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如题所述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不仅是学习数学结论,更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教师讲课,完成布置的作业,考试考出好成绩,而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也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者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可见,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主人的前提。
一、树立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充溢师生情感的对流。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因此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构建一种师生共进退的良好气氛。古人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动激情,以美激情,即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富于激情,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教师应注意适时、适度,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其次,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的人文环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解方程x2-2x=3,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应先移项,再因式分解很容易得到答案,在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却是这样解:x(x-2)=3×1或x(x-2)=(-3)×(-1),由第一个式子解得x=3,由第二个式子得到x=-1,这样也得到方程的两个正确的解,大家都知道不移项就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解方程之大忌,于是笔者让这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同学们讨论这种解法,尽管说不出解法正确的理由,但都认为答案是正确的,笔者也表扬了他的创造发现,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一般的方程也都能用这种解法?这时学生特别活跃,举出了很多的方程不能用此法来解,因此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还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去探讨:具有怎样特点的方程才能用这种方法解?得到了不少好结论,更重要的是,那位没认真听讲的同学参与热情被激发起来了。
第三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聆听着他的脚步声。
二、因地制宜,设立问题,创设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
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有适合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情境。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要获取某种知识,就要把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领略学科知识的真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科知识的原型,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事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充分发挥问题的独特诱导力,往往能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问题情境,首先成为一个无意识的参与者,但在一次次的识别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必须要调动各方面的智力参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思考的学习者,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渐次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主从事数学学习的意识。
总之,通过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使问题得到解决,能让学生领略到那种悠悠心会的乐趣,过关斩将的兴奋,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欣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课堂中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能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的环境,学生才可能人人参与,然而教学要求却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集体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因没有能掌握某个知识点而不能参与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能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相互提高。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另外,除了师生讨论外,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允许生生互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学生更易主动参与其中。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改变那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状况,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到豁然开朗,从而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增强参与热情,并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切磋、研讨,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通过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和开展数学活动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