用再补了,一次就可以更新了。
喊着口号人民做主了,政府让人民更痛苦了。
中央媒体说百姓都富了,反倒日子比以前更难过了。
国家终于与世界接轨了,可人民与政府却越轨了。
愚民的政策不好使了,因为人民在觉醒了。
第2个回答  2010-11-12
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在:鼓起来的“钱袋子”、多起来的私家车、低下来的恩格尔系数、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长起来的人均寿命、大起来的住房、快起来的通讯方式;
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在: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读书看报、影视歌舞、运动健身、休闲旅游……等。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3个回答  2010-11-12
钱包鼓了 不过有吊用 现在的100不值以前的1毛
第4个回答  2010-11-25
请看:29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