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嗟来之食的辩论

我们班要办关于该不该接受嗟来之食的辩论赛。我是反方【认为贫者不食嗟来之食是错误的(重点)】
希望有爱的亲们能提供一下关于生命有时候比面子更重要的相关故事或名言。有针对性最好。能够成文那就太好了。【跪谢】

还有一些辩论时的技巧什么的。我希望自己能专业一些。能够一举……!【远目】
><谢谢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非

  我更欣赏后者,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所为
  一时的嘴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确实可以表现气节或者骨气,但往往自己把后路切断,再无翻身之日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我更敬佩忍辱负重的人
  可是,不受嗟来之食的最终结果是饿死,这样真的值得吗?

  再说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跨下之辱。史书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嗟来之食与跨下之辱孰辱之更甚?我认为该是后者。可恰恰是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最后成为一代名将,难道我们能说他没有骨气吗?
  两个故事相比较,我觉得,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的精神尽管值得肯定,但不值得我们学习。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一死百了,肯这样轻易的死去,至少说明这个人没有什么志气和抱负,或者他可能本身就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尊严就是他对自己唯一的寄托,所以宁可为尊严而抛弃生命。

  这样的人颇象“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结果同样是饿死,同样留给我们一篇励志故事,让后人读之不胜感慨佩服之余还有一丝惋惜与疑惑。“死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他们这样的死法究竟算哪个?

  与为臣子的伯夷、叔齐相反的是伊尹和吕尚,他们出身卑贱,是奴隶和市井,受尽世人的耻笑和白眼,可他们忍了,因为他们怀抱究才,因为他们心系天下,所以他们在等待,等待能有个时机让自己一展抱负。为此他们一等就是几十年,在世间经受着磨难,最后天可怜见,他们等到了,成为一代不世之才。王安石曾有诗曰:伊吕两衰翁,历尽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远了,拉回来。其实韩信也在忍,作为血气方刚的少年,被要求受跨下之辱,他心里肯定也挣扎过要不要拔剑相向,和那帮恶少痛痛快快的打上一架。如果他真那样做了,只会有两个结局:一是战败横尸街头;二是杀了恶少,然后远走他乡,躲避官府的通缉。而不论哪个结果,都将使他的未来蒙上阴影。所以韩信忍了,他受了跨下之辱,留得了有用之身。苏轼《留侯论》里曾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其实在“嗟来之食”的故事里还有个情节:黔敖后来知道自己错了,向那人赔礼道歉后,还请他吃饭,可那人坚持不受,终于饿死。这就有些迂腐了,孔子的孙子曾子就不以为然的说:既然黔敖知错道歉了,那个齐人道声谢也就可以吃了。

  个人感觉曾子的话还是有道理的,马克思不是也认为生存是最重要的么,其次才是温饱和发展。其实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要忍呢?虽然不会受到“嗟来食”之类的侮辱,可是看脸色、懂世故还是不得不做的,不仅要看领导、老板的脸色,还要注意同事、朋友甚至亲人的的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必须要忍字当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就算我们并无经天纬地之才、兼济天下之志,但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还是不得不忍的。有些悲哀、有些无奈。

  当然,我们每人的人生观的不同决定了我们有着不同“忍”的底线,一旦我们承受的超过了这个底线,便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看来,那个齐人的底线便是自己的尊严,一旦有人触犯了他的尊严,他就宁可饿死。毛泽东说过:“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可不吃嗟来之食就要被饿死,该如何取舍?还有不食救济粮饿死的朱自清先生,说心里话,我倒宁愿他吃着救济粮然后象鲁迅那样以笔做枪,智慧的战斗。这个想法错了吗?或者我也已经“失其本心”?

  忽发奇想:如果韩信在河边遇到的不是漂母,而是一群游玩的富家公子,看到饥寒交迫的他,偶发善心的说:嗟来食。韩信会怎样呢?宁可饿死还是象忍跨下之辱那样的忍辱求生?一念之差,也许历史就因此而改变。还有,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贫困时也当过乞丐,那他有没有受过嗟来之食呢?
  (1)不食嗟来之食视骨气比生命还重要;
  (2)韩信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
  (3)在必要之时,当忍则忍;
  (4)面对原则问题,定要坚持;
  (5)有时死要面子活受罪;
  (6)如果骨气是人最重要的东西,那么生命,行动,亲情等是骨气的载体,如果载体没了,骨气也没了。
  个人认为忍比过分坚持骨气更重要,但在某些不能忍的时候绝对要坚持骨气。要是有外国侵略,违反法律,破坏公德等,决不能忍!!

  .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

  2.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

  3.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掷去纱帽不为官”,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

  6.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

  7.朱自清:
  宁可饿死也不吃“ 嗟来之食”--美国的救济粮。

  8.梅兰芳:
  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非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1
论的无非是气节二字。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接受嗟来之食,等于给自己一个机会,换世界一个奇迹。
好比刘邦和项羽。项羽乌江自刎,后人一片唏嘘。刘邦将无耻进行到底。低三下四地给有钱人当了女婿,让自己的事业有了广阔前景。鸿门宴认耸,逃过一劫,带着好搭档继续开辟江山。老婆给敌人绑了,不救。不走敌人让自己走的路,反之让敌人无路可走。后来还给了项羽一个四面楚歌。最终,成就霸业。
虽然名声不太好,不过毕竟打下自己的江山,开创一个盛世。并且起到推动历史前行的作用。
古语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下一碗饭的窝囊气,换来自己生命得意继续。未来的又无限种可能,怎么都比死了强。
人是一定要有气节的。但是也要看看为了气节付出的牺牲值不值。为了国家利益,牺牲生命这是无可厚非。但是为了一口饭加上屈辱,就小命玩完,这是什么道理。250的做法。
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已经用父母生养的不易来劝告后人珍惜生命了。相比这些,受嗟来之食又算什么呢!
生命的意义虽然取决于宽度。可是,生命的长度不正是为了拓宽宽度而存在的么?
有了生命才可以奋起拼搏,改变命运。
试想哪个成功人士的背后没有一些难以启齿的屈辱呢?难道他们的成功不足以洗刷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的屈辱么?
相反,正是因为屈辱才使得人取得成就。牛顿的风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希望我的回答有所帮助
第2个回答  2019-05-19
我方的观点是:该不该接受“嗟来之食”,其理由如下:

1、“嗟来之食”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如果吃了,就丧失了尊严,即便因此而活下来了,也无异于行尸走肉。

2、 我国有一句俗话:“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所以饥饿者不能接受这侮辱性的“嗟来之食”。

3、他吃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就是气节与生命哪个更重要的问题。那些爱国英雄烈士,如岳飞、文天祥、叶挺,他们不都是为尊严、为了气节而宁可牺牲性命吗?所以我方认为,饥饿者应该为了保全自己的气节而不要生命,即不吃“嗟来之食”。

4、如果他吃了“嗟来之食”,就会不断降低自己的尊严底线,并把这种受难者遭人蔑视看作理所当然的事。

5、一位残疾人,接受别人的施舍似乎更势力所当然说的事。然而,《为了他的尊严》一文中的独臂乞丐,不正是懂得了什么是尊严才成为董事长的吗?嗟来之食”不是靠劳动得来的,接受起来会心安理得吗?

6、黔敖分发食物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呢?是出于他的善心,还是处于他炫耀自己的私心呢?

7、即使黔敖道了歉,难道“对不起”三个字就能挽回人的尊严吗?

8、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方认为,不吃俱来只是,就是有傲骨,有骨气的表现!我国不是还有一句名言叫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吗?所以,我方坚决支持他不接受“嗟来之食”!
第3个回答  2009-09-21
1、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韩信受胯下之辱

2、勾践以范蠡为质,屈膝投降,随夫差至吴,臣事吴王,所受之辱,甚于

食嗟来之食多矣。然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终灭吴,若勾践无受辱之量,一心求

死,安有灭吴之日

3、司马迁有宫腐之刑而苟活,何也,《史记》成而天下传也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丈夫于世,功未成,名未就,

岂可受辱而轻死?

5、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很多可以成为你的论据
第4个回答  2012-04-17
可以吃,因为他吃完了还可以再给黔敖做事,再给他干活,这样那个饿者就不会失去自尊和尊严了!

你对嗟来之食的看法是什么?最好内容多一点,几个方面的...
1、给人嗟来之食说明其人格调太低、且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为人的气节,;2、人不仅靠粮食而活着、人之为人就在其自尊、否则如行尸走肉一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3、不可以小节而废大行,要防微杜渐,中国是个惯于出烈士的国度、同时也惯于出汉奸,要能从小节做起,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而为孔子称道...

嗟来之食到底吃好还是不吃好?(我们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习作)
我支持反方观点。因为如果灾民不吃嗟来之食,那灾民就会饿死。即使有了尊严,也就失去了生命。俗话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尊严可以再有,可是生命只有一次。在辩论赛中,我方辩友说了一句值得让人深思的话:“民以食为天。”是呀,民以食为天,如果连天都没有,连天都塌了,那何来尊严呢?要想有...

嗟来之食不该吃 为什么?
最后结论的时候要承认"嗟来之食"的存在.因为我们的社会还不够发达文明,所以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得不接受"嗟来之食"的现象.这说明我们还要努力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来更完善我们的社会,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降格以求,一味地向困难和不良现象低头.这既是一个民族发展...

嗟来之食辩论不该吃的辩论词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那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

不该食 嗟来之食 的辩论词
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自食其力则自得其乐,若无力自食受一点别人善意的恩惠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唯有这“嗟来之食”让人食也不是不食也不是,以君子之道,此食是不该食的。饿死事小,受辱事大。韩信是大家都知道的人物,他在落难之时得到一位漂妇的帮助,但却承受着她每天的讥讽和嘲笑...

急求嗟来之食的辩论赛正方 不该吃 现在就要
不能吃嗟来之食!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谁比谁差。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这样,即使不一定是大丰收但至少我们活得心安理得,不是吗?何况,不是每一次在无助的时候都会得到帮助,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到自己。一个习惯了吃嗟来之食的人,久而久之就会...

明天就开辩论会了,主题(嗟来之食),我认为应该吃,我该怎么说?急急急急...
黔敖后来知道自己错了,向那位饥饿者陪礼道歉了,可那个人还是坚持不接受,终于饿死,这只能说明他固执。曾子就说:“既然黔敖知道自己错了,那个齐国人就可以吃了。”而且留下自己的生命,或许可以创造一个奇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对一个善良的人的无心之过,我们为什么不能原谅呢?

嗟来之食到底该不该吃一次精彩的辩论会作文
孟子之说,我是万万不能与之苟同的。依其言,不受嗟来之食是因为受到了轻视,被人践踏了尊严,当然,孟先生的用意或许并非如此,但这种做法依然让我感到反感。在当今社会,处处充斥着势力的肮脏思想,被人轻视实在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难道因为这样就放弃自己的生命了吗?未免太可笑了些,对这样的人...

嗟来之食辩论会发言稿
《嗟来之食》辩论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

嗟来之食辩论会作文的好开头
1、正方:为了生命重要,嗟来何罪之有?2、反方:嗟来食之,古今耻之!

相似回答