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驳论文

如题所述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之前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1000年前的夜晚,全世界都是一片漆黑、安静,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通明、车水马龙;1000年前欧洲最大的城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的规模都不过万人,而中国的首都已有150万人;1000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125万吨,而公元1788年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7.6万吨。

1000年前的中国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先进,遥遥领先于世界。罗兹·墨菲在其《亚州史》中这样描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有由运河及通航河道形成的巨大水路交通网……期票、信用证以及官方大量发行的纸币适应了商业的发展……东南沿海港口繁荣起来,出现了大量外国居民……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当时,中国人已懂得用高科技换取原材料和资源,宋朝人把泥土烧成精美的瓷器,只用泥土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财宝。西方最富裕地方的意大利威尼斯人在见到中国船后则忍不住感慨:“中国的商船是人们能够想象出的最大的船只,有的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这些船不仅拥有精确得近乎奇迹般的航线图,而且,它们还拥有几何学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还有那些熟练运用天然磁石的人,通过它,他们可以找到通往陆上世界尽头的路。”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后说,“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然而,中国这个“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的国度,从明末清初开始,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

在近代科技方面,中国人创造力的表现开始令人失望。尤其是具有重大意义、对经济发展全局产生影响的原始创新,我们不仅落后,而是差得很远。直到20世纪,全世界100项广泛地造福人类并已形成巨大产业的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如塑料、无线电报、广播电台、集成电路、计算机、互联网、超音速客机、抗生素、人造卫星、核反应堆等重大发明,都100%是外国人的首创,没有一项是中国人首先创造或完成的。而由外国人首先完成的这些科技成就,已经成为今天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

新世纪伊始,中国工程院曾组织“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的推选活动,由近百名院士推选出的我国近100年中最重大的工程技术成就共计25项。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两弹一星”、“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其余依次是石油、农作物增产、传染病防治、电气化与轻工纺织和采煤等。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将中国的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与国际上的加以对比,除了“汉字处理与印刷革命”,其余的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都称不上“原始性创新”。而且,这些项目我们至今仍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

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但是,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产生在英国,于是中国迅速由领跑者变成了落伍者。为何在古代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跑?为何中国人的创造力令人费解的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这些谜团引发很多人寻找答案。

古代中国缺乏宜于科学进一步成长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古代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坚信五行相克相生,其思维方式是循环的,很少有人去“推寻原理”。因而中国古代的许多科学理论,只有概念没有分析,只有结论而没有因果逻辑,只能形成零散、没有系统理论的经验知识,各门学科及各类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差,因而也无法用数学演绎的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中国极端实用的小农经济价值观,与之相应导致了古代中国科学的实用取向和价值观。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实用性的,天、农、医、数四大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大都来源于实际需要,如天文学偏重于用天象去说明封建制度和编写修订历法。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因此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够用就行,以致于古代中国“有技术而无科学”。

科举制度扼杀了中国人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古代的技术发明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依靠的是为数众多的人的经验和偶然的发现,此时人口数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的是科学实验,此时人口数量不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以经验为基础的技术发明而言,人口规模是技术发明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历史上中国人多,使得中国能够在技术发明上一度领先于西方世界。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提供的激励使做官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分子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而现代技术发明主要是从科学和实验中得到的,中国由于知识分子热衷于通过科举做官,对科研缺乏兴趣,长期都没有实现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转换到基于科学实验的创新上来,从而原始经验科学不能上升为现代科学,使得中国的农业和工业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因而在现代落后于西方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到后来陷入创造力困境。创新精神是创造力的性格基础,它是人对于未知事物总是有着强烈好奇心和将其解决的决心的一种态度。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将创新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有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单一10个方面。西方伦理精神看重人的好奇心,鼓励冒险。显然,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的推动力。与西方伦理精神相反的是,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追求安逸、平稳、保守、内敛。

专家认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最明显的特点是有一种近乎于条件反射的怀疑习惯,似乎只能看到事物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人以这种怀疑的态度看事物,使得他们能够发现事物存在的不足,进而进行改革。与西方人“个体发展”的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同”思维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人价值。因而中国长期以来都具有压抑和忽略个人价值的倾向,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导致创新的观点、活动不被人理解,更是鲜有人得到支持,很容易被孤立。这显然影响了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创造就是要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当这种改革成功后,一种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就诞生了,社会也因此进步。而中国古代崇尚遵从传统,循规蹈矩,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不能违背。创新这种求变革的行为显然对于传统的存在具有颠覆的意义,社会因而鄙视、拒绝创新,陷入长期停滞不前。

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大体上,创新能力最终源于人的创新活动。当企业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无法确信自己能享有自己的创新成果,或者缺乏适当的、明确而稳定的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时,将很自然地失去创新的动力。这就需要一种有利于资本等利益角逐、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激励机制、合乎社会变革目标的产权制度保障创新活动。这种产权制度在近代西方世界兴起,发挥了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功能。有学者指出,由于缺少法治意义上限制专制官僚集权的法律机制,古代中国历史上专制官僚集权凌驾于社会之上,从来没有建立持续有效的私有产权制度和私法制度,创新成果被任意剥夺或扼杀。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经济的衰落显然与其没有建立有效产权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有关。

因此,与其说中国人失掉了创造力,不如说传统的制度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培育创造力的土壤,扼杀了创造力的产生。为了唤醒中国人尘封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大力培育崇尚科学和创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建立能提供有效激励的科学技术制度安排,以及形成能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让中国人的创造力重新迸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点 中国没有创新人才 面对小日本挑衅无动于衷 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请以《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驳论文
因此,与其说中国人失掉了创造力,不如说传统的制度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培育创造力的土壤,扼杀了创造力的产生。为了唤醒中国人尘封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大力培育崇尚科学和创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建立能提供有效激励的科学技术制度安排,以及形成能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让中国人的创造力重新迸发。 已赞过 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论文怎么写
这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几年前,中国人都相信地大物博;过了一段时间,又希望国联了;最后,就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鲁迅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文章里许许多多镜头使我难以忘怀。当我读到中国人不再相信切实的“地”和“物”,而相信渺茫...

仿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论文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怎么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我首先从新中国成立69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取得的`成就说起,带领同学们回到80多年前饱受欺辱的旧中国,去看看那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新课导入后,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节课我安排了三个目标,分别是:1、认识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2、识记本课生字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心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公开的文字上...

作文: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他驳斥了由信“地”信“物”信“国联”的“自信力”和“求神拜佛”的“自欺力”而推出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谬误,并在引经据典后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辩证材料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悲观论调,这一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偏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作者以现实为纬,以历史为经组织材料,开头始于现实,摆出对方论据(第1自然段),紧接着引出对方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证方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它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调,有力地论证了“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批驳
这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至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找出本中的论据说说它们在论证中起到的作用...
本篇文章是一篇驳论文。文中作者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作者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本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如下:1-2摆出对方的论据论点,树立一个靶子。3-5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6-8摆出自己的论点,并举例论证。9 得结论,立观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